APP下载

灾后,芦山翱翔的翅膀芦山县产业集中区建设路径观察

2015-05-04谢达波

中国西部 2015年13期
关键词:芦山县集中区芦山

文/本刊记者 谢达波

灾后,芦山翱翔的翅膀芦山县产业集中区建设路径观察

文/本刊记者 谢达波

进入芦山县城继续北行,火热的景象一路扑面而来——一条条宽阔平整的道路在这里纵横交错,一批批省内外客商在这里考察、投资,一个个项目在这里快马加鞭地建设,一排排现代厂房在这里矗立,一台台机器设备在这里安装投产,一车车产品从这里运往大江南北各市场……

你很难想象在这个两次遭受重灾的地方还会有这样一个高品质的产业区——芦山县产业集中区。它是芦山县工业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一个个践行灾后重建的工业企业在这里彰显出灾后重生的魅力。

崛起于危难,重建是机遇,产业是希望。回望过去两年,芦山灾区从危难走向崛起,正在经历极不平凡的转身。芦山县发展改革和经济商务局副局长何雨帆介绍说:“芦山根据国务院《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四川省《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产业重建专项规划》要求,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高质高效恢复重建了这个产业集中区,帮助灾区群众走出困境,踏上致富之路。”

琪达服装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裁剪布料 摄影/何林隆

一线生产车间 摄影/何林隆

科学规划,产业新区迅速崛起

其实,过去10年的芦山在人们记忆里是个工业落后甚至没有工业的县,近年来才逐渐发展壮大的工业让这个新型的工业县开始崛起。然而,5年内却两次遭受地震灾害的破坏,芦山并没有放弃,而是开足马力继续发展工业。如今,芦山在城区发展边缘,且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地带建起了产业集中区。那么,如何建设产业集中区,又如何让灾后重建的新兴产业集中区快速成型、崛起、跨越?

“作为芦山县的工业产业发展聚集区、城市拓展区,我们要变差距为动力,变潜力为活力,变被动为主动,坚持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加速发展的切入口和突破口,集聚主导产业,加速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儿。”芦山县产业集中区管委会副主任郑晖说。

理念引领发展,思路决定出路。在两年的灾后重建征程中,芦山产业集中区清楚地认识到,推进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产业集中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基于这样的认识,芦山县按照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高质高效的总体要求,遵循绿色低碳、适度超前、产业高端、产城一体的总体思路,打造一个总面积为5平方公里的产业集中区,重点发展新材料等产业,建成灾后重建高水平示范产业集中区和产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型产业新城。其中,一期建设3平方公里,共建雨污给排水、道路、综合服务中心、物流园、标准厂房、土地整理、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等8大类40个项目。

为科学促进集中区的升级发展,芦山县实施了“两核一心驱动、组团生态发展模式”。“东、西区为园区‘两核’,龙尾山为园区生态绿心。”郑晖介绍说,东区重点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配件等产业,西区重点发展与现代轻纺、实木家具、根雕相融的产业;“一心”主要布局研发中心、高端人才小区等,同时结合生态、文化、旅游,整体打造商业休闲带,与两核形成呼应,以此来突破芦山工业基础薄弱、结构单一、总量偏小的难题,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产业集中区,增强产业集中区发展后劲与活力。

现在,这个产业集中区的雏形已经显现,部分企业已经投产。在我们看到产品出厂的欣喜画面时,郑晖却告诉我们现在才处于产业集中区成长的幼苗阶段。郑晖说:“芦山将依托自身优势,力争把产业集中区建设成投资者的沃土、生产者的家园、服务者的载体,建成芦山县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政策落实的示范田、务实创新的领航者,以此来实现‘建设一个省级园区,培育两家上市公司,解决3万人就业’的发展目标。”

宏伟的蓝图绘制得从一针一线开始,芦山在确定了产业集中区发展定位后,着手实施的是产业集中区的基础建设。郑晖介绍道,目前,40个项目已全面开工,东区基本建成,西区实现整体提升,园区通水、用电、供气等要素保障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今年7月20日前,基本形成以东西干道、西川路、S210线、南北主干道为主骨架的园区大环线,今年年底,将完成整个产业集中区的建设任务。

产业集中区内的施工现场 摄影/何林隆

产业集中区管委会办公的板房 摄影/何林隆

筑巢引凤,新区呈现繁茂景象

芦山产业集中区科学的规划透视出集中区发展的猛劲儿,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好企业入驻搭建了平台,但要实现产业集中区的发展目标最终离不开企业的落户、建成及投产。

“栽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这是很多产业园区发展的典型做法,然而芦山发展产业集中区的做法并不仅限于此。他们坚持“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相结合,全面优化投资软硬件环境,强化要素保障,及时落实省、市各项优惠政策。

郑晖说:“灾后重建以来,尤其是‘4·20’重建以来,芦山县打好灾区重建牌,依托芦山县产业集中区等平台,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做好‘借商宣传、以商招商’,强力抓招商、引客商,筑巢引凤,快速发展产业集中区,以此来助推芦山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为加大对外界宣传芦山、展示芦山的力度,芦山还精心编制了招商引资宣传画册、投资指南、宣传片等对外宣传基础资料。今年年初,芦山县围绕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医药、汽车配件等五个远离负面清单重点产业新编制了65个重点招商项目,并及时在芦山县招商引资网上进行公布。

招商引资,还需主动“走出去”作推介。为此,芦山县充分发挥小分队招商灵活性、针对性强的优势,先后多次赴东部发达地区开展小分队招商工作,加强项目对接,积极对外宣传芦山投资环境。同时,加强省市相关部门招商引资工作专题对接,由省级相关部门帮助芦山提供项目信息;充分发挥省级系统、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协调有意向性企业到芦山考察;加大对芦山的宣传、推荐;由省级部门协调帮助芦山融入成雅、雅双、雅甘区域合作。如今年举办的“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2014海外台商天府行”活动,芦山县充分发挥“4•20”芦山强烈地震震中的关注度,吸引客商。

去年2月15日,芦山通达纺织有限公司2400吨包覆纱生产重建项目动工;去年2月17日,经前期多次洽谈、协商,芦山县与重庆英马电动车有限公司正式签订投资合作协议;去年10月28日9时,德阳援建芦山产业集中区准厂房项目交接仪式在芦山县举行。

3月24日中午,天气闷热,郑晖等产业集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正在工地忙碌。走近一聊,才知道他们正在给企业划定界线,这说明又一家将开工建设。

“最近,我们园区又新签约了两家企业。”郑晖说,目前,芦山产业集中区已签约入驻琪雅服装、英马电动车、名邦科技、华创科技等12家企业,其中琪雅服装、通达纺织、佳艺化纤已建成投产,英马电动车等企业将在4月20日前建成投产,其余六家企业将在2015年7月20日前建成投产。

现代厂房的建成,机器设备的安装投产,产品走向市场……这一切,与企业的落户有着直接的关系。两年来,芦山产业集中区主动对接各类企业,大批大中型重建项目的落户,给集中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郑晖说,集中区管委会将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让企业过得好。“比如企业需要的人才,我们会提前介入,进行相关培训,让企业能够用到合适的人。在企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提供更好的环境,在融资上提供担保平台、财税扶持等等。”

而对于入驻园区的企业,也将严格进行筛选,“必须要绿色、生态、环保,远离负面清单的企业,让芦山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能够留下好的环境。”

琪达服装有限公司工人严把产品质量关 摄影/何林隆

琪达服装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在作业 摄影/何林隆

援建情真,汇聚产业新生命力

灾难过去之后,灾区重建和援建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工作主题。“4.20”和“5·12”,这两个数字所代表的是让人切痛的灾难,沉重得让人窒息,所幸的是,这样的沉重和窒息,并不是不可逾越,至少,德阳的人民证实过它可以被逾越。“4.20”后与芦山牵手的德阳援建人,正在证明它将再一次被逾越。

如今,在芦山地震即将满两周年之际,德阳对芦山的援建,到底做得怎样呢?

3月24日,我们带着对这个产业集中区的无尽期待,带着对援建项目的关心和对援建方的感恩,来到了一家正在生产的企业——琪达服装有限公司。

进入厂房,几乎没有机声,有的是一条条现代化生产链,150余名工人正在忙碌着生产服装。他们每人负责一道工序,按质按量按工序的难易程度计算工资。

“目前第一条生产线已经启动,生产的产品都是承接的订单;这个项目是德阳援建的项目,2014年1月18日工程正式开工建设,7月15日投产,四条生产线同时开工,可解决约1200人的就业问题。”琪达服装有限公司副厂长彭申贵介绍说,公司积极响应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德阳市委、市政府援建号召,将效益与援建相结合,入驻芦山。最终落成离不开德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因为这个厂房是德阳援建芦山产业集中区准厂房项目。

琪达服装有限公司建设的几个月时间里,建设、施工、设计、地勘、监理等单位,按工程建设目标任务要求,以对芦山人民的深情厚意,加班加点,克服重重困难,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建设速度不减,工作干劲不减,提前完成建设任务。

虽然这个援建项目完成了,但对德阳来说,支持芦山发展的进一步工作还在继续。近日,德阳助力芦山,又给芦山产业增添了新动力。

3月31日,德阳思远重工有限公司总投资2亿元的新项目正式签约落户芦山产业集中区。预计最快年底,德阳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隧道防水新材料将实现“芦山造”。

“新项目选址芦山,是‘重感情与讲效益’的双重选择。”德阳思远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明表示,公司总部以生产盾构机等大型装备为主,核心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隧道防水新材料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延伸产品,可满足高铁、高速隧道建设新需求。对该项目的技术开发,公司花了3年多时间。试验成功后,多地向他们抛出橄榄枝。最终,项目落户芦山。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德阳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对口援建芦山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援建方面,德阳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原则,先后5次组织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特色农业等优势企业赴芦山考察、寻求合作。截至目前,德阳已帮助芦山签约项目26个,总投资14.32亿。

看到这些数字,听到这些故事,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德阳人民的伟大和那份深情。芦山和德阳,本是地图上标记的两个不同的地理空间,却都是面对沉重灾难能抚平伤口,坚强前行的好的地方。更重要的是,2013年4月20号之后,他们所要扮演的角色发生了紧密的关联,一个是重建,一个是援建,似乎主次轻重有了区分,工作有了划分,责任却并不那么泾渭分明,相互依托、互为援手成为一种现实常态。

产城一体,让芦山变化更深刻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源泉,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依托,生态是城市发展的特色。芦山产业集中区遵循产城一体化,构筑起宜居宜业宜人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2月5日一早,四川琪雅服装有限公司(下称“琪雅”)的工作人员和芦山就业局及产业集中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一同到芦山龙门乡,拉起横幅,搭起招聘台,向过往赶集的当地居民发放招聘信息单,并接受现场报名。

“这次会招聘200个职员。”琪雅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骆燕梅介绍,包吃住,还购买五险,“不管有没有技术都可以报名,我们会进行免费培训,随后根据熟练程度和工作时间等逐步调整待遇,而且有假期,能够让当地居民既能顾家,又能就业,不用再出远门务工。”

骆燕梅说,现在临近春节,不少在外务工的居民都会回家过年。这也是一次招聘的好时机,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下家乡身边的企业,选择留下来,在家乡就业。

说起在家门口就业,芦山产业集中区内便有无数的就业故事。

王学彬从事服装行业工作多年了,以前一直在沿海地区和名山县工作,去年气压服装有限公司投产不到一个月他就来到了芦山上班。“在沿海地区工作的工资比这里高得多,我到这里上班有两个原因。”他说,到这里之前很犹豫,但因为家里有妈妈需要照顾,所以下定决心回来。刚开始还担心在这里工作不顺心,来了之后,这里完善的管理制度、关怀备至的公司领导让他顺心如意。

大批产品正在装箱 摄影/何林隆

王欣是芦山龙门乡人,以前一直在江苏打工,“4·20”地震致使她家住房倒塌,修好住房后她就不想外出打工了。“想和家人在一起,又加上我们芦山有了自己的大型服装厂。”王欣说,在这里工作离家近,工作也还可以。

段凯强,雅安雨城区人,刚到公司没几天。他今年43岁,残疾,在外务工很不方便。他说:“这里包吃包住,其他福利待遇也还可以,对我来说在这里上班很不错。”

2012年大学毕业的杨雪梅在安徽一家公司做企划宣传,待遇也算优厚。“那个时候基本上一月能挣到7000多元,不过,消费也很高,基本上存不了什么钱。”小杨说,家乡发生地震之后,自己便萌生了回家工作的念头。

2014年初,她辞去工作回到芦山,进入产业集中区管委会工作,负责园区企业管理的相关工作。“虽然工资跟以前比少了一大半,但能在家门口工作,没有太高的消费,吃住都能在自家里,反而还能存到钱。”杨雪梅说。

……

根据规划,芦山县产业集中区将于2016年年底全面建成,届时园区可以容纳30到50家优秀企业,新增5000个工作岗位,加上原有的老工业区的企业,将能够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以及帮助当地居民就近就业。

城市发展要以产业为支撑,防止“空心化”;产业发展要以城市为依托,防止“孤岛化”。初步建成的芦山产业集中区恰当地协调和处理了产业与城市的空间关系,保持合理的空间尺度,体现了芦山产城一体的发展战略。

震后近两年来,产城一体发展战略给芦山带来的变化,让芦山人感触颇深。以前有句话说,“抽支烟就能把芦山走完”。说的就是芦山太小,但现在这句话就不能再说了。随着援建、重建工作的进行,芦山一座座新建筑拔地而起,城区的面积、风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芦山人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产业发展逐渐壮大,给芦山人创造了一个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的好机会。

我们相信这个让芦山腾飞的翅膀——芦山县产业集中区将支撑芦山的发展,不久的将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定是一个崭新的芦山。 (责任编辑/谢达波 设计/张籍匀)

猜你喜欢

芦山县集中区芦山
芦山县:强化农民工服务保障和根治欠薪宣传工作
甘肃省第一批、第二批化工产业集中区承载能力认定名单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化工园区(化工集中区)名单
四川省发布规范电镀行业发展意见2025年前建设一批电镀集中区
雅安芦山震后区域农旅融合与发展策略
开展感恩教育 引导群众奔康奋进
春回芦山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芦山地震道路损毁快速评估
芦山7.0级地震芦山县老城区房屋建筑震害特征与因素研究
芦山7.0级地震前川滇地区中等地震密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