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窝里的“造梦工厂”

2015-04-29徐光明甘甜

江西教育A 2015年3期
关键词:新华中学学校

徐光明+++甘甜

在萍乡市湘东区老关镇,传说中让伍子胥一夜愁白头的湘赣交界处,有这样一所中学,自从本世纪初被列入撤并计划后,各级政府就停止了对该校的投入,各方面设施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末,条件艰苦。就是在这样一所破旧的农村学校,近年来却成为山窝里的造梦工厂。自2008年以来,学校中考重点高中录取率均在60%以上,连续8年居湘东区公办学校之首。不仅附近3个乡镇的学生放弃镇上的中学来此就学,更有邻市新余、邻省醴陵的学子慕名而来,最终被湘东教育系统称为“新华现象”。

群山不语,默然记下了山窝里的这所造梦工厂,还有一位守校校长的幸福。

“开动脑筋还是会有办法”

车子在乡村小路里颠簸,越过满是茶树的山丘,穿过黄沙漫天的黄泥路,记者来到新华中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黄土裸露的操场,一栋墙面斑驳的教学楼旁挨着一个由竹竿、瓦片搭建的简易厨房及一个铁皮支起的车棚。但是在破旧的校园旁,新开出的一块空地上,建筑工人忙碌着,新的综合楼和实验楼正拔地而起。

这是一所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乡村中学。学校四面环山,方圆500米内不见人家,上学路更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学校设施落后。以至于从90年代开始,不少学生转学到镇上的中学就读,学校学生最少的时候仅有百把人。为集中优势资源办好教育,本世纪初,当地教育局将新华中学列入了撤并计划,重点打造镇上的老关中学,但仍有一些学生坚持到新华中学读书。为了满足学生就近入学的需求,学校并未立马撤并,各级政府只是停止了对该校的投入。

环顾学校四周,并未看到像样的运动设备,学校没有运动场。记者不禁发问:“学校是怎么上体育课的呢?”

何根萍,新华中学的校长笑着说:“我们体育课的内容很丰富。” 仰卧起坐、俯卧撑这些不需要太多设备的运动项目成了体育课上的常见运动。“还可以利用那个篮球架进行投篮。”何根萍指了指空荡荡的黄泥操场,油漆斑驳的老旧篮球架是学校唯一的运动设备。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连个像样操场都没有的新华中学,每年在全县运动会上的成绩却名列前茅。

“新华中学的立定跳远是往坡上跳!”湘东区教研室的教研员近乎惊叹,“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爆发力,还很好地规避了学校没有运动场地的问题。”

“因地制宜嘛。不少学生是骑自行车来的,所以自行车慢骑也是体育课上的常见运动。”何根萍说,“开动脑筋还是会有办法。”

让人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校实验室老旧,没有像样的实验器材,但是每年中考学生的操作比赛基本上都拿满分。

“诀窍是什么?”记者不禁再一次发问。

“其实也谈不上诀窍,关键是平日便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何根萍不好意思地解释。虽然硬件跟不上,但学校一直努力地创造着条件。

“若真要说困难,我想最大的还是教师资源匮乏。”何根萍坦言。新华中学在校生399人,教师仅22人,科目配置不齐全。不少教师都兼任了紧缺科目的教学。即便如此,教师主动要课的情况还是屡见不鲜。正因为教师有一种主人翁精神,有一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拼劲,所以地处大山深处的新华中学才能够创造出“新华现象”。

“在岗一天就守好一天”

何根萍很少谈及自己,而在湘东区,新华中学却因为他而家喻户晓,名声在外。

山窝里的学校,虽设备落后,但因附近鲜有人家,仍不时会发生被窃事件。2005年何根萍被任命为新华中学的校长,望着这个自己摸爬滚打了11年的学校,何根萍认为,首要解决的是谁来守校的问题。倘若继续请人守校,不仅增加了学校的开销,还难以保证学校财产的安全;倘若教师轮流值日,早晚吃饭的问题则难以解决。

几经思索,何根萍觉得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的家搬到学校。

于是,回到家里,何根萍向妻子表明心迹,但话还没说完,就遭到妻子的抢白:“我在工厂里每月有1000多元的工资,到你们学校每天只有2块钱的守校费,吃饭都不够,这样的事亏你想得出。学校是你一个人的吗?”看着决绝的妻子,何根萍只能将愁苦咽下。“作为家庭的支柱,谁不想有一个扶持者、帮衬者。但上级将一个大家庭的担子交给了我,我必须当好这个家,管好这个家。”何根萍时刻念叨着,开始茶饭不思。体贴、大度的妻子最后只得长叹一声,缓缓说出“好,我和你一起去守学校”。而他那原在镇上读书的儿子只得跟着父母迁到平日没有任何娱乐项目的山窝里,从此与青春做伴更多的是孤独。

“以校为家”,对何根萍而言,意味着从此一家三口蜗居于教学楼的一间低矮、昏暗、冬冷夏热的瓦屋,所谓的“厨房”仅是用竹竿、铁皮搭建而成。“逢年过节,听着远处传来的鞭炮声,丝丝冷清涌向心头。节日的气氛在这空荡的校园里几乎荡然无存。”何根萍坦言。而他原来的家,因多年无人居住,门窗早已朽坏。

守校生活就如独自流淌的秋水,孤寂、细长,但偶有的波澜却让人心有余悸。

那是2008年,罕见的冰灾使得山窝里的学校因停电、通信中断,完全成为一个孤岛。大雪继续下着,在潮湿的山林里落地即刻冻结。学校教学楼年代久远,砖瓦结构的屋顶积了厚厚的一层冰。意识到危机的何根萍急得只能步行叫来副校长文百萍,匆忙中拉上妻子组成了抗灾三人组。何根萍的妻子和儿子在屋里烧水,两个“壮劳力”爬上屋顶扒雪、浇雪。大家全力以赴地忙活了好几天,附近的居民和教师也纷纷加入到救灾的队伍中。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教学楼保住了,砖瓦结构的屋顶没有半点损坏,何根萍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回忆起当时,何根萍的话却不多。

“在岗一天,就要守好学校一天。”何根萍认为。

“何校长是真的把学校当作家一样地管理。”湘东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贺灿梅这样评价何根萍。她曾三度到新华中学调研,在惊叹于学校师生艰苦奋斗的同时,更被何根萍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他从来没有向我们提出过任何要求,更没抱怨过条件的艰苦。仅仅红着眼睛向我表示希望能保留学校,第一次还动情地流泪了。”

“山窝里让我感受了幸福”

何根萍说,最让他舍不得的是这群与他朝夕相处、共渡难关的教师,待遇不高、条件艰苦却从未耽误过教学。“李桂香膝盖手术后一个月,不顾他人劝阻依旧站回讲台;肖丹老师患有乳腺增生,医生建议手术治疗,为不影响教学工作她一直撑着。”他举例。

“校长把家都搬到学校了,课时并不比我们少,操的心却比我们多得多。平日里更把我们当家人看待。”一位教师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资源匮乏,何根萍主动承担起3个科目6个课时的授课任务。在他的率先垂范下,新华中学班子成员和校务成员在任务的分配上也与普通教师等同,就连平日忙于教务的教导主任也主动要求每周10个课时的授课任务。

“在学校领导和我们普通教师都一样,平日也是把我们当朋友一般看待。”教师肖静这样说。

每年春节,新华中学的校领导班子总是特别忙碌。他们在何根萍的组织下,提上牛奶等礼品,挨个给学校老师拜年,感谢他们在过去一年对学校的付出,顺便还拉拉家常。多年来,这已经成为学校老师过年的一项重要活动。“都是兄弟姊妹一样的家人嘛。”何根萍解释说。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大到教师亲人的身体状况,小到小孩的入学、家庭矛盾,何根萍都给予充分的关心,老师自己或家人生病,何根萍都会上门慰问。

人才是教育的核心,在简陋的新华中学,“德艺双馨”的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早已被激活。

“前不久,我们局里派了两名教研员到学校听、评课,一下课就被老师围了个水泄不通。一名老师竟然将学生对一道题的15种错解一一列出,向我们教研员请教。”湘东区教育局局长谭悍这样说:“真是一心扑在教学上。”

在新华中学,学生没有班级、年级的区别,教师总是主动找到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学习、生活的情况,并及时辅导,即使并不是该生的任课老师,也不厌其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自从何根萍搬到了学校,便有了更多时间去接触学生,乃至他们的家庭。

每个学期他都要带着老师对学生进行两次不定期的夜间家访。多少个披星戴月的夜晚,由校长带队的夜间家访队奔走在乡间小路上,敲响一个个学生家的大门,挂着笑和坐在电视机前的家长打招呼、谈心,挥手告别后,摸黑走在山间小路上。常常到了山民都准备就寝的时候,家访队员们还饥肠辘辘盘算着有多少学生家没有去。近十年间,他们走过了招生区每一个角落,到过了所任教的每一个学生的家中。

“虽送走一届,迎来一批,但身边一直充满着勃勃生机,萌动着生生不息的青春活力。”何根萍认为这样的生活给他带来了幸福,“他们真的很淳朴,就连我们这个操场都是在1997年他们和我们一起推出来的。”

近年来,新华中学重点高中录取率在全区公办中学中高居榜首,连续多年荣获教学常规管理先进集体、区高中优质生输送单位。正当新华中学声名鹊起时,镇里的中学、区里的重点高中邀请何校长“出山”,他都一一婉言谢绝。

“山窝里的感动让我收获了幸福。”何根萍说,多年来他已和这里的老师、学生、附近百姓建立了深厚情感,他将在这里值守一生,圆心中最大的梦想。

“以后的路还很长”

如今的新华中学,校舍依然破旧,但师生们的脸上更多了一份“重获新生”的喜悦。2011年湘东区开始进行广泛的群众调查,在听取学生、教师及当地百姓对新华中学的看法后作出“加大对新华中学的改造”的决定。一所即将撤并的学校,在老百姓的强烈要求中得以保存,这一现象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11年起,从市委常委、副市长到我们湘东区的区长、教育局局长多次到我们学校来调研,这对我们老师的鼓舞特别大。”何根萍说,“大家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非但不该撤并,还应该办好新华中学。我们不能亏待了这样专心做教育的好学校。”贺灿梅副区长的话掷地有声。区里划拨150万元专项资金对破旧的学校进行改造。针对教师匮乏的问题,上级有关部门本计划多调些教师去该校任教,但何根萍婉言拒绝了。“其实,一年来一两个就可以了,不需要太多。我们学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氛围,希望派来的老师能慢慢地融入我们这个大家庭中。”何根萍的话耐人寻味。

2013年,新华中学的综合楼开工建设,承载起许许多多新华人的希望;附近的村民看着建筑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更是主动跑到工地来,送上新鲜的蔬菜。因为他们认为:“其实,这都是我们自己的事。”

多年以来,当地居民已经习惯将“新华中学”视为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对学校的事情都很关心。 “平日见到我们学校的老师都特别客气。”何根萍感动地说,“当地人还很自觉地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前不久一走读生骑自行车放双手,附近一村民看到了,及时叫下该生,还专门到学校向我们反映,要我们加强安全教育。”

谈到未来,何根萍的目光凝视远方,久久不语。他说,教育是多方面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江西电视台、江西日报社等媒体相继来到学校进行采访、报道,我们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大家该干什么干什么。 “这都是过去我们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以后的路还很长。”

猜你喜欢

新华中学学校
踔厉奋进续写新华章
在多解中学创新
乱发脾气的小熊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学校推介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