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教学
2015-04-30罗建丽
罗建丽
【摘 要】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低年级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本文就学生这份好奇心,再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学到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掌握并能够较好地迁移到新的情境中。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呢?
一、利用生活素材,巧妙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发挥出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就必须挖掘出有效的数学生活素材,以引导学生学数学,如购物、缴费等方面。拥有丰富的教学素材,还必须做好设疑环节,即巧妙设置数学情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寓生活于情境,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提练出数学思维,或是将数学问题转换成生活场景、生活画面,让学生克服生活与数学之间的障碍,从而教师也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例如,教师在讲授“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环节中,可以如此设疑“我身上带了149元,要购买一双79元的鞋子,问我最后还剩多少钱?”(149-79),接着换种角度来提问:“当我付给收银员100元的整钞时,我还剩多少钱?”(149-100),“当收银员找给我21元之后,我还有多少钱?”(149-100+21),如此提问,层层进入,学生便可以轻易的理解多减去的部分一定要加回来的这事实,最后将问题提升至数学法则。引用生活实例来创新数学情境,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有效性,更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而教师必须掌握足够的素材,并把握住课堂与生活的切入点,合理的设疑,引导学生主动的观察、实验、推理及交流等。
二、设置“生活背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后,可让学生充当某些角色,如营业员,装潢工人,车间工人,调度员等。当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学着安排生活。如学习了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让学生当空调零件装配车间主任,合理安排各组人员人数的编排,使生产效率最优化。当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后,让学生作为土地管理人员去安排各农家宅院的用地面积。在这样一个以参与者身份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实际计算、测量能力。在体验活用知识的快乐中,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得到了巩固,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带到生活中去,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此外,“让生活中的数学更语言化,数学中的语言更生活化”在21世纪现代数学教学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概念本身高度抽象概括,与儿童的认识能力不相符。所以要鼓励学生课堂中多讲、多问,是数学符号具有儿童化的语言功能。如果思维已生活化了,语言仍依据书本上的文字,未免有些教条,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更贴近儿童生活,毕竟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体。
三、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与个人亲身经历
数学活动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也离不开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过程,即是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现实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办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生活实例开展教学就会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并且应用于现实生活。”在反馈练习时,可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架设起“算”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设计生活化,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教完“三角形稳定性”后,创设“帮家人修桌椅的活动”;教完“百分数”知识后,让学生调查实际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实际应用等。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也从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能力得到了真正的培养。
四、解读生活数学,感受数学生活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数学教学中挖掘生活中的例子,让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达到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们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
如在教“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
又如教“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可以这样设计: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例,你们知道吗?边划边讲,脚底长与身高的比是1:7,如果你是一名侦探的话,只要发现罪犯脚印就可以估计罪犯的身高了。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的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或者是:出示五星红旗,美丽的雅典神庙、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及发型设计,问这些美吗?知道为什么这么美?然后介绍希腊数学家利用线段找到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分割,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揭示课题。相信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就可以使学生分析数学的现象。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挖掘数学中“生活例子”,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激发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总之,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教学不应该只是由“数学”向“生活”的简单回归,而是应当从理性的角度来将课堂不断向“生活化”改造,并进一步来认识数学问题,最后在“生活”“数学”两个层面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