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投资人看海归创业:说到底是个文化融合的问题

2015-05-04刘志飞编辑曹尔寅摄影

留学 2015年15期
关键词:海归创业者

实习记者_刘志飞 时 畅 编辑_曹尔寅 摄影_董 德

投资人看海归创业:说到底是个文化融合的问题

实习记者_刘志飞 时 畅 编辑_曹尔寅 摄影_董 德

创业是理想,是战术,是视野,也是灵活性,然而对于大部分海归创业来讲,更重要的,是本土化。

杨歌,清华大学硕士、学士,CAYE创始人,星瀚资本创始人。

从女性的角度看,杨歌算是个帅哥。浓眉大眼,西服笔挺,成熟稳重,招人喜欢。

30出头的他创业经历颇丰,在他身上也兼具多种身份:星瀚资本创始人,CAYE青年精英商业联合汇创始人,北京市朝阳区 “凤凰计划”人才评审专家等,从2011年他就开始从事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投资风险行业,被称为当前最有潜力的投资界青年精英,以及“80”后最具魅力的风度才俊。

庞大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着许多优秀海归回国创业,但是海归创业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杨歌从投资人的角度是如何海归创业的呢?

不断试错从创业做起

高中时杨歌受家庭影响就对数学、物理具有极大的兴趣,大学顺利考入清华大学航天学院工程力学系,但是性格外向的他似乎更愿意从事跟人打交道的工作,而非终日守在实验室里,这让他很早就明确了“自己要经商、做生意”的想法,在接下来的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他不断进行着创业尝试。

大二时杨歌曾在校内创办数学论坛,大三的时候又自己出资和几个朋友一起搭建了网站和论坛社区,制作技术性架构设计和数学模型,此时客户已由身边的朋友拓展到企业。但是因为模糊的概念认知和不善经营等原因,这次尝试并不成规模。真正有所成就的创业是他随后创立的一家医疗器械公司,通过技术性程序对人体健康程度进行诊疗,这个项目顺利拿到天使基金和A轮融资,他也因此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和改革开放创新奖。但后期由于重技术、轻市场,致使公司最终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夭折,一个三年半的项目失败了。这使他意识到只学技术是不行的,更要懂得市场营销。

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杨歌决定为别人打工,在毕马威会计事务所的咨询部门做财务咨询,但是他也并未停下创业的探索之路。2009年,他创立了青年精英商业联合汇,也就是凯业网,分支遍及北京、天津、上海,拥有将近3000位线下会员,他也因此结识了人生中一位重要的朋友,在这位朋友的帮助下他更加顺利地踏入风投。

边工作、边学习、边创业需要不凡的学习能力和极大的忍耐力,精力旺盛的杨歌利用业余时间通过书籍和网络学习补充经济和财务类的知识,一天只睡4-7个小时。“创业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但创业会给你一个更直观的实践的感受。”通过做咨询,杨歌接触到许多经济类专业背景的朋友,充实了他许多经济类知识的空白,在自己理工背景的基础上实现了补充和串联。

从创业者到投资人的人生转变

2011年杨歌进入炙手可热的私募行业并任大江投资公司副总裁,这个职务给了他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公司的三年半时间里,基本上可以把我学到的财务经济以及之前的工程技术学术背景结合起来”,工作中频繁看项目,分析创业者的关系资源、技术工程、财务、法律等方面的内容,也为自己的创业提供了启示。结合以往经验和知识储备,杨歌继续创业,开始做嵌入式开发的硬件公司,并成功收获了第一桶金。后来他还销售过红酒,可以说涉足了不同的行业。这些创业经历让杨歌慢慢摸清了行业的运作方式,跟那些“纸上谈兵”的投资者比起来他更了解哪些项目能够成功。“我做的项目多了,逐渐觉得不如自己做投资,因为我往往知道这些项目失败在了什么地方,而后来也证明了做投资比较适合我,第一财务和技术原来都学过,第二是说我还比较喜欢跟人打交道,后来就选了这个行业,一边看项目一边看人。”杨歌坦言。

就这样杨歌从一个创业者成为了一个投资人,完成了职业生涯一大转变。

谈创业者特质

由于国内创业环境看好和政策吸引的多方面原因,国内创业者热情高涨,愈演愈烈。然而创业能取得巨大成功的注定只属于少部分人。

成功的创业者一般都有国际化视野。这里的国际化并不是一种“洋气”,而是指一个人一定要有兼容性,不要一味地排斥什么,在杨歌眼里,各种文化有好有坏,一味排斥,或者一味抱着“民族保护主义”的想法都是一种阻碍。这可能也与杨歌的成长经历有关,从小他就跟随家人在新加坡生活,而且也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经常到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这些见识让杨歌觉得不能把视野仅仅聚焦在一隅。

有些人在生活中做事往往是多线操作,基本上是几件事同时进行,杨歌也是这样,一边工作一边创业,在毕马威工作的那段时间,他同时经营这凯业网,每周白天要上班,晚上要开会经营网站,周末就会搞活动,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的时间。这就和个人的能量有关,“而能量和理想有关。”杨歌坦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过自己本来就睡的比较少,国内的人不太重视健康方面的。”现在杨歌每周都会保持一个周两次健身的频率锻炼身体,“energy,真的是很重要的一块。”

杨歌本人非常佩服马云,他也曾经希望能够走出马云一样的“成功路”,但是每个人走的路都是跟自己当时机遇有关的。杨歌认为,对理想的坚持一定是成功创业者的特质。

“理想最好是不变的,但是在战术上天天是要变的,马云就是这样。”他认为这也是创业者最难做到的一点。既要特别坚定自己的信念,又要一直吸收别人的理念。但是如果自己始终坚持不渝的东西过早的形成,往往也是阻止你进步的一个大障碍,而创业者要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

这就需要极强的变通能力。国内和国外的创业环境差别很大,他形象地把在中国做生意比喻成“打太极”,很多外国创业者看起来是个“中国通”,但是真正到了中国的土地上创业也往往是失败而归,这也和变通有关,他说:“在评判创业者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的换位思考的能力,这就是对文化的融合和理解非常重要了,很多外国人对中国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还是停留在想象的层面,这样是一定会失败的。”

海归背景既是助力也是阻碍

越来越多的海归回国创业,据中央统计,2012年到2014年,海外归国人数已经达到100万,到2014年回国的人数首次超过了在海外的人数,而这些海归中有50%的选择了自主创业。海归又成为一股中国创业潮的新生力量。

海归的背景在很多时候是一种助力,能够帮助创业者更快地拿到投资。杨歌说:“很多公司都把海归创业当成一个技术条件,或者把常青藤毕业做成一个特别大的加分。因为天使投资最重要的是看人,人最重要的就是教育背景和你现在的能力,如果你在国外的教育背景已经占到80%了,基本上这个项目不会跑偏。所以很多公司都是以海归作为基础条件。”

海归在思维、操作能力、前瞻性等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杨歌这样评价海归:“海归在逻辑上、商业上十分清晰,他们聪明,视野开阔,知道商业如何运作,知道什么时候把自己宣传出去,这些都非常重要的。我尊重海归创业,尊重他们的视野,尤其尊重他们对商业的认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越聪明,你的逻辑越严密,也会出现相应的问题。”

很多海归的创业表现出明显的“水土不服”。长期的留学经历往往导致其对中国基层认识不足,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停留在想象层面,难于处理中国复杂的“关系网”,在一些细节上揪着不放而缺乏宏观意识,这些都是海归创业失败的原因。作为兼具创业者身份的投资人杨歌,更能看出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杨歌总结了海归回国后不适应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期三周,如果语言不通,中文的逻辑和表达有阻力,那肯定适应不了国内的环境。第二个阶段为期三个月,语言没问题,但生活习惯不适应,衣食住行都会有问题,有些人忍受不了这种生活习惯的差异回国了。第三个阶段为期三年,也就是价值观文化理念不适应,“这种人特别典型,而且成本最大,文化理念转变不过来,这也是海归创业的一个很大问题”。许多地道的海归依然保持刻板单一的接人待物的方式,不能很好的顺应本土文化,也很难意会国内的为人处世之道。

总体来讲,中西方做事风格和理念差异很大。“国外就像扫描仪,这个做完了再做下一步。而中国是先有个大格局,然后再细化,就像画一幅水墨画一样,先打一层底再上色。”西方国家注重契约精神,认为诚信和法律是最重要的,法律架构要丁是丁卯是卯,“而中国是关系经济,一起合作讲人情重面子。”这些不同都是造成海归水土不服的重要原因。

海归创业 说到底是个文化融合问题

在采访过程中杨歌反复提到“文化融合”这个词。他把海归创业碰到的这些问题归结到“不能真正做到文化融合”上。

很多海归创业者还只是复制国外单纯的商业模式,带到中国又不进行本土化的探索,这是毫无意义的。“适应中国的本土化,才是一种创新。”国内的创业探索属于专而深,但是不能市场化,就没有实际价值;而国外停留在表层的商业运作比较多,导致后期的泡沫会比较大。这两者需要强烈的结合。“说到最后就是一个文化问题。你要把比较成功的商业理念结合本土的市场化环境,再结合一些比较前沿的科技,把它们全都扭在一起,才能做出一个伟大的企业。”而一种真正的技术或者商业运作模式的爆发也是一个长时间积累的过程。

“在人员配比上,海归不太愿意和本地的创业者结合,而团队里必须有一个特别接地气的人才可以顺利度过这段磨合期,团队里的合伙人越互补越好,越互补视野越开阔,解决困难就越容易”。“所谓的全球化视野不仅仅是国际化大视野,更重要的是能灵活的融入本土。想在什么地方做生意,你就要融合进去”,杨歌说,“这也是海归的一个问题”。

“我看到很多人,做得非常好,能够很迅速地融入国内的环境里面来,但是也有做得不好的。”杨歌举了两个正反例,一个是典型的海归范,尊重西洋文化,但他具有较强的资源融合能力,海归理念和本地的结合在一起,能够做好考察调研并结合当地资源进行创业,很快收到收效。另一个朋友光环缠身,常青藤本硕博的教育背景和大基金的工作经验,“但在后期没有将关系运作处理好,做的时候以一个职业的角度做企业,恪守纪律不灵活而导致行百步半九十”。

“作为投资人来讲,需要一个完全的市场”

投资者非常重视创新。但是创新又是所有创业团队中最难实现的一个因素。

就互联网产业2015年的特点来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它属于传统互联网,而且现在市场格局基本已定。“所以投这一段其实意义不大,因为早期形成的平台已经有一定垄断性了。”杨歌说。

第二阶段实际上在O2O之后提起的“消费升级”浪潮,用杨歌的话讲,就是把现在很多产业进行线上化、设计化、媒体化,这就是整体的消费升级转型。而且消费升级本身和消费有关,离现金流比较近,所以是投资者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阶段就是前沿科技,比如智能硬件,生物技术以及大数据等,但是这些东西特点就是产业链很长,然后属于早期阶段,RND的成本非常大,能见到的商业效果非常慢。“而作为一个投资人来讲,需要一个完全的市场,同时更在乎的一点是投给你资产池里的钱要保值。”所以投资者往往更青睐第二阶段。

“在投的时候,还是二八原则,80%还是投消费升级产业,O2O的产业,以及互联网时代没有完成互联网+的行业。因为你要保证资产保值,所以不会过分地冒险。”杨歌说,“时间上分配,则是看前沿科技非常多,我甚至于70%以上的时间在看前沿科技。你真正要抓到好的企业,这个要看判断力,肯定是要冒一定风险。”

创业者需要保持理性

杨歌认为创业会让人上瘾,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来。创业者要有背水一战的决心,不能给自己留后路,这样才会在压力的鞭策下愈挫愈勇,一往直前。也许是在回忆自己过去的创业时光,杨歌很是感慨:“很多人是被逼出来的,你真的没有食不果腹的那种压力,你是做不成的。你老想着我做不成还可以回去上班,有这种想法你就注定创业不了。”

对于创业的一把手他有自己的忠告:“作为企业的CEO,要懂技术又要把人脉资源搞定。整合好各类资源,在外部和上下游的产业链搞好合作,在内部协调好团队各司其职。”

语言是国内创业者的一大劣势,国人英语的实用性非常差,这就让创业者错失很多机会。而对于合作人或者员工学历背景,杨歌要求的没有那么高,在他眼里考试只是一种选拔手段,而不是一种证明,成绩可以帮助你判断一个人才,但不是绝对的。

最后杨歌特别强调,创业者需要有全局视野,“一定要知道各个行业都是什么样的,一定要把整个市场都了解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水到渠成。“国内创业环境好,但过热的势头把一些不适合创业的人拉了进来,致使许多创业实践乏善可陈。大部分人都不适合创业,需要有实践的积累和实力的沉淀。”

猜你喜欢

海归创业者
海归吴凡:激情追梦的“新溧阳人”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桑梓情深的创业者
为新征程汇聚海归磅礴力量
“海归”返乡当“猪倌”
新海归
互联网创业者
国际创业者在朝阳
追逐阳光的创业者杨斌昌
海归周炳“意发”攻“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