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科药品不良事件发生的调查分析

2015-05-04陈明康

科技与创新 2015年6期
关键词:用药安全儿科

陈明康

摘 要:调查、分析了接受药物治疗的儿科疾病患儿在用药期间出现不良事件的情况。主要选择了在我院就诊的接受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的82例患儿病历,对其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了导致患儿在用药期间出现不良事件的药物类型、不良事件累及器官、症状表现、不良反应轻重程度、处理情况、性别和年龄差异等。结果表明,导致儿科疾病患儿在用药期间出现不良事件的药品涉及到9种。其中,抗感染类药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引发的不良事件最多;不良事件会累及患儿的8大系统,受影响最大的是皮肤及附件系统;轻度不良反应人数占90%以上,并且50%的不良事件经过处理后能够完全治愈;性别构成没有任何差异,但是,3岁以下患儿是出现不良事件的主要人群。由此可知,儿科是临床中药物不良事件的高发科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根据儿科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有效预防和处理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保证患儿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儿科;药物不良事件;用药安全;疾病患儿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06.075

药品不良事件是指广大患者在用药治疗时出现的一系列不良临床事件,但是,这种事件并不一定与该药之间有绝对的因果关系。儿童是生理特点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并且其正处于一个快速生长的发育阶段,各系统和器官的生理功能还没有完全达到成熟和完善的状态,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他们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机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所以,这类人群与成年人相比,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更大。先就此次对接受药物治疗的儿科疾病患儿在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10—2014-10在我院就诊的、在接受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的82例患儿病历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儿44例,女性患儿38例,患儿年龄0~9岁,平局年龄(2.8±0.7)岁。上述自然指标研究对象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通过整理上述82例抽样研究对象的病历资料,分析了其在治疗期间出现的药物不良事件的具体情况。

1.3 观察指标

选择导致患儿用药期间出现不良事件的药物类型、不良事件累及器官、症状表现、不良反应轻重程度、处理情况、性别和年龄差异作为观察指标。

1.4 数据处理方法

计量资料用( ±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儿科药物不良事件性别和年龄差异

从1.1中可知,在抽样的82例出现药物不良事件的儿科患儿中,有男性患儿44例,女性患儿38例,其所占构成比分别为53.6%和46.4%. 这说明,在性别构成比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抽样患儿中,3岁以下的有36例,构成比为43.9%;3~6岁的有22例,构成比为26.8%;6岁以上的有24例,构成比为29.3%. 这说明,儿科患儿出现药物不良事件者以3岁以下人群为主。

2.2 药物不良反应的轻重程度和处理情况

在抽样的82例研究对象中,有78例的药物不良反应为轻度,构成比为95.1%,其余4例为中度,构成比为4.9%,没有出现以往临床上未曾见过的、新的不良反应。当患儿出现异常情况时,已经立即停药,并积极对症治疗,有28例已经完全治愈,其构成比为34.2%,其余54例的病情也有明显好转,构成比为65.8%,没有处治无效和死亡病例出现。

2.3 引发不良事件的药物类型

导致抽样的82例患儿在治疗期间出现药物不良事件的药物类型包括抗感染类药物、中药制剂类药物、激素类药物、精神系统药物、维生素类药物、生物制品、呼吸系统类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和消化系统药物。其中,以抗感染类药物引发的药物不良事件最多,高达29例,构成比为35.4%.

2.4 不良事件累及器官和症状表现

在抽样的82例患儿药物不良事件累及的器官和相应的症状上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① 呼吸系统——肺部感染;②血液系统——白细胞水平异常;③神经系统——昏迷;④泌尿系统——血尿、腹痛;⑤消化系统——恶心、ALT/AST水平异常;⑥全身性损伤——晕厥、面色苍白、四肢冷、发热;⑦心血管系统——呼吸急促、心慌、胸闷、房室传导阻滞、肝损伤、心肌损伤;⑧皮肤及附件——皮疹、颜面水肿、唇部水泡糜烂。其中,皮肤系统及附件损伤患儿人数最多,有38例,构成比为42.2%.

3 讨论

目前,临床研究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有效防范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的方法主要有:①在用药前,应该严格把控其适应症或禁忌症,并综合性了解和评估患者的情况;②在用药过程中,应该根据每位患者的实际年龄、体重、状态选择剂量、给药途径或频率;③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应该对相关重点药物进行检测和实验室检查,科学评估药物联合应用后所发生的相互作用,初步判定患者在用药期间的依从性情况;④全面掌握病患的过敏反应史。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儿童的生理结构、生化功能都较为特殊,肝、肾、神经等重要的脏器和系统都与成人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在用药治疗的过程中,药动学和药效学相关指标也会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并有其本身所特有的规律可循,因此,临床儿童的用药应与成人有所区别,切不可一概而论。

儿童属于临床上公认的药物不良事件的高发人群,专项监测工作是势在必行的,并且应将其作为今后药物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张海霞,彭翠英,蒋志,等.125例儿科中药及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1,17(1):46-47.

[2]吴明钗,林洁.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36例分析[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2,31(6):356.

〔编辑:白洁〕

猜你喜欢

用药安全儿科
儿科临床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探讨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团队合作模式提高非糖尿病专科胰岛素用药安全的实践
我国儿科医生数量缺口近9万
我院526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探讨PDCA循环法在麻精药品处方中的应用和效果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
我国将恢复儿科本科招生8所院校今年7月招生
药品不良反应研究
心血管内科用药安全管理以及护理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