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认知与社会认知中内隐过程及其脑机制

2015-05-04宋娟张振黄亮王益文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4年4期

宋娟 张振 黄亮 王益文

摘要 认知过程及其脑机制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认知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他人行为的意图及情感的认识,是人际互动的重要方面,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全面深入地对社会认知和基础认知中自动加工过程进行了研究综述,对基础认知与社会认知的研究方式进行了比较。自动加工过程是社会认知和基础认知中都存在的重要过程,从脑机制研究角度,相关的电生理学指标(如N400等)都可以作为研究的指标来考察社会认知中的自动加工过程。本文从社会认知与基础认知的比较人手,介绍了各种领域的研究方法,特别是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等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

关键词 社会认知,脑机制,内隐,自动加工。

分类号 B842

心理学中的认知是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揭示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认知过程及其脑机制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大脑能够根据目的、期待和任务定势(task-set)等特定任务要求来灵活执行对信息的认知加工活动。社会认知则是研究在社会行为活动中人们的认知过程,即人们如何解读、分析和预测他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所构成的框架去推断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在基础认知和社会认知过程中,都包含着自动加工(即无意识加工)和控制加工(即有意识加工)两种基本过程。本文主要针对基础认知和社会认知领域的自动加工过程的含义和内容、研究方法进行总结,本文探讨了认知神经科学角度对自动加工过程进行研究的必要性,从而探讨认知过程中自动加工脑机制。

1.内隐的含义

内隐指的是一种自动加工过程,是对无意识觉知的信息的加工过程(Debner & Jacoby,1994)。内隐的概念是相对于外显而言的。表示同样意义的概念还有侧重于信息的觉知过程的无意识(uncon-SCious,unaware)-意识(conscious,aware);侧重于加工过程的自动加工(automatic)-控制加工(con-trolled);侧重于知觉阈限的阈下(subliminal)-阈上(supraliminal)。

对于熟悉的信息和熟练的动作我们是可以达到无意识觉知或是自动加工的。例如女人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织毛衣的规则动作可以自动化的完成;男人开车时也可以达到熟练的、自动化的水平。

2.基础认知与社会认知研究方式的比较

2.1 基础认知中自动加工的研究范式

自动加工研究范式包括人工语法范式、序列学习范式、任务分离范式、加工分离范式、Stroop色词干扰范式、内隐联想测验以及掩蔽启动范式等(Re-ber,1976;段海军,2008)。这些研究范式,一般都是应用于基础认知的研究,但是同样也可以应用于社会认知的研究。

2.2 社会认知中自动加工的研究范式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范式主要包括:内隐记忆范式(implicit memory paradigm)、反应时范式(re-sponse-time paradigm)、启动效应(startup effect)、判断潜伏期测量(judgement latency measures)、投射测验(projective measures)。其中反应时范式又包括内隐联想测验(IAT)和GNAT(Go/No-go associationtask)范式。情绪Stroop范式、内隐联想测验可以用在对于自我、自尊的研究中(许静,梁宁建,王岩,王新法,2005);掩蔽启动范式也可以用来研究社会认知中的无意识现象,例如对刻板印象的研究(Green-wald & Banaji,1995)。社会认知中的内隐联想测验,是将自我和他人分别与积极或消极的词汇相联系,发现自我-积极的词汇的反应时明显较短。

3.基础认知与社会认知中的内隐过程

3.1 基础认知中的内隐过程

在基础认知过程研究中,掩蔽范式所产生的自动加工效应主要体现于三个过程中:知觉过程、语义/中央过程、运动反应过程。第一,知觉过程。在知觉加工阶段有掩蔽启动效应的发生。首先,掩蔽启动刺激如果与靶刺激的位置相同,那么对靶刺激的反应时间缩短。这被称为知觉反应时启动,启动效应的发生是因为启动刺激引发了对靶刺激位置的注意,从而当靶刺激在相同位置出现时,加速了对其进行的加工(Scharlau,2004)。另外,启动刺激也可以促进对靶刺激的感觉加工(Bodner & Mulji,2010)。第二,语义/中央过程。中央过程同样也被视为掩蔽启动发生的环节。如果启动刺激自动激活的语义网络与靶刺激所属语义网络相同,那么对靶刺激的反应加速(Hoenig,Bochev,Herrnberger,&Kiefer,2008)。在语义过程的环节中,利用的是掩蔽启动刺激的语义(网络)的自动激活,使得靶刺激与启动刺激具有某些语义联系的时候,加工快速,受到启动。包括采用字词为刺激的掩蔽语义启动研究、数字为刺激的掩蔽语义启动研究等等。第三,反应过程。阈下启动刺激可以激活运动反应,产生运动准备。反应过程主要指的是反应的自动激活。运动准备电位(lateralized readiness potentials,LRP)在此方面的研究颇多(Eder,Leuthold,Rothermund,&Schweinberger,2012)。当靶刺激需要的反应与启动刺激相同时,靶刺激的反应得到易化。那么,阈下启动刺激是如何激活靶刺激的反应的呢?有三种假设。第一,启动刺激与靶刺激属于同一个语义类别。第二,启动刺激与靶刺激属于同一个任务设定的反应类别。第三,曾经作为靶刺激的项目的反应被激活了,当它再作为启动刺激时,反应自然激活,是刺激-反应联结的效果。

3.2 社会认知中的内隐过程

3.2.1 内隐社会因素及其研究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无意识监控或意识监控较弱的条件下,认知主体对社会性刺激的认识和理解过程。主体虽然不能报告自己的某些内心活动过程,但这些心理过程会对主体的社会性行为和社会判断产生影响(陈启山,2009)。内隐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内隐刻板印象等等。内隐态度是指过去的社会经验和已有的价值观、态度无意识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对象的情感反应、认识和行为反应。自尊反映了人们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内隐自尊是指对与自我有关的事物赋予积极/消极评价的过程。刻板印象是存储在记忆中的特殊的一组语义联结或模板(Robert & Wyer,2013),内隐刻板印象包含种族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职业、年龄刻板印象等等,是对社会群体的文化水平上的一种信念(Carlsson & Bjōrklund,2010)。在对内隐社会因素的研究中,主要包括对偏见、态度、面孔、组内/外、性别差异等的研究(Anselmi,Vianello,Voci,&Robusto,2013)。

3.2.2 心理理论中的内隐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又称心智解读(min-dreading)或心智化(mentalizing),是指个体具有将自己行为及他人行为归因为特定心理状态的能力,由此产生对行为原因的推论,从而组成了一个理论系统。可以将心智化过程看作是自我-他人之间的互动过程,如图1所示,自我在解读他人意图和情绪情感的时候是基于自己的心理理论模板。

在心理理论的模拟过程中,包含两个水平(Coricelli,2005):(1)自动化的、前概念水平:对他人心理的初步理解,基于早期的动作再认、模仿和情绪再认。(2)概念性的、有意的水平:基于目的、共情和高水平推理,站在他人角度进行理解和行为预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模板,自我和经验相结合形成了这个模板,外界环境和他人行为在模板上的初步激活“是”自动化的(第一水平),即反映和表征过程是自动化的;而我们将此种反映和表征解读出来并应用其区进行解释他人行为的时候,是有意识的(第二水平)。

3.2.3 如何将“内隐”与社会认知和心理理论相结合

将内隐概念与心理理论相结合主要可以通过以下的研究体现出来。

首先,一些研究通过采用内隐范式对社会认知进行研究,例如,掩蔽启动范式和Stroop范式。在利用掩蔽范式对偏见进行的研究中(Ohman & Minika,2001),在被试对威胁信息进行判断时,他们更易将黑人面孔与威胁联系起来。类似的,无意识的阈下水平,也可以通过对刺激的短时间呈现来实现。在Cunningham(2004)的研究中,采用短时(30ms)和长时(535ms)呈现刺激两种方式,发现了与上述相似的结果,并发现背外侧前额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DLPFC)和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ACC)是在阈上水平对偏见性判断进行有效控制的区域。另外,除了掩蔽范式,应用于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的还有Stroop范式,例如情绪Stroop范式。

其次,在心理理论领域,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引入了内隐的成分。

第一方面,在儿童心智化的过程中,笔者总结有一种“know-but-cannot-tell”现象。在经典的“Maxi的巧克力”实验范式中,发现三岁的儿童对自己的错误信念有内隐的认识,虽然他们告诉主试Maxi会去原来的盒子找自己的巧克力,但是他们的眼睛会盯向实际巧克力已经被移向了的正确位置。另外,还有研究发现,当12-15月大的婴儿看到被其观察的人的行为与此人的错误信念不一致时,他们会投入更多的注意(Onishi & Baillargeon,2005)。这都说明了,儿童在早期就对错误信念有一定认识,但是又不能主观报告,可以认为是一种内隐的现象。

第二方面,社会情境下自动激发的反应是内隐的,完全不受到自上而下的调节,利用条件反射原理进行的实验可以说明这一点(Olsson & Phelps,2004)。在观察某一特定刺激(如蓝色方块)后他人将接受电击这一现象后,被试就会将电击和蓝色方块联系起来,这种现象的发生,在蓝色方块阈下呈现时也会发生。这就说明了这种内隐过程的存在以及在社会背景中的体现(恐惧反应)。另外,在自动的反应激活方面还存在一种“反复无常效应(chame-leon effect)”。它是心理理论重要内容的体现,即对动作的再认和模仿,属于心理理论第一个水平,是人脑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的功能。例如,当我们看到他人手臂从左向右移动,而同时自己的手臂从上向下移动时,自己的动作会受到他人动作的干扰(Stanley,Gowen,& Miall,2007)。

4.如何将“内隐”引入社会认知研究领域

将内隐的概念引人社会认知的研究当中,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笔者根据自己的文献阅读和经验积累,总结出如下的方面:第一,可以对内隐社会因素单独进行研究,例如对内隐自尊进行的ERP研究(许静,梁宁建,王岩,王新法,2005)。将内隐社会因素作为研究内容,辅助于行为、电生理学指标,有助于了解内隐社会因素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产生机制。第二,可以将内隐社会因素作为一个变量引入其他领域的研究,例如将人际关系引入经济决策的研究当中(Leng & Zhou,2010)。社会认知的研究主要是将社会现象与认知研究结合,将研究更贴近于生活,将社会因素特别是内隐社会因素作为一个变量引入其他研究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和研究工具。第三,社会认知中,自我-他人的互动过程也可作为引入内隐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切入点。在自我(self)方面,自动的自我评价、自尊、自我认识都是研究的因素,另外对于不同的自我内容(Powell,Macrae,Cloutier,Metcalfe,& Mitchell,2010),如社会自我的研究也是研究的重要方面,对于自我的认识的激活常常是自动化的,即我们所说的“内隐”。在他人(others)方面,对他人的评价可以根据心理对他人形成的态度、偏见、刻板印象等自动激活。第四,就是借助一些基础认知中常用的内隐研究范式对社会认知进行研究。其中掩蔽启动范式是应用比较广泛的。

5.从神经科学角度对社会认知进行研究

5.1从神经科学角度对社会认知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首先,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生物物种常常具有相似的行为,例如哺乳行为、攻击行为等,都是人和动物所共同具有的。还有在不同种族的人群间,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社会意义上的行为,例如欺骗行为、利他行为等等。但是从生理结构上讲,具有相同行为的物种也可能具有不同的脑结构,例如动物和人的脑结构就不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在行为和大脑结构之间可能存在着另外的中介认知系统,调节着行为和大脑之间的关系(Frith & Frith,2010)。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包含三个水平,(1)社会水平(behav-ior):影响行为和经验的动机和社会因素;(2)认知水平(cognitive):引起社会水平的信息加工机制;(3)神经水平(brain and gene):引发认知水平加工的神经机制。其次,对孤独症患儿的研究发现,在适当的年龄,他们不能正确的运用心理理论推断他人的行为,排除错误信念。再次,镜像神经元(mirrorneurons)的发现也为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开辟了道路,镜像神经元是动作模仿、共情的神经基础。

5.2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可以采用的电生理学指标

内隐社会认知同样也可以采用基础认知中一些电生理学指标作为指标。在基础认知研究中,N400(Thornhil & Petten,2012)和LRP(Eder,Leuthold,Rothermund,& Schweinberger,2012)分别是自动语义激活和自动反应激活的指标。LRP由反应引发,产生于大脑运动区。其经典记录电位是C3和C4(标准国际10-20系统C3、C4电极点前方1cm)。阈下的情况与阈上反应激活的LRP走向有所不同:掩蔽反应启动中,靶刺激呈现200 ms左右出现启动刺激与靶刺激反应一致试验的正走向,300-400ms左右出现启动刺激与靶刺激反应一致试验的负走向。N400是发生在300-600ms之间的ERPs负波,最早是由于句末词语与整句语义背景相悖而引发的。在掩蔽语义启动研究中,在靶刺激与启动刺激语义无关条件下比语义相关条件产生更大的N400波幅。此成分在脑前区和脑后区均有分布。在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中,N400是刻板印象激活的指标,ERN(error related negativity)和MFN(medial-frontal negativity)是对刻板印象抑制与控制的指标。其中ERN是反应后80ms左右出现的负波,主要出现在中央前额区域。引发ERN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负性反馈、错误传递、冲动性、情绪性、反应冲突、反应错误,这些因素都可能是引起ERN的原因,但是主要因素为反应错误和冲突(抑制过程)。

如前文所述,在心理理论中,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认识、解释他人的模版,通过这个模版去表征他人的知识、情绪情感和意图。这个模版就类似于“刻板印象”,所以,可以将这些ERP指标应用到对心理理论的研究当中。另外,作为自动加工的重要指标,MMN也是可以用于研究内隐社会认知的。它是在刺激后50ms左右产生,200ms左右达到峰值,主要出现在中央前额区域。在社会认知领域它可以反应早期的社会知觉和快速决策,但是却与心理理论没有直接的联系(Wynn,Sugar,Horan,Kern,& Green,2010)。

综上所述,在认知和社会认知领域研究自动加工或内隐的过程是具有一定重要性和研究价值的,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和研究。在社会认知领域,可以通过认知神经科学的手段,研究社会认知过程及其大脑机制,从而深层次的理解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在社会认知领域,对某些社会认知内容(如自尊、利他行为等)的自动加工过程可以进行研究,另外,还可以利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社会认知内容和社会互动过程进行研究,例如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