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直电面影《悲一惨九四的二世》的界美学意义

2015-05-03董怀岩

戏剧之家 2015年19期
关键词:灾民救灾蒋介石

董怀岩

(海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1]从美学的角度审视,《一九四二》是一部悲剧,一部直面人生、时代、社会问题的“冰冷彻骨的悲剧”。它直面的不仅是1942年河南灾荒背景下出来逃荒者的个体悲惨命运,还直面这个国家、民族在灾难、死亡面前的麻木不仁。鲁迅先生认为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部电影用最直接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灾难面前人的生命、家庭、价值观、人生观被摧毁的过程,从而使观众在震撼之余,怜悯之情得到宣泄,实现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灵魂的升华和净化。这正是悲剧的意义所在,电影通过完美的视听效果、复杂的叙事结构以及深刻的人生感悟实现这一点的。

一、完美的视听观感

电影是以视听为主要呈现方式的综合叙事艺术,它最先与观众交流互动吸引观众的便是它的视听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冯小刚及其电影制作团队的《一九四二》向观众呈现了一顿完美的视听盛宴。

(一)画面清晰,声音震撼,场面宏大,人物众多。视听效果是电影的物质基础,也是与观众交流互动、吸引观众的最直接、最外在的因素,对观影效果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得益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影院建设、播映设备投入等方面日趋完善,可以为观众提供良好的视听审美享受。在电影镜头应用上,本片摄影师吕乐多采用远景俯拍,通过这种方式将灾民逃难的宏大场景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自己去体验,从而给人以震撼。

(二)细节考究,极富真实感。电影来说是虚构的,但不是虚假的,电影中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要在虚构中呈现真实,除了故事构造、演员表演之外,服装、道具、美术设计等细节处理也不容忽视。本片的服装造型师叶锦添准确把握住了那个时代人物特征,通过服装、化妆等手段,把一个个四十年代被饥饿折磨的豫中灾民的形象真实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虽然他们看上去并不漂亮,但他们真实美、真诚美。在道具选用及场景搭建上,影片也是极为考究的,尤其是四十年代重庆老街区的再现,使人一下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三)演员表演到位总体。《一九四二》集合张国立、李雪健、徐帆、陈道明、张涵予、冯远征、范伟等一批国内当今最具实力的演员。他们不仅演艺精湛,举手投足之际都能传达出自己所饰演角色的特征、性格及情感,而且还极富敬业精神,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他们有的苦练方言,有的带病演出,还有很多节食减肥。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使自己的表演更符合时代地域特征,贴近角色本身,富有真实感,从而能够真正复活那些无辜的生命。

真实感是打动观众的第一利器。以上几点很好地保证了本片的真实感,使观众虽没有亲身经历饥饿,却感同身受,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复杂的叙事结构

本片编剧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刘震云,这使本片具有极强的文学色彩和人文关怀。本剧立意高远,但叙述贴近生活;线索众多,但层次清晰;人物复杂,但都具有典型代表性;语言尖锐诙谐,但极具生活化。本剧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展现个体命运,极富感染力。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叙事、抒情、反思国运,以点带面,逐步构织成一幅立体化社会图景,内涵极为丰富。本片最具特色的是,多线叙事,以情感人。

本片主要演员19个,次要演员56个,群众演员1500多人,可谓人物众多。将如此多的人物串联起来的是多条故事线索。关于本片的线索,本文认为以三条为主,多条为辅。

(一)以老东家范殿元为主的灾民逃荒线索。这是本片的主要线索,它展示了无辜百姓在天灾人祸面前的悲惨、无助和无奈。这条线索感情真切、丰富,主要是以情动人。他们中地主和平民没有了差别,老人饥饿而死,中年人为了吃饭讨生活,卖儿卖女卖自己;儿童则被抛弃。在他们中曾经发生了狗吃人的怪异,也有人吃人的残忍,还有很多生命在生存面前的扭曲。透过他们反常的举动,我们感受到的则是温暖和亲情,但透过他们的眼睛我们看到的则是日军的凶残、官军的贪婪、富商的不仁,这是被遗弃的悲惨世界。

(二)以蒋介石为主的中央救灾线索。如果说逃荒灾民的人性扭曲是饥饿“伤害和凌辱”的结果的话,那么以蒋介石为首的政府官员、军官的人性扭曲则是他们贪婪、麻木的结果。对于老百姓的扭曲我们同情,而对于官、军的扭曲我们则愤恨。

蒋介石是国家元首,对他来讲,抗日、剿匪、谈判是大事,而救灾、安民是小事,他甚至把灾民当做包袱甩给日本人。影片通过几个场景反映了蒋介石的荒唐和自欺欺人。

首先,迎接美国特使。这体现了蒋介石的面子谎言。国家面临天灾人祸,政府不去想办法救灾安民,却花重资装点门面迎接美国特使,可惜几颗日本炸弹便揭穿了他的谎言和虚伪。

其次,惩处贪官。这体现了蒋介石反贪救灾的决心,但却是无人问津的政治作秀。面对河南大灾及官员贪污腐化、救灾不力,蒋介石喊出了:“查一批,关一批,杀一批”的口号。可结果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只是抓几个小官处决了事。蒋介石不可能从根本上反贪的,因为他本人就是最大的贪官——四大家族的政治代表。

再次,救灾的谎言。面对河南大灾,蒋介石先是极力封锁消息,不敢也不想正视问题,后不得已才去筹款。但面对几千万灾民,他才拨了几百万石粮食。在筹款方面,他不以身作则,而是跑到富商家中去要钱,足见其私心之重,救灾筹款之虚。

(三)刘培基奔走救灾的线索。无论历史上的河南省主席刘培基怎么样,影片中的他是一个四处奔走、救灾筹粮的好官。但他却处处碰壁,面临诸多无奈。面对百年不遇的大灾,他无奈;面对日军的凶残,他无奈;面对百姓的水深火热,他无奈;面对无心救灾的蒋总统,他无奈;面对“兵匪”的蛮横,他无奈;面对尸位素餐、推诿扯皮的各级官员,他无奈。刘培基的无奈反映的是国民政府的腐朽和无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国民政府必亡。

除了以上三条线索之外,外国记者白修德时而出现在重庆高级宴会上,时而出现在灾民中间,时而出现在蒋介石的办公室里,起到穿针引线、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是另外一条重要线索。而神父安西满、厨子老马、日军将领等人的线索则起到了辅助作用,多层次、多角度反映社会现实、塑造人物形象。好的影片要以好的故事为核心,能感人至深之外,还要蕴含有深刻的哲理,能引人深思。

三、深刻的哲理

本片在丰富、繁杂的人物、感人至深的故事及简洁直白的语言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一)生生不息的人生观。《周易·系辞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重生、爱生、护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是中华文化传承至今、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古谚有云:“好死不如赖活着。”这种精神在中国老百姓中表现尤为明显。在生死面前,他们似乎看得更透彻:人生就是活着,只有活着人生才有意义,当死亡来临时他们又能以一种平淡的态度对待之。瞎鹿妈临出门时一句“看来我这把老骨头是埋不到咱家祖坟上了”,充满了人生沧桑。老东家一句“死了好,死了不受罪”,包含了多少人生辛酸。当然,你可以说中国人就是这样麻木、懦弱、逆来顺受,但在困难、压力面前他们努力地生,想尽千方百计地生,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智慧,中国没有亡国灭种的原因。

(二)天道循环的历史观。中国人认为:“以彼之道,还使彼身,天理循环,报应不爽。”是指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颠倒了“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顺序,弃几千万河南灾民于不顾,故百姓也弃他们于不顾。六年后当国民政府土崩瓦解、国民党败逃台湾之际,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弹冠相庆,这真是天理循环报应不爽啊,这也是本片着力表达的一个意思,令人深思。

(三)实用主义价值观。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中国人是信奉实用主义的。一切以有用为主,这既是中华民族蔓延不绝的原因,也是中国人短视的症结。面对饥饿、生存的压力,人们可以抛弃信仰,也可以抛弃尊严、道德,因为这些暂时都是无用的。在面临生存压力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去批评、责备他们,“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就是人性,也是中国人的价值观。

(四)不彻底的悲剧审美观。我国近代著名的美学家王国维先生在论述中国古典戏剧时指出中国人有种“乐天精神”,故中国悲剧有个悲惨的开始,却往往留个喜剧的尾巴,以此来消解悲剧的氛围,避免观众因过分悲哀而受到损伤。这既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审美特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本片结尾处,老东家遇到小姑娘,简单的一声“爷”,两人便成了亲人,并最终走向未来,这使该剧悲惨的结尾处蒙上了一层希望,而不至于使观众彻底绝望,这是中国人的智慧,也是中国悲剧的审美特征。

总之,本片用一种黑色幽默的叙事表现了人们对待生死的卑贱,用直面苦难的语言净化了今天人的麻木与败坏,用最具时代影响力的方式塑造了公共集体记忆,是一部内涵丰富的经典之作。

[1]亚里士多德.陈忠梅译.诗学[M].商务印书馆,1996.63.

[2]王旭明.《一九四二》还原灾难悲情[J].西部大开发,2012(12).

[3]王田.《一九四二》的意义[N].光明日报,2012-12-17(014).

[4]牧·楊.《一九四二》的喜剧效果[N].新疆日报(汉),2012-12-6(010).

[5]叶匡政.《一九四二》冲破历史的沉默[N].华夏时报,2012-12-3(035).

[6]朱靖江.《一九四二》:悲剧背后,所思者何[J].中国新闻周刊,2012(12).

[7]陈卓.“记忆”和“遗忘”——评电影《一九四二》[J].新产经,2012(12).

猜你喜欢

灾民救灾蒋介石
航母救灾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一个“太阳能灯”男孩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9岁男孩过生日不要礼物 要给灾民买比萨
党是灾民铁靠山(三首)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二十年代初蒋介石访苏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