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2015-05-04马永亮

关键词:职业倦怠辅导员研究

马永亮,王 军

(1.安徽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2.安徽工业大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安徽 马鞍山 243002)



近十年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马永亮1,王 军2

(1.安徽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2.安徽工业大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安徽 马鞍山 243002)

通过整理和分析近十年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文献发现,在理论研究方面,职业倦怠概念的界定趋于一致;对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交互分析;干预措施涉及面广。在实证研究方面,研究方法集中为理论分析和问卷调查;研究工具出现本土化量表;对其与人口学统计学变量进行差异研究、与影响因素及后果变量进行相关研究。但在研究的对象、方法、工具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职业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也称“工作倦怠”、“职业过劳”、“职业枯竭”和“工作衰竭”等。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在心理学领域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1]之后,该领域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自马什拉齐(Maslach)以来,人们对职业倦怠现象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高校辅导员因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能以及较高的工作压力,是职业倦怠的易发人群。所以,研究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很多研究者对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涉及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影响因素和对策与建议。本文对2003~2013年国内涉及“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在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与反思。

一、文献资料概况

以“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为关键词,跨库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K)、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简称S)、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简称B)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简称H),对2003年以来的文献分析结果具体如表1。

从2003年到2013年,可检索到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论文一共54篇,其中47篇为理论研究,7篇为实证研究。

表1 近十年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文献统计

注:在检索结果和总计栏,括号外数字是理论研究类论文数,括号内数字为实证研究类论文数。检索时间为2013年12月3日

二、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理论探讨

(一)关于辅导员职业倦怠定义和表现的研究

我国大多数学者采用了Maslach和Jackson关于职业倦怠的定义。归纳不同学者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陈奎庆等认为,辅导员职业倦怠是其在长期工作压力体验下呈现出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2]苗朝阳等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在多元化的思想道德意识背景下,面临复杂的工作任务,付出艰辛的劳动,其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不能被有效认同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消极的情感、意识和行为方式。[3]

王莉认为辅导员工作倦怠主要表现为情绪倦怠感,对工作的冷漠感和低成就感。[4]何峰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包括才智枯竭、情绪衰竭、生理耗竭、低成就感和人格解体。陈永森、黄淑婷等从心理、生理和行为三方面描述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5-6]此外,林英艳归纳辅导员职业倦怠表现为认知偏移、情感衰竭、工作懈怠、生理不适和心理焦虑五方面。[7]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辅导员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三个方面。

(二)关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关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国内学者认为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主要来自于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

在辅导员个人因素方面,童玉玲等认为,外控者比内控者更多地体验到工作倦怠。[8]唐德斌认为,成就动机比较强的辅导员会加快职业倦怠的产生。

职业因素主要指辅导员的职业特征,王大贤等认为,工作负荷重、工作难度大、多重角色的冲突与角色模糊、工作效果不突显等职业特征因素是造成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9]

组织因素主要指组织提供的条件与相应的制度,王莉等认为,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组织根源有考评机制不合理、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培训学习机会少和缺乏公平感。[10]

社会因素主要指社会期望高、认同不足、扩招的弊端及网络的挑战等。江莉娜、罗涤等认为,社会支持的弱化、资源缺乏、社会地位不高、工资待遇较低、工作条件差和学生人数的激增等社会因素与工作倦怠感的产生有着很大的关系,网络的普及使得辅导员在信息方面的优势逐渐丧失。[11-12]

(三)关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干预措施

研究者主要从组织支持、职业能力和个体心理三个方面进行辅导员职业倦怠干预措施的研究。

组织支持研究。陶启坤、吕丽莉认为,社会的尊重是消除倦怠的基础。[13]何峰等认为,通过建立健全辅导员专业化的选拔和培养机制、辅导员职业化的建设与发展机制,引入竞争机制、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及辅导员人性化的教育和管理机制等组织层面的措施以重视和关怀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林英艳认为,要加强辅导员工作的舆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14]

职业能力提升研究。郭玉琼以豪斯综合激励模型为工具,提出要加强辅导员培训的系统性,通过培训提升工作能力,增加工作信心;重视及时反馈工作绩效等。王大贤认为要做好辅导员职业文化建设;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做好工作设计,明确岗位职责等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9]

心理优化研究。童玉玲、裴慧君、吴薇莉和王政书等提出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心理疏导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健康人格的培养和提高自我效能感、建立合理的期望目标、进行归因训练,寻求社会和家人的支持等方法缓解职业倦怠。

三、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

(一)关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已有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理论分析和问卷调查,在少数调查研究中辅以访谈法。

根据统计分析,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研究方法85%以上为理论分析法。理论分析主要是经验性探讨和总结,少数采用了一定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

在辅导员职业倦怠实证研究中,主要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所使用的量表主要有李超平、时堪修订的Maslach职业倦怠通用卷(MBI-GS),分为情绪耗竭、工作怠慢和成就感低落三个维度;[15]王晓刚、张海燕编制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卷,分为情感衰竭、少成就感、去个性化和低工作认同四个维度。[16]所使用的问卷测评维度基本一致,即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

(二)关于辅导员职业倦怠与人口统计学变量关系研究

从性别差异上看,曹建平、王晓刚等研究发现男辅导员的整体倦怠程度比女辅导员高;陈晶、龚娴静等发现男性去个人化水平高于女性。但在情绪衰竭维度,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结论,如,曹建平认为女性辅导员情感衰竭高于男性辅导员。

从学历差异上看,曹建平、王政书等研究均发现,学历与辅导员职业倦怠程度、情感疲惫维度和去个人化倾向成正相关,与成就感呈负相关。

从职称差异上看,汪宏等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在去个性化维度上,副教授职称的辅导员明显高于其它相对低职称的辅导员。[17]

从工龄差异上看,辅导员工龄与职业倦怠密切相关,职业倦怠最严重的阶段为工作3~5年,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另一个高峰期是工作8年以上;工作5年后,成就感上升,情感疲惫和去个人化程度下降。

从人数差异上看,汪宏等发现,辅导员在情绪衰竭维度上随管理人数的增加而明显增强,倦怠也越重。陈晶调查发现,管理400人以上成就感显著提高。

从婚姻状况差异上看,龚娴静和陈晶的调查都显示,未婚者职业倦怠程度高于已婚者,已婚者比未婚者在工作中能体验到更高的成就感。

此外,研究者还从学校性质、收入及专兼职等维度研究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差异。

综上所述,不同学者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差异分析的结论不太一致,这与选取的样本对象不同有关。

(三)关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研究

现有实证研究中,影响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涉及工作压力、工作特征、人格特点、依恋类型、时间管理倾向、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等。

研究发现,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主要压力源为晋升评聘、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工作压力越大,职业倦怠越严重,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8]感知的社会偏见越高、人际消耗与冲突越明显和工作负荷越重,职业倦怠越易发生。

辅导员职业倦怠与人格特点具有相关性,刘四英与桑青松研究结果表明,职业倦怠与内外向呈显著负相关,与精神质和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

研究还发现,安全型依恋的辅导员职业倦怠显著低于不安全依恋和忽视型依恋的辅导员。[19]

曹科岩、李凯等研究发现,时间管理倾向与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其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的影响均显著。[20]

社会支持对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具有预测作用,其中支持利用度对职业倦怠有正向预测作用;主观支持对情绪衰竭维度有负向预测作用,对职业倦怠总的状况有负向预测作用。[21]

(四)关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后果变量研究

辅导员职业倦怠影响的结果变量主要有工作绩效、心理健康和自我效能感。

情感衰竭与周边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去个性化与任务绩效、周边绩效、工作绩效呈显著负相关,显著负向预测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成就感低落与任务绩效、周边绩效、工作绩效呈显著正相关,显著正向预测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

研究表明,情绪衰竭显著预测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成就感低落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22]

成就感低落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23]

四、研究的不足与发展趋势

我国学者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一)研究的不足

从研究对象上看,样本选择少、代表性不强,多局限在某地或某高校;研究多从辅导员整体来开展,缺少分类研究和特殊研究,以致研究结果与实际需要脱节,难以推广。

从研究方法上看,方法单一。理论研究多为经验性探讨,少数采用了国外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缺乏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的运用。实证研究基本都为问卷调查,极少数采用访谈法,个案研究、实验研究和纵向追踪研究等缺乏。

从研究工具上看,问卷大多沿用Maslach的三维模型职业倦怠问卷,量表的本土化程度不够,影响了研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从研究内容上看,现有研究主要涉及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概念、表现形式、影响变量及应对方法等,缺乏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形成过程、内部机制和发展变化的深入研究。实证研究只关注到某个外部因素与职业倦怠间的关系,缺乏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前因变量及后果变量进行系统性、整合性的研究,缺乏辅导员与其他教师、其他行业人员的比较研究。

从研究结果上看,获得的结论大多比较相似,独创性和有一定理论高度的研究成果少;多数研究提出的对策涉及面广,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不足,在推广实践方面存在困难。

(二)今后研究展望

1.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要加强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横向比较研究、纵向长期追踪研究和实验研究;对辅导员这一群体很难用一个视角或理论得到全面解释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今后研究可以往聚焦型、个案型的方向探讨。

2.加深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内在形成机制研究;拓展对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其影响变量和后果变量的系统性研究,构建影响有效的结构方程模型;加强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发展性研究。

3.注重对策研究的系统性、操作性和推广性。就辅导员队伍建设可以探讨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考核、薪酬激励、心理优化等更系统、更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4.加强本土化研究。根据我国辅导员的现状,开发和编制适合我国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的本土化量表;进一步验证有关职业倦怠的理论与模型,形成辅导员职业倦怠本土化理论和模型。

[1]Freudenberger,H J.Staff burn-out[J].JournaofSocialIssues,1974,30(1):159-165.

[2]陈奎庆.高校青年辅导员职业倦分析及干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4(10):98-100.

[3]苗朝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组织根源及应对[J].辽宁教育研究,2008,7(5):124.

[4]王莉.基于组织生涯管理理论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应对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9(3):200-202.

[5]陈永森,邱海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消除[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4):111-114.

[6]黄淑婷.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 (3):141-142.

[7]林英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3).

[8]童玉玲.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透视:成因及干预措施[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6):3-4,7.

[9]王大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与对策[J].宿州学院学报,2006(2):102-105.

[10]王莉.基于组织生涯管理理论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应对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9(3):200-202.

[11]江莉娜.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2):91-93.

[12]罗涤,姚木远.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6):84-86.

[13]陶启坤,吕丽莉.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4):11-13.

[14]林英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3).

[15]李超平,时勘.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3,35(5):677-684.

[16]王晓刚,张海燕.烟台市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06(12):36-37.

[17]汪宏,王军.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41-142,155.

[18]陈晶.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肇庆学院学报,2007,28(4):66-68.

[19]杨红君,朱佳.高校辅导员依恋类型与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1):110-112.

[20]曹科岩,李凯.高校辅导员时间管理倾向与其职业倦怠状况之间关系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0(7):116-118.

[21]蔡亚敏.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10,11(2):98-101.

[22]陈静,黄月胜.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与工作倦怠的统计分析[J].高教探索,2010(3):128-132.

[23]季岩砚.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工作倦怠及工作绩效关系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责任编辑 文双全)

Research on the Progress of Occupation Burnout of University Counselors in China in Recent Ten Years

MA Yong-liang1, WANG Jun2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HUT;2. Students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Center, AHUT,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past ten years of occupation burnout of college counselors show that, in the aspect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occupation burnout is consistent, and the reason for the occupation burnout is analyzed interactively, which involves a wide range of interventions. In the empirical study, research methods focus on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with local scale research tools, and research on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demographic statistics variables and outcome variables. However, the objects, methods, and tools of study need improving.

university counselors; occupation burnout; research progress

2014-11-06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08sk177);安徽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专项研究课题(11SZYJ013)

马永亮(1983-),男,安徽马鞍山人,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王 军(1970-),男,安徽马鞍山人,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教授,硕士。

G641;G443

A

1671-9247(2015)02-0136-03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辅导员研究
光荣啊,少先队辅导员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和辅导员谈谈节日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