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审美主义时代
2015-04-30李善友
李善友
1、极致
小米的产品态度:对细节极致追求。“改改改…改改改…再改改改…”永远不厌其烦的改。用户用了我们产品是否会尖叫?是否会推荐给朋友?这是小米的两个终极KPI。它的KPI是尖叫点。看看乔布斯对苹果倾注的情感吧,就两个字:极致。
在苹果的鼎盛时期,苹果公司把产品的使命明确地设定为“客户尖叫度”,而不是“客户满意度”。这两种“度”的缩写都是CS,但二者大异其趣。符合预期与超出预期,从结果上截然不同,“尖叫”本身就是一种情不自禁的自我表达,它意味着二度、多度传播、推荐的可能性,而“满意”的传播力往往是强弩之末,行而不远。
值得注意的是,“超预期”有静态与动态之别。静态的超预期让人尖叫,而只有动态的超预期才能让人持续地尖叫。一个产品让用户尖叫一次并不算难,难的是让用户不断地尖叫。要命的是,每一次尖叫都在暗中扩张用户尖叫度的阈值(触发某种行为或者反应产生所需要的最低值),或者说都在暗中增加用户的钝感力。
同仁堂的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俗话说就是“货真价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容易吗?同仁堂说:“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意思是说,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做事不要违背良心,不要见利忘义;因为你所做的一切,上天是知道的。这是对自我的一种不断挑战。语言是有力量的,如果一个人重复一句话,别人就会信了,员工也信了,用户也信了。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没有自己的主体,世界把自己推到哪里就到哪里。另外一种人有自己的情怀,有自己的追求。在中国,用赤子之心做产品,才是最牛逼的思维。
当初我创业酷6的时候,是一个从搜狐和新浪出来的人,基本没有什么产品概念,融资、跑大客户、跑媒体、跑政府是以前我认为做CEO最主要的事情。后来,才发现自己最大的错误是:我根本没有产品意识。如果上天给我一个机会,我愿意坐在产品经理和工程师旁边。因为,不是凭借产品获得的东西,就算是一时获得了,有一天也会失去。
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下一步的美好自然就会呈现。
乔老爷(1997年)说:要么天才,要么狗屎。
是的,今天是0和1的时代。99分=-1分。100分=0分。101分=1分。
99分、100分和101分之间,从量上看相差微小,在质上看何止天渊。100分实际值是0分,101分实际值是1分。用户体验是一个0和1的世界,是Nothing与Everything的世界。两个世界之外,还有“第三世界”,即-1的世界。这是一个可怕的世界,一个我们可以称之为“市场黑洞”的世界。你的产品一旦坠入这个黑洞,自然就会万劫不复。
过去的时代,同一个行业可以有很多种存在。今天,互联网时代,要么全输了,要么全嬴!
过去,我们做满意度调查。今天,满意度是应该的,满意度是0。现在是追求“尖叫值”,它是满意度的10倍。比尖叫值更可怕的是连续的尖叫值。
你会发现,今天做产品很痛苦,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如果你愿意做一个随波主流的,那样也无所谓;如果你要做一个颠覆者、革命者,就要这样做。
雷军说:“极致就是把自己逼疯,把别人逼死。”只有把自己往疯里逼,才能把别人逼死,自己才能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满意感。
张小龙说微信是演化出来的,不是规划出来的。今天是单点极致,把一个事情挖得足够深、够大;今天是杀鸡要用牛刀,少做一点事情,把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最好的策略。人和人的智慧没有差别,就是用力的方向。少做一点,大家觉得会少赚一点,但做到极致,最后反而赚得多。
猎豹移动CEO傅盛说:“今天这个时代,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能改变世界。”
工业时代必须要管理。互联网公司的核心都是火车头,一个人做好,可以做一帮。腾讯从QQ作为火车头,到今天微信作为火车头。一件事情做好,其它都会来的。
所以,极致是一种状态,不是一种功能。
2、审美与简洁
“繁”代表十全十美,但不等于完美。“简”是单点极致,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极致。乔布斯重返苹果后,把100多款产品砍到4款。世面上的其它手机品牌一年做几十款产品,苹果一年推一款手机。颠覆式创新玩的是小单品、大概率成功的策略。简洁不是对功能的描述,是对某种精神状态的描述。乔布斯对盖茨的一句嘲讽:“盖茨是个‘没品味的人。”那么,乔布斯眼中的产品经理是怎么样的?乔布斯是一个偏艺术的一个人。他说什么样的人最受欢迎?“爱音乐的人”!
2006年11月,当ipod推出市场,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微软终于对ipod宣战,推出了zune播放器,和ipod外观相似,但没有ipod轻巧。两年过去,它的市场份额还不到5%。又过了几年,乔布斯直截了当地指出了造成zune缺乏灵感的设计和市场疲弱的原因,他说:“随着年纪增长,我越发懂得‘动机的重要性。zune是一个败笔,因为微软公司的人并不像我们这样热爱音乐和艺术。我们赢了,是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地热爱着音乐。我们做ipod是为了自己。当你真正为自己、为好朋友或家人做一些事时,你就不会轻易放弃。但如果你不热爱这件事,那么你就不会多走一步,也不情愿在周末加班,只会安于现状。”
是的,我能做好是因为我能发自内心地爱某样事物。乔布斯本人对物质没有那么多的追求,内心纯洁,这个世界上,有的人身上有灵性,乔布斯年轻的时候就修禅,进行灵性的修养,他的书房就像是一个禅室。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美演讲稿撰写人丹尼尔·平克写了一篇文章:《未来世界属于高感性能力族群》,他说:“世界将属于具有高感性能力的另一族群——有创造力、有同理心、能观察趋势、能为事物赋予意义的人。”
黎万强也说:“未来属于能真正理解消费情绪的品牌,而品牌背后的团队除了工程师更应该有设计师和艺术家,他们都是对生活高感知的人群。”
张小龙就是这样的人,他说:“心理满足的驱动力远胜工具,甚至赚钱。”微信,不是一个生钱的短信替代工具,这不是微信最重要的利益,他说“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他说的“一个”,代表“一类族群”,它是一个有调调的生活状态和世界,也就是用微信和不用微信的人,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张小龙说过:“‘爽胜过功能。‘酷是未来的体验方向。”他还说过:“不听摇滚的程序猿不是好产品经理。”他说:“一定要锻炼你的审美能力。你做出来的作品,就代表你的审美观。”
简洁不是把现象减少,而是挖掘下面的“一”。这是禅者的精神,不是以理性去说,而以直感去面对。任何需要说明书的产品都不是好产品。当然,产品命名也要简洁,品类也要简洁。
3、情怀
以前,品牌即品类;现在,品牌即情感。
互联网品牌是创始人、产品与粉丝之间的一场“合谋”。产品的的人格化品牌时代到来,一切的品牌将人格化。一切消费者将娱乐化。就像陈欧的“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广告。
罗辑思维说:“用死磕态度来干产品。”
雕爷牛腩说:“用求道态度做一碗牛腩。轻奢餐。”还说,看得起歌剧的人才吃得起我的饭。
包括现在分享流行的“匠人精神”。今天的情怀不能光是普世价值观的逼格,要有自己的个性在里面。
不过,离开产品谈情怀,好比太监谈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