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0年以来北京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的动态演变

2015-05-03汤苍松

预测 2015年1期
关键词:区县格局专业化

汤苍松, 林 盛

(天津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072)

2000年以来北京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的动态演变

汤苍松, 林 盛

(天津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072)

本文通过分析2000年和2010年北京市18个区县现代产业体系主要行业门类就业人口数据的变化,对城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的动态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中心-外围等不同区域的现代产业体系中不同行业的就业比重存在差异并不断变化,这体现为城市现代产业体系功能专业化和空间集中度的改变,从而推动了北京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的调整,即集中表现为城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从某种意义上的“双扇形结构”向显著意义的“圈层结构”的转变。而且很大程度上呈现出朝着基于价值链环节的空间分工调整,即中心圈层金融服务和商务服务功能专业化优势显著,城市功能拓展区和昌平区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功能专业化优势,现代制造业则向远郊区转移。

现代产业体系;城市功能格局;圈层结构;价值链

1 引言

城市产业功能格局是城市产业结构的空间投影。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基本途径,是重塑城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的决定因素。2000年以来北京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的动态演变具有怎样的特征?呈现出何种趋势?本文通过研究2000年和2010年北京市18个区县现代产业体系主要行业门类就业人口的变化,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2000年以来,关于上海[1,2]、北京[3,4]等特大城市功能格局的研究渐多。既有研究大多利用区县层级甚至更小空间单位分行业就业人口等相关指标,对城市功能布局及其动态演变进行定量研究。李健等[5]通过对上海市就业人口相关指标的聚类分析重新划分了城市空间地域。于涛方等[6]根据北京各区县分行业就业数据分析了城市功能格局。卢明华等[7]以乡镇街道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北京都市区城市功能格局的特征与模式。

关于北京产业功能格局的调整,既有研究一般关注制造业或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结构。刘涛等[8],张晓平等[9]以邮区为基本单元,刻画了北京市制造业空间集聚格局、圈层结构及演化特征。曹广忠等[10],孙磊等[11]通过比较制造业的重心位移,认为北京市制造业呈现显著郊区化、重心向东偏移。刘惠敏[12]利用EG指数方法实证检验了北京都市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地理集中及其根源。胡丹等[13]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区位商等方法,分析了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的圈层特征。赵群毅等[14]以街区单元为基本空间单位,分析了转型期快速形成的北京都市区生产者服务业地域结构。卢明华等分析了北京都市区服务业地区专业化和分工的现代特征及其动态变化[15]。

需要注意的是,既有研究很少系统地、整体地研究北京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的特点及其调整。而现代产业体系是世界城市的重要支撑[16],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就在于结合北京市产业现状和发展方向,确定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行业门类,利用2000年和2010年北京市18个区县相关行业门类就业数据,运用多元聚类等定量方法综合分析了北京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演变的动态特征和发展趋势。

2 研究范围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年区划调整前的北京市18个区县进行研究。一般地,从地域结构上把东城、西城、崇文和宣武作为中心区,把朝阳、丰台、石景山和海淀作为近郊区,把其余10个区县作为远郊区。从功能区概念上,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以及亦庄开发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

关于现代产业体系内涵,相关研究很多[17,18]。本文围绕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属性,以《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现代产业建设发展规划》为依托和参考,借鉴既有基础,选取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3大类共计12个行业门类作为北京市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内容。

表1 北京市现代产业体系内涵及对应行业门类

需要注意的是,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行业门类的划分和命名存在差异,按照内涵一致性、数据可得性、形式简洁性和分类不重复的原则,本文对行业门类做了必要合并(见表1),合并后的行业门类内涵是完全一致的。所使用数据均来自于2000年和2010年北京人口普查资料。需要说明的是,2000年数据仅有邮电业从业人数,而其中邮政业应该归入流通服务。本文根据《北京市“十五”时期邮政发展规划》测算出2000年邮政业在岗职工数,并按全市邮政业从业人员在邮电从业人员中比例来简单计算各区县邮政业从业人员。

3 北京市现代产业体系的空间分布

搞清楚现代产业体系主要行业的空间分布,是城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分析的基础。本文首先对北京市现代产业体系做功能专业化和空间集中度分析。

3.1 北京市现代产业体系的功能专业化分析

功能专业化是近年来国内外城市功能及城市功能格局研究的热点和重点[19]。不同时期不同区县现代产业体系各主要行业的区位商,是研判区域功能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反映北京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动态调整的重要参考。一般地,如果区位商大于1.5,则认为该区县在该产业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

表2列出了2000~2010年北京市现代产业体系主要产业功能专业化较强的区县。可以看到,第一,10年间生产性服务业功能专业化较强的区县变动不大,城市功能核心区在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行业始终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而信息服务行业方面,昌平取代了西城和宣武,这体现出城市功能核心区产业功能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得益于昌平有效承接了海淀区信息服务业既有产业和人才资源的向北转移和扩张。第二,文化创意产业功能进一步向城市功能核心区集聚,与2000年不同,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区县完全集中在中心四区。第三,现代制造业的专业化功能郊区化趋势明显,2000年还属于现代制造业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的相关区县,到2010年几乎全部不再保持原有专业功能优势,除石景山(通专用设备制造业)外,2010年北京现代制造功能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区县全部集中在城市发展新区,如通州、昌平、大兴的计算机与通信制造业和顺义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从功能专业化角度看,距离生产制造功能越远的现代产业功能,其更多聚集的区县距离城市中心越近。如金融服务和商务服务更多聚集在城市中心圈层,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更多聚集在城市功能拓展区,现代制造功能更多聚集在城市发展新区,这表明北京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调整明显具有基于价值链环节[20]的空间分工的特点,这与卢明华等[7]基于北京市经济普查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表2 现代产业体系视角下北京市功能专业化较强的区县(2000~2010)

3.2 北京市现代产业体系的空间集中度分析

产业地理集中度与产业功能专业化具有较强的同一性。对于特定产业而言,功能专业化越强,地理集中度越高。这里借用于涛方等构建的产业地理集中度系数[6],来测度北京现代产业体系中各主要行业的空间集中状况。设Cj为特定区域内j行业的空间集中度,Qij表示该区域内i地域j行业的区位商,令Cj=Σ(Qij-1)2。则Cj值越小,该产业空间分布越均匀;Cj值越大,该产业空间分布越集中。

从2010年现代产业体系主要产业的空间集中度系数看,现代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作为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环境资源负担的都市型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不同区县大都能得到支持和推动,空间分布相对均衡。而化学工业和交通设备制造业既因其规模经济的产业特点和区县政府的集聚政策,又因其对生产空间、环境资源的特殊需求,空间分布相对集中,比如房山化学工业的区位商接近4,顺义、怀柔交通设备制造业的区位商分别达到2.9和4.1。生产性服务业中流通服务业由于其门槛相对较低、涵盖范围广泛而且又与全国中心城市的北京城市定位相匹配,已经成为各区县相对普遍的功能,空间分布相对均衡。而文化创意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则因受活动聚集、功能辐射的发展规律作用和对高端生产资料、良好支撑条件的严格要求,空间分布相对集中。这与前文功能专业化分析的结论是一致的。

比较10年间北京市现代产业体系主要行业空间集中度系数,不难发现:第一,从现代服务业角度看,各区县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文化服务功能实现相对均衡的增强,相关产业的空间集中度下降,而中心城区金融服务优势更加明显,空间集中度略有上升,流通服务作为相对普遍的功能,空间集中度稳定维持在低水平。第二,现代制造业的空间集中度差异较大,重化工业、规模型制造业大幅提高,精密加工型和技术集约型制造业如医药制造、计算机与通信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则均有下降。

4 北京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的动态调整

产业地理集中度与产业功能专业化更多地反映了不同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不同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实际上很大程度地决定着城市产业功能格局的调整。下面采用多元聚类方法来分析不同区县承担现代产业功能的差异,即城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的动态调整。本文以现代产业体系12个行业门类的就业比重为依据,采用欧式距离测量北京市18个区县间相似程度,使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方法)进行多指标聚类,从而确定不同区县在承担现代产业功能方面的类型特征,以此廓清北京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及其动态调整。

对北京市18个区县进行现代产业功能聚类,2010年的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第一类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石景山,第二类包括海淀、朝阳、昌平、丰台,第三类包括门头沟、房山、通州、大兴、顺义,第四类包括平谷、密云、延庆、怀柔。

图1 2010年北京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及其空间模式

对照不同类别区县各行业就业比重(表3),第一类辖区主要集中于城市功能核心区,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的专业化功能明显高于其他类别,而现代制造功能明显承担较少。第二类辖区主要集中于城市功能拓展区,流通服务、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的专业化功能明显高于其他类别,尽管现代制造功能承担不够,但在医药制造和计算机与通信制造等方面基本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第三类辖区全部集中于城市发展新区,其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化功能明显低于第一、二类辖区,主要承担城市现代制造业功能,6大现代制造业门类中除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外,其专业化程度明显高出其他三类辖区。第四类辖区全部集中于生态功能涵养区,其现代产业功能承担明显较少。总的看,2010年北京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明显表现为“同心圆”的空间模式,圈层清晰,特点鲜明。

表3 2010年北京市按现代产业功能区分的四类区县不同行业就业平均比重

对2000年数据做同样处理,可以比较2000年和2010年北京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的动态变化。如图2所示,2000年北京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并不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某种意义上呈现“双扇形结构”的空间模式,以东城、西城、宣武、朝阳、海淀5个辖区组成的核心圈,分别向东北-西南两向辐射拓展,即形成东北向通州、顺义、怀柔、昌平,西南向丰台、石景山、门头沟两大产业功能专业化各具特点的扇面。比较图1和图2,可以认为,10年间城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主要变迁就在于从某种意义上的“双扇形结构”向显著意义的“同心圆结构”转变。

图2 2000年北京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及其空间模式

5 结论与建议

5.1 北京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动态演变的趋势分析

研究表明,2000~2010年北京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的动态演变,较为明显地体现出“速度—结构—功能”的调整模式。不同行业门类就业比重在城市中心-外围等不同区域变化幅度的差异,不同程度地体现为现代产业体系功能专业化和空间集中度的变化,从而实现了北京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的调整,即集中表现为从某种意义上的“双扇形结构”向显著意义的“圈层结构”的转变。基于2000~2010年北京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动态演变的特点与规律,可以对未来一段时间北京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的调整趋势做出如下分析。

(1)从功能专业化角度看,北京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调整将继续朝着基于价值链环节的空间分工方向逼近

即现代产业体系中越是属于或贴近生产制造功能的,郊区各区县专业化优势越明显,越是属于金融、文化等功能的,中心城区专业化优势越明显。或者说,在各区县现代产业功能得到普遍提升的同时,金融服务和商务服务将更多聚集城市中心圈层,体现为更高的集中度、更显著的功能区、更强大的服务功能;而城市功能拓展区以及处于城市发展新区的昌平区即城市近郊区将越来越多承担起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的产业功能;而现代生产制造的产业功能将更多向远郊区转移,即城市发展新区各区县将表现出更为明显的现代制造功能专业化优势。

(2)城市功能核心区的产业功能将更加趋同集聚,体现首都核心功能的现代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将持续增强

从2010年的情况看,中心城区四区现代产业功能更加趋同,金融、文化、商务等高端服务业优势突出。显然这种状况会继续深化,中心城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相对有限的开发空间都决定了中心城区只能将区域发展和结构优化放在金融、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高附加值、强影响力、大辐射面的高端服务业上,而且从2010年北京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即将中心城区四区合并为两区的举措看,也体现出了推动产业功能与发展水平一体化的强烈意图。

(3)南北差异将更加明显,城市产业功能格局将更多与城市空间规划协调推进

以核心圈为基点,2000年扇形结构的重要特点就是“东北-西南”差异,而2010年同心圆结构的重要特点则在于南北差异。这表明,城市现代产业功能的拓展和调整中,显然更多考虑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东、南部平原地带越来越多地承载起城市现代产业功能。而从与城市空间规划协调推进角度看,2000~2010年间昌平、大兴分别进入第二、三圈层,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一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的落实,受益于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强势发展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群体的持续壮大。显然,资源环境与空间规划这两大硬约束对北京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调整的影响将继续发挥根本性的、决定性的作用。

5.2 应对北京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动态演变的对策建议

从2000~2010年来现代产业体系视角看,北京城市功能格局正处于空间布局趋于合理、体现价值链分工方向的良性深度调整阶段。未来政策调整要重点考虑三个基本问题。

一是在产业功能格局调整中既要促进功能升级又要避免严重同质化。近10年来北京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呈现出的明显意义上圈层结构的动态调整,既体现出产业功能格局调整朝着基于价值链环节的空间分工方向逼近的积极变化,也表明存在区位相似区域的产业功能同质化的问题。这就要求,在推动现代产业功能集聚与扩散的动态过程中,既要发挥好行业密集、人才密集、主体密集的独特优势,加速不同行业间、不同功能间横向融合与纵向促进,在功能升级与行业聚变中提升北京市产业功能和资源配置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又要注重不同区域的差异化发展,用力打造功能突出、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的现代产业功能专业区。

二是针对近10年来北京市现代制造业 “中心城区明显去工业化、远郊区工业明显现代化”的特征,防止简单的去工业化,借鉴东京在经济服务化、虚拟化的过程中大力发展“新产品研究开发型工厂”的经验[21],利用好生产性服务业水平高、基础好的优势,在推动大型制造业企业外迁甚至是彻底迁出北京的同时重点保留和支持相关企业的研发机构和高端制造环节,重点支持发展创新型、精密制造型、科技研发型中小企业,积极推动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裂变发展,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互动延伸。

三是主动应对交通、安全、生态与外来人口等特大型城市现代产业功能格局调整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近10年来各区县生产性服务和文化服务功能普遍增强,但受产业发展规律和城市空间结构支配,现代服务功能特别是高端服务明显向中心城区及近郊区集聚。而现代服务业集聚与快速发展必将导致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密度、高频率聚集与扩散,这将导致特别是中心区域楼宇等空间载体和人流等实体流动加剧集中,从而加剧交通、安全、生态与外来人口等特大型中心城市治理难题。因此,要在项目引进、载体建设和功能落地等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全过程,一方面推动非首都核心功能的适度扩散外移甚至是彻底迁出,另一方面将产业规划与相关规划统筹衔接,强化规划对首都治理与产业功能格局调整的硬约束作用。

[1] 张水清,杜德斌.上海中心城区的职能转移与城市空间整合[J].城市规划,2001,(12):16-20.

[2] 王桂新,魏星.上海从业劳动力空间分布变动分析[J].地理学报,2007,(2):200-210.

[3] 景体华.北京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空间布局变化[J].北京规划建设,2009,(5):21-25.

[4] 黄士正.新趋势——20世纪90年代北京城市功能布局的演变[J].北京规划建设,2003,(3):22-25.

[5] 李健,宁越敏.1990年代以来上海人口空间变动与城市空间结构重构[J].城市规划学刊,2007,(2):20-24.

[6] 于涛方,陈修颖,吴泓.2000年以来北京城市功能格局与去工业化进程[J].城市规划学刊,2008,(3):46-54.

[7] 卢明华,李国平,孙铁山.北京都市区城市功能格局及其变化——基于经济普查数据的分析[J].地理研究,2011,(11):1970-1982.

[8] 刘涛,曹广忠.北京市制造业分布的圈层结构演变——基于第一、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资料的分析[J].地理研究,2010,(4):716-726.

[9] 张晓平,孙磊.北京市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12,(10):1308-1316.

[10] 曹广忠,刘涛.北京市制造业就业分布重心变动研究——基于基本单位普查数据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7,(6):8-14.

[11] 孙磊,张晓平.北京制造业空间布局演化及重心变动分解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4):491- 497.

[12] 刘惠敏.基于EG模型的北京都市区生产性服务业地理集中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56- 60.

[13] 胡丹,宋玉婧,申玉铭,等.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及其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进展,2009,(2):264-270.

[14] 赵群毅,谢从朴,王茂军,等.北京都市区生产者服务业地域结构[J].地理研究,2009,(5):1401-1413.

[15] 卢明华,杨洁.北京都市区服务业地域分工及其变化[J].经济地理,2013,(2):97-104.

[16] 连玉明.关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基本战略[J].城市问题,2010,(7):7-11,59.

[17] 刘明宇,芮明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5):57- 66.

[18] 杨以文,郑江淮,黄永春,等.走向后工业化:建立以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以长三角为例[J].经济地理,2012,(10):70-76.

[19] Duranton G, Puga D. From sectoral to functional urban specialisation[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5, 57(2): 343-370.

[20] 陈维忠.国内价值链构建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机理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3-17.

[21] 刘俊杰,王述英.全球性城市的产业转型及对我国的启示[J].太平洋学报,2007,(1):84-91.

Dynamic Evolution of Beijing Modern Industrial Functional Structure Since 2000

TANG Cang-song, LIN Sheng

(SchoolofManagement,TianjinU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

In this paper,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modern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discussed by analysing the employment data across major industries of Beijing from 2000 to 2010. A dynamic change is found in the shares of employment across distinct industries and different districts. In other words, the modern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been specialized and centralized, which promote the adjustment of the structure. In fact, the two sector structure has been gradually changed to circle structure. Further, this adjustment is largely based on the spatial dynamics of value chain division. Th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s have been generally dominated by financial and commercial services, while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have been relocated to urban function extended districts and Changping, and moder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to suburbs.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city functional structure; circle structure; value chain

2013- 09- 06

F292

A

1003-5192(2015)01- 0076- 05

10.11847/fj.34.1.76

猜你喜欢

区县格局专业化
泸州市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泉州市各区县关工委亮点工作分布图
促进幼儿园保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融媒体时代区县台主持人转型升级与能力提升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打造“121”平台 构建“大宣传”格局
小人物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