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民间侬智高传说的口述史意义

2015-05-04陈金文

广西民族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口述史壮族

[摘要]侬智高传说有着重要的口述史价值,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壮族群众对于侬智高其人其事的认识和态度。侬智高的传说不仅有史观价值,也具有史料价值:侬智高传说中包含着一些信史资料,可以与官方文献互为印证,就侬智高的某些历史问题得出定论;侬智高传说讲到许多官方文献和正史中没有涉及的人和事,这些传说有助于对侬智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细化。

[关键词]壮族;侬智高;民间传说;口述史

[作者]陈金文,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K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4)05-0083-008

一、侬智高研究综述

国内有关依智高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历史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是依据历史文献展开的研究;一个是民俗学研究,此类研究以与侬智高相关的民俗文化为对象资料,其中民间流传的依智高传说是研究的重点。

关于侬智高的历史研究,主要探讨依智高的国籍、起义失败后的下落、起兵反宋的性质等方面的问题。有关成果不胜枚举,今略举数例作简要说明。就侬智高的国籍做考证的研究论文,有《试论依智高的国籍和民族成分问题》、《论依智高是广西壮族人》、《依智高是今广西靖西县人》等;探讨侬智高起义失败后的下落问题的研究论文,有《关于侬智高的结局》、《侬智高下落小考》等;关于侬智高起义性质的讨论文章主要有《对依智高起兵性质的讨论》、《依智高起兵反宋不是历史上的一股逆流》、《谈依智高起兵性质问题:保境爱国正义战争》、《论依智高反宋的实质》等。

有关侬智高的民俗学研究成果也有不少,如《广西天等“峒信”侬智高庙会文化演变考析》、《空间记忆与族群认同——云南省马关县壮族的依智高纪念活动》、《云南马关县法姐村祭祀北宋部族王侬智高的活动调查》等。从民俗学角度研究侬智高所获得的成果中,传说研究所占比例较大,研究论文如《壮族劳动人民对依智高的评价——略谈依智高的传说》、《壮族民间对依智高的评价——略谈有关侬智高的传说》、《论壮族民间传说中的侬智高》等。

有关侬智高研究,国外学界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越南学者王雄撰《太保依智高——史书、口碑、遗物与思考》、陈氏荣撰《侬智高时代》等研究论文;日本人冈田宏二的《中国华南民族社会史研究》及美国学者杰弗里·巴洛的《壮族:他们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性》等著作中也有相当的篇幅对侬智高作研究。

说到侬智高的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范宏贵教授为了方便侬智高研究者,编辑出版了《依智高研究资料集》,该书内容丰富,洋洋洒洒100多万字,其中包括侬智高的史料、与侬智高有关的碑刻、依氏谱牒、侬智高调查资料、侬智高的研究论文等五大部分,无疑是依智高研究的一部重要工具书。

如上所述,关于依智高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本人是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讨。本研究的对象资料主要是有关侬智高的古代官方文献与壮族民间流传的侬智高的传说,研究过程中主要使用比较的方法,通过考察关于依智高的官方文献与民间传说之异同,论述壮族民间流传的依智高传说的口述史价值。

二、壮族侬智高传说的主题与内容

壮族民间口头广为流传着侬智高的传说,这些传说为今人采录整理,保存于《依智高研究资料集》、《壮族民间故事选》、《女神歌仙英雄——壮族民间故事新选》、《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等著作中。本人将这些传说归纳为依智高的身世、依智高的神勇、依智高的足智多谋、依智高与神怪和法术、依智高得人心等主题。

(一)侬智高的身世

这一主题的传说主要是讲侬智高出生时的神奇或称依智高是某种精灵转世,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旨在神化传说主人公,表达民众对依智高的膜拜或崇敬。《出世》的传说讲,依智高是修炼千年的仙狐与土司千金所生,母亲怀孕他3年,他要等到一只大象从母亲面前走过时才出世。《金龙显身》的传说讲,依智高是“天地造化之龙子”,在睡梦中显露了真身。《跳蚂舞的传说》讲,依智高死后,尸骨化作蚂,人们断定侬智高是蚂精转世。《依智高骑白色神马》的传说讲,侬智高是黑虎投胎所生,应用白色相济夺天下,所以他的坐骑是一匹白马。

总之,依智高的身世这一主题之下的传说或讲侬智高出生时的神奇,或讲依智高的真身为非凡之物。这些传说旨在神化侬智高,或是民众出于对依智高的真心膜拜而形成的口头创作;或是依智高及其部属制造的神化侬智高的舆论。

(二)侬智高的神勇

在这一主题下的传说中,广大壮族民众满怀热情地歌颂侬智高的英勇神武,表达对他的崇敬与膜拜。《送信掌权》的传说讲,依存福让儿子们当晚把一封信送到县衙,大儿子、二儿子都因畏怯中途而返,只有依智高逢山过山,逢河涉水,把信送到了县衙。《依智高的箭可穿山》的传说讲,依智高射出的箭把对面的山射了一个大窟窿。《挥辫削山》的传说讲,依智高将脑后的长辫用力一甩,周围的群山被削得平整整,把山下敌军一个个砸成了肉酱。人民群众总是喜欢用传奇的手法塑造心目中的英雄,赋予他们以凡人所不具的神力或武功。在依智高的传说中,人民大众通过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歌颂侬智高的神勇与威猛。

(三)侬智高足智多谋

在民间传说中,依智高不仅英勇神武,还足智多谋。他屡屡凭借机智脱离险境或带领义军摆脱宋军的围困。《巧计脱身》的传说讲,依智高越狱逃到一个亲戚家里,他发现亲戚不可靠,就拿一根木棍挺着一只南瓜,盖上自己的帽子,杵在窗口上,自己则从后门溜走了。《妙计》的传说讲,依智高把公鸡放在鼓面上,鼓上放米,鸡啄鼓面,发出“咚、咚”的声音,借着鼓声依军悄悄撤离。《依智高兵困凤楼山》的传说讲,依智高兵败被困,他编了好多双尺来宽、3尺来长的草鞋,挖了好多能装30斤米饭的木碗,官军见了大草鞋、大木碗,以为依军都是巨人,吓得打摆子。人民群众总是在传说中满怀热情地讴歌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刻画英雄豪杰们智勇兼备的形象。壮族民众正是通过一系列的传说来表现依智高的足智多谋。

(四)侬智高与神怪和法术

在这些传说中依智高时常会得到神怪的帮助,这些神怪有仙翁、蟒仙和猴王等等。在神怪的帮助下,依智高掌握了克敌制胜的法宝、法术。这一主题下传说中的依智高能够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有变化之能,甚至可以撒豆成兵……,该主题下的传说中依智高的形象有着浓郁的幻想性色彩。《依智高力射猴王箭》的传说讲,依智高从猴王那里得到神弓神箭,猴王告诉他何时发箭可以射杀皇帝,夺取天下,依智高因心急过早发箭,没有射中皇帝。《墨线山》的传说讲,依智高有个墨斗,只要用温泉里的水做墨斗水,便可用墨线将山弹掉,某地石山林立,依智高想将这里的山削平做根据地,但因人破坏,墨斗失灵,仅在山上留下一道墨线。《特磨道痛失神兵》的传说讲,依智高兵败后想东山再起,苦于兵少将寡,一位神仙爷爷给他一根竹杖,让他栽下,说:竹杖会长成竹林,每根竹节里都会孕育一个勇士,九九八十一天后破竹而出,最终秘密被宋军探子发现,竹林遭焚毁。

在“依智高与神怪和法术”这一主题下的传说中,尽管依智高法力无边,变化莫测,但最终都因某种偶然的原因而导致法术失灵。壮族民众往往以此作为侬智高起义失败的原因,该主题的传说既表现了传统社会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也表达了人们对依智高起义失败的遗憾之情。

(五)侬智高得人心

在“依智高得人心”主题下的传说中讲,依智高是壮家人的希望,他的起义大业得到了广泛的拥护,将士乐于拼命,百姓舍身相助;依智高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壮族民众一直怀念他。

《伍赫利血洒厄果茶山崖》的传说讲,依军大将伍赫利为掩护主力撤退兵败被俘,面对宋军的威胁利诱,他威武不屈,大义凛然,宋军杀害了伍赫利,他的鲜血染红了悬崖。《血化稔果救援依军》的传说讲,依军被官兵围困山中,百姓没有粮草可送后,产妇挤出乳汁送给依军伤员,一位彝族姑娘也模仿产妇挤压乳房,挤出的血滴在地上,长出矮树,结出了果子,姑娘使劲挤压乳头,鲜血洒满山坡,果子漫山遍野,士兵们吃后力气大增,粉碎了宋军的围攻。《南垂依姓为何不兴贴门神》讲,依智高率残部依附大理王,宋军扬言血洗大理,派兵来攻,大理王先让守门大将把侬智高藏起来,又让其向宋军告密出卖依智高。人们恨透了大理国王,也痛恨守门大将,于是春节不贴门神。

《血化稔果救援侬军》的传说以各种不同的异文广泛流传于广西各地,本人在《壮族风物传说的文化研究》一书中将其归纳为“逃军粮型”传说。该类型传说是一首歌颂英雄主义精神的绝唱,在许多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著作中,对它的思想价值都有高度评价。周作秋等编著的《壮族文学发展史》中指出该传说“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突出地表现了”传说主人公“舍己为公、自我牺牲的崇高品质和坚强性格”,“也表现了民族间的战斗团结,相互援助,共同御侮的精神。”

侬智高传说内容丰富多彩,全面展示了他充满传奇的人生。传说讲他出生奇异,前身是黑虎精或蚂蜗精,又称他是真龙天子降世。人民群众在民间传说中热情地歌颂了依智高的神勇与多谋,赞扬侬军的英勇善战与不畏牺牲。这些传说还表达了人们对依智高的怀念与同情。

侬智高是历史上实有的历史人物,但是,在传说中他具有了幻想性人物的特点,他屡获神怪帮助,获得法宝或掌握法术,有变化莫测之能,能够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挽弓可以远隔万里射达京城,用鸡蛋、竹子都可以孵化或孕育出士兵。总之,侬智高传说不仅具有一般传说的传奇性特点,也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本人认为这一方面与壮族人民对依智高的情感有关,壮族人民出于对他们的英雄人物的崇敬与爱戴,自觉不自觉地将其塑造成了神;另一方面与传统社会里壮族人民的观念意识有联系,壮族地区普遍信仰巫、麽公、师公、道公等,民间信仰影响到他们在口头创作中的想象与幻想。

三、壮族侬智高传说与历史

口述史即口头史料,它最早出现于远古时期历史文献大量出现之前,人们通过口头传述将历史流传下来。这些口头史料既包括当事人与事件相关者的讲述,也包括神话、史诗、传说等。后来,由于文献的日益丰富,后代史学家逐渐重视文献而轻视口述史。在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们又开始重视对口述史的研究。柳田国男指出:“仅仅由史官选择的历史是不能够满足我们的要求的。在被今日的历史遗弃的部分中,存在着我们想要了解的历史,我们把它称为史外史。无论过去我们多么故步自封,今天到了把目光投向史外史的时候了。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复杂纷繁的生活,经过数千年悠久的变迁的历史,是我们无法穷尽的,尤其是迄今为止被忽略的平民大众的历史更是如此。民间传承之学,也可以说是补充历史研究缺陷的学问。”柳田国男认为,史官选择的历史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民间传承之学是补充历史缺陷的学问。本人以为依智高的传说正具有补充官方修撰的历史文献的价值,具有可贵的口述史意义。

本人以为依智高传说具有多方面的史学价值。首先它反映了壮族群众对依智高其人其事的态度和所持立场,表现出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历史观。

依智高纵横南疆,攻州掠府,又曾建南天国,称仁惠皇帝,要与大宋皇帝分庭抗礼,这在封建士大夫看来自然是大逆不道。因而,在我国的历代官方文献中,侬智高都是被贬低和丑化的对象。在官方文献中,依智高通常被称为“广源州蛮”、“贼首依智高”、“卉服之蛮”、“蠢尔异类”或“蠢尔溪蛮”。

在官方文献中,侬智高的人品被毁谤和攻击。《太平治迹统类》载:“初,有依全福者,知傥犹州。交趾举兵掳全福及其子智聪以归,其妻阿依,本左江武勒族也,转至傥犹州,全福纳之。全福见虏,阿侬遂嫁商人。生子名智高,年十二杀其父商人,曰:‘天下岂有二父耶!冒姓依,与其母奔雷火洞。”这段文字讲依智高本为商人之子,为了实现其野心,杀其父而冒名为依全福之子。又,司马光撰《涑水记闻》云:“智光年二十八,神识不慧,智高使之所部州,不能治,黜之。其妻美色,智高夺之。”这段记载则是讲,依智高见其弟妻有美色,就占为己有。总之,在官方文献中依智高是一个心狠手辣、不讲伦理的异类。

为了丑化依智高,封建士大夫们甚至不惜对依智高的母亲大泼脏水,把她描绘成一个食人恶魔。脱脱等撰《宋史》云:“智高母阿依有计谋,智高攻陷城邑,多用其策,僭号皇太后。性惨毒,嗜小儿肉。每食,必食小儿。”清人徐松在其所撰《宋会要辑稿》中也人云亦云:“智高反,伪称皇太后,天资惨毒,嗜小儿肉。每食,必食小儿”。为了毁谤侬智高,封建士大夫们可谓处心积虑,他们循着“有其父(母),必有其子”的思维逻辑,把依智高母亲塑造成了一个食人恶魔。

在官方文献中,依智高领导的义军是一群烧杀成性之徒。“所过焚荡无余,楚越肃然矣”;“燔毁者十二郡,杀掠者数万人”;“尾掉蜂蝎唇张豺狼,惊驱我人民,摇撼我州邑”;“州之山有数穴,可容数百人,民闻贼至,走匿其中,悉为贼所焚”。在这些文献记载中,依军焚烧杀掠,无恶不作。在官方文献中,依军既是一群凶残之徒,又是一群一触即溃的乌合之众。“金鼓一震,群凶席卷。此盖皇威奋扬,军政整肃”;“意拒辙而甚骄,势破竹而先解,横尸满野,委甲如山”;“陛下震动,英武辅宣,瑞谋暂迂,材臣略举,锐士大号镇压。群顽遁逃,奔流他方。”从官方文献看,官军镇压依军似乎势如破竹,如秋风扫落叶一般的轻松。

谈到依智高起义的失败,官方文献载:“天声远振,皇泽重宣,永镇群蛮”;“歼彼狡顽,振天声于方外”;“四夷之魂尽飞,万国之手皆舞,兹焉荡灭,永矣恬宁”;极力描绘出一幅普天同庆、皇威远播、四方慑服的局面。

而在壮族民间传说当中,依智高是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两相比较,就同一人物与同一事件,壮族群众与封建士大夫有着截然不同的言说。在新历史主义者看来,“历史是由帝王将相和布衣草民、达官显宦和平头百姓共同谱就,是由许多声音、许多力量组成的故事组成”。本人认为新历史主义者的主张很有道理,在历史研究过程中不能忽略民间的声音。民俗学者对于民间传说的史学价值更为重视。韩致中曾经指出:“治史,应当从人民口传的历史上积极而又实事求是地吸取宝贵资料,大书特书,而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正史资料上。当然,我们并不否定正史,尽管他们经过了种种歪曲篡改。但也不能迷信它,必要时对它也同样需要重新加以考证。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把两种不同的史料视作记录历史的双轨,都要重视,都要研究,都要有选择地使用。”韩致中认为史学研究者应该对正史与民间口碑资料同等重视。就以上观点来看,壮族民间社会对侬智高的评价无疑为我们认识、理解依智高及其反宋活动增加了一个视角,让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更加客观、公正。

壮族民间依智高传说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大部分民俗学者对民间传说的史观价值都给予肯定,而对其史料价值却是怀疑或否定的。他们一般认为,民间传说毕竟是文学作品,绝不是严格意义的历史,因而它只是反映人民群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再现历史事件本身。换而言之,也就是说,大部分学者承认民间传说的历史的可信性,而不承认其历史的可考性。但是,就壮族群众中流传的依智高的传说来看并非如此。有些传说完全可以作为研究依智高的考据材料。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壮族民间流传的侬智高传说,真实、形象地了解侬智高在举事前后制造舆论的情形。侬智高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义军领袖,而不是一介草莽。从依智高的身世主题下的传说,我们可以看到依智高或其部属编造故事神化依智高、通过制造舆论争取群众的过程。我们不怀疑这一主题下三个类型的传说中有部分是民间出于对依智高的朴素感情自发创作的,但其中一部分,则很可能是依智高及其部属的创作。

在历史上,为了制造舆论、争取人心而编造传说的现象屡见不鲜。《史记·高祖本纪》中采用了许多传说。《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日太公,母日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这则传说讲,汉高祖刘邦是其母与蛟龙交媾而孕。

又载:“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竞,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这段记载一是讲,刘邦相貌奇异,不同常人,二是讲,他醉酒之后显露龙体真身。

以上汉高祖的传说与侬智高的传说何其相似。依智高的传说中,依智高也非正常婚生,而是千金小姐与狐狸精异类交媾而孕;侬智高也曾显露龙体真身,与高祖稍有不同的是,依智高显真身不是酒后,而是在梦中。

司马迁所记载的汉高祖的传说以“郦山斩蛇”的传说最为著名。“郦山斩蛇”是刘邦或其心腹扯的一个弥天大谎,不过尽管是扯谎,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那些宣扬侬智高出生如何奇异,认为蛟龙是其真身,或称其是黑虎精转世之类的传说,与《史记》中记载的汉高祖的部分传说都有相似的情形,它真实地反映了依智高为了树立威信,发动群众,在营造舆论方面所采取的举措。对此,治依智高史者不可不察,不可以因其荒诞、离奇,便认为其没有史料价值。

一些依智高传说的内容可以与官方文献互相印证,有助于对某些历史问题得出结论。《依智高越狱》的传说讲到依智高反宋的原因时说:“依智高的父亲依存福当上壮人的首领后,眼看国土受侵犯,怨恨朝廷无能,自己领兵抵抗侵略者。那年春天,依存福被交趾兵掠去,智高为了救父亲,拿了一块生金要赎回父亲。交趾王得了金子,却把存福杀了。依智高非常愤恨,认为父亲被交趾王杀害,是和宋皇帝不支持父亲抵抗交趾有关,决心要报仇,先杀宋皇帝”。

关于依智高缘何反宋,《涑水记闻》载:“皇祐四年,依智高世为广源州酋长,役属交趾,称广源州节度使。有金坑,交趾赋敛无厌,州人苦之。智高桀黠难制,交趾恶之,以兵掩获其父,留交趾以为质,智高不得已,岁输金货甚多。久之,父死,智高怨交趾,且恐终为所灭,乃叛交趾,过江,徙居安德州,遣使诣邕州求朝命补为刺史。朝廷以智高叛交趾而来,恐疆场生事,却而不受。智高由是怨,数人为盗。”又,沈括《梦溪笔谈》载:“皇祐元年,邕州人殿中丞昌协奏乞招收智高,不报,广源州孤立无援,交趾觇其隙,袭去存福以归。智高据州不肯下,反欲图交趾,不克,为交人所攻。智高出奔右江文村,具金函表投邕州,乞归朝廷。邕州陈珙拒不纳。明年,智高与其酋卢豹、黎貌、黄仲卿、廖通等拔横山寨入寇,陷邕州,入二广。”从《涑水记闻》、《梦溪笔谈》的记载来看,依智高倍受交趾的欺凌,父亲也被捉去做人质,因而,他请附北宋,借以自保,反为北宋所拒,故而反宋。官方文献的记载与依智高传说中所说相差无几,两相对照,基本可以确定依智高反宋以战求附的性质。

关于依智高反宋失败后的结局,民间传说也有详细的交代。《南垂依姓为何不兴贴门神》的传说讲:依智高兵败归顺州后,被狄青官兵穷追。为了保存力量,依智高率领残部投奔大理国。大理国王早有与宋朝分庭抗礼的野心,正欲联络依智高起兵反宋,见依智高来投正中下怀,立刻命部下盛情款待。不久狄青修书一封,命人面交大理国王,扬言不交出依智高,宋军要血洗大理。大理国王为了自保,只好出卖了依智高。

在官方文献中也有相似的记载。司马光《涑水记闻》:“智高筑宫于特磨寨,及败,携其母、弟、妻、子往居之,闻诸族俱叛,惶惧,留其母及弟智光,子继封于特磨寨,使押衙一人将兵卫之,智高自将兵五百及其妻、六子奔大理国,欲借兵以攻诸族。”这段记载讲依智高兵败后,将母亲、弟弟安置于特磨寨,自己携妻、子逃往大理。

又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工部侍郎知桂州余靖为户部侍郎,西上阁门副使、知邕州萧注为引进副使,留在任。注募死士使大理国,购智高。南诏久与中国绝,林箐险深,界接生蛮,语皆重译,行百日乃通。智高亦自为大理所杀,函其首至京师。”该记载与前所言民间传说口径基本一致,都是讲依智高投奔大理国,大理国王迫于宋朝的压力,不得已杀害了依智高。

20个世纪70年代末,云南省考古工作者在大理发现一块元代石碑,其碑文中刻载有关依智高被害的经过。该碑高11.3米,两面皆刻铭文。全文共1130字。该碑大概立于元成宗大德年间。碑的前一面的第12行至16行有一段文字,是详细记载依智高被当时大理国王段思谦所杀之事。碑文遭凿划之处甚多,许多字迹模糊难辨,但对碑文略加考察,仍可明了碑文大意。碑文如下:“乃大宋仁宗皇祐四年壬辰……降于大理……不得不诛,然而不可使玉石(俱焚)……是涵其首送于知邕州……”。就碑文推测,依智高败逃大理后被段思谦所杀,并函其首于当时的邕州知州。

民间传说、官方文献、出土碑文三重证据互相印证,基本可以断定侬智高殁于云南大理,是大理国王段思谦迫于宋朝的压力将其杀害。另,在有关侬智高的官方文献中,经常提及特磨寨这个地名,如《宋朝事实类苑》载:“会智高亦为狄青所败,遂不敢入结洞而逃奔特磨,西接大理,地多善马,智高悉以所得二广金帛子女,遗特磨布燮依夏诚,又以其母妻夏诚弟夏卿,夏诚许以兵马借之。侬智高留其母及一弟一子,并其将于夏诚所居之东十五里丝苇寨,而身诣大理,欲借兵寇西川,使其母以特磨兵自邕州寇广南”。从这段文字记载看,特磨寨是侬智高精心经营的根据地,侬智高在昆仑关战败后,一度退守这里,伺机东山再起。而在民间传说中也保存着类似记忆。《特磨道痛失神兵》的传说讲:依智高昆仑关战败后,撤离邕州,取道田林奔特磨道,在特磨道一方面休整,一方面积聚力量,兵力不足,便使用仙术栽竹林孕育勇士,最后法术被破,依智高败走大理。该传说虽然充满幻想,情节离奇,但与官方文献相互对照,便能够让人们对依智高兵败昆仑关之后至逃往大理前这段历史得出一个确凿的结论。

总之,通过与官方文献及民间传说相互对照,我们发现壮族民间流传的许多依智高传说具有信史价值,它与官方文献共同形成证据链,有助于对依智高的某些具体历史问题得出最终结论。依智高的传说有助于对依智高历史研究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依智高抗交趾反宋朝,纵横两广近10年,一度立国称帝,引起北宋朝野震动。同时,他作为壮族先人的领袖,世代为壮族人民所敬仰,无疑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但是,关于其人其事的史籍记载非常有限。官方修史对事件、人物都会有所选择,譬如偏重于记载官军如何“过五关、斩六将”,对于官军怎样“败走麦城”则往往语焉不详;再就是官修史书,尤其津津乐道于宋朝死节之士的忠烈,对于其他人物,尤其是被他们视为敌对势力的“蛮夷”一方的人物则少有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民间传说无疑有助于对依智高历史研究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

《依军缴获“定宋宝刀”》的传说讲,依智高在天等县金洞乡一带与狄青交战,大败狄青,夺取了宋朝皇帝赐给狄青的“定宋宝刀”;《依军转战雷火峒》的传说讲,依军撤出邕州后,一度被围困于今大新县下雷乡一带,但依军英勇善战,经激战后胜利突围,这次战役中,狄青左腿受伤,杨文广仓皇败逃;《伍赫利血洒厄果茶山崖》的传说讲,依军遭昆仑关之败后,向靖西县安德街一带撤退,依智高的女婿伍赫利率数百勇士在今靖西县岳圩镇四明村的厄果茶一带据险扼守,掩护主力转移,伍赫利率依军与数十万宋军血战,负伤被俘后,英勇不屈,壮烈牺牲。又有传说讲,昆仑关战败后,有一千四百多依军战士躲进关南石桥处的山洞里,后被依军发现,他们誓死不降,全部被熏死在洞中,后来这个洞就被称为千四人洞。上述传说中所述人和事大都不见于官方文献与正史,这些传说无疑有助于依智高历史研究的深化与细化。

综上所述,侬智高传说有着重要的口述史价值,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壮族民众对于依智高其人其事的认识和态度;依智高的传说不仅有史观价值,也具有史料价值。侬智高传说中包含着一些信史资料,可以与官方文献互为印证,就侬智高的某些历史问题得出定论;侬智高传说讲到许多官方文献和正史中没有涉及的人和事,这些传说有助于对侬智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细化。

结论

壮族侬智高传说有着多方面的历史价值,值得史学工作者借鉴与参考,尤其是传说中表现出的史观和史识。

壮族民间流传的依智高传说大都产生流传了数百年之久,但其中所表现出的史观与史识具有明显的现代意识,它完全摒弃了“成则王侯败则贼”的成见,歌颂失败的英雄并寄予同情,其史识不仅超越了封建士大夫,也让今天的某些治史者相形见绌。

20世纪80年代,犹有学者讲“依智高是广源州奴隶主的代表”,并煞有介事地考证官方文献所捏造的智高母“嗜小儿肉”的谎言,说什么“阿侬所吃的婴儿,显然是她家奴隶所生的婴儿。”“阿依吃小儿肉一事,是广源州处于奴隶社会的又一佐证”。直到21世纪初,尤有学者将受宋朝派遣潜入大理缉拿依智高的死士称为“勇士”,而贬依智高为“叛首”。将这些学者与壮族侬智高传说的传承者相比,两者史识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当然,民间传说作为民众的口传历史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这种局限一方面可能是时代的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因为民众在表述历史时更注重于自身情感的诉求,而遮蔽了他们对历史的真实看法。因此,尽管民间传说包含着一些真实的历史记忆,有着可供史学研究者参考的价值,但也有一些应该摒弃的观念和意识,这些观念意识往往有悖于历史真实。壮族民间流传的依智高的传说也存在这种情况。譬如,许多流传于壮族群众口头上的传说都把侬智高的失败归结为法术失灵,这种说法虽然真实地反映了民众对于依智高悲剧结局的惋惜与遗憾之情,却显然有悖于历史的真实。鉴于此,当我们从传说学的角度探讨依智高的历史时,应该认识到传说在反映历史时的局限,在研究与依智高相关的历史时,对于民众口头流传的依智高传说应该有所选择。

此外,当我们称民间传说是人民的口传历史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明白它是一种诗性历史。作为诗性历史,“传说与严格意义的历史相比较,选材的角度和反映的方法都不相同”,“传说在根据一定的历史事实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时,是经过了取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幻想等艺术加工的。”总之,我们应该知道,传说在大多数时候不是严格再现历史事件本身,某些传说即使取材于真人真事,也必定经过了艺术加工与处理。需要说明的是,强调民间传说诗性历史的属性,并不妨碍对其历史性的肯定,因为自古及今,从来就没有过对历史纯客观的表述,我们自然也不应该以“信史”的标准去要求民间传说。

[责任编辑:黄润柏]

猜你喜欢

口述史壮族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黄翠崇、刘丽华
《Cat’s book》
壮族迎客歌
壮族山歌
黄梅香自苦寒来
时光流逝
论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赣剧口述史为例
关于口述史的若干问题探讨
奇妙乐器·壮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