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变,学生才会变

2015-04-29郑立平

江西教育A 2015年3期
关键词:本性考验评判

郑立平

我发现,我们教师有一个通病,就是总喜欢改变别人,总希望别人按照我们希望的样子去成长去发展。可是,却常常忽视一个真理——我们自己也没有成长为师长当初希望的样子。《中庸》开篇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说,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简单地说,就是告诫教育者培养孩子要以人为本,一定要遵循和尊重孩子的本性。孩子最大的本性是什么?就是天真、活泼、好动,对什么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何保持孩子的天性,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其一,从教师方面,我们要尽心耐心,尽最大努力帮助孩子、教育孩子,即使他犯错不断。这不仅是你作为班主任的责任,也是因为学生本身的特点要求。学生,是小孩子,孩子就是不成熟的人;既然不成熟就一定会犯错误,人都是在不断犯错中成长的。对孩子来说,犯错是正常的;不犯错,才是不正常的。况且,吃一堑,长一智。我们的智慧和能力大都是在失败和错误中形成的。他虽然还是不断犯错,但不能证明他就是一点也没改。改错,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你千万不能放弃他,而是应该充满信心,耐心期待。

其二,你一定要明白:我们不是上帝,可以点石成金;我们不是暴君,别人都必须服从我们的意志。所以,不要期望孩子,你说啥他听啥,你让他怎样他就怎样。他是一个生命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个性,即使想改变他,也必须以尊重和呵护他的身心健康为前提,否则,只能造成伤害。每个人都有自身净化能力,许多问题随着他心智的成熟、阅历的增多、知识的积累会自然消失。你现在看到的许多问题,如果采用了多种方法,效果还是不大,我建议你先放放手,或许你的过度关注,正是一种负面强化。你可以多“刺激”他那向善向美的“好神经”,从而使变“坏”的神经慢慢萎缩。同时,你还要特别注意:我们所谓的学生身上的很多缺点,其实是按照我们心中的标准评判的结果,而我们的“评判标准”更多承载了我们的性格、喜好、价值观,未必全面、客观。其实,我们看到学生身上的缺点,很多时候是他们的个性特点,并无好坏之分。

其三,我们应该改变我们的理念:不要认为常违纪的孩子就是坏孩子,那些很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样的评判标准,很明显缺少辩证性和发展性。实践证明,太听话的孩子,往往缺乏创新和创造的潜力;而那些不太安分的孩子恰恰相反,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我想,我们应该慢慢培养这样一种理念:面对学生,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真正令我们痛苦的问题,只有考验和挑战。我们有时遇到顽劣孩子,或许是个聪明的小调皮,在故意经常考验你,挑战你呢。而我们更要清楚,正是在与这些学生的斗智斗勇中,我们的教育智慧才得以不断提升。所以,要永远充满阳光地正视问题,且不可急躁发火或在灰心失望而中了小家伙的圈套,让我们在他的考验面前“栽了跟头”。

其四,让调皮孩子安静下来的最好方法,不仅仅是约束和控制,更要系统思考、整体推进。第一要让学生静下来,教师首先要静下来。遇到问题,先多考虑为什么?第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集体活动,并让他承担一定的角色或任务,用集体活动来吸引他,规范他,使他游离的心回到大家庭中。第三要善于发现他的优点,创造条件让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并在你的指导下坚持下去。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没有学生的问题,就不会有教师智慧的增长;正是学生问题的不断挑战,才促使我们不断提高自己。一桶水,让一个孩子来提,提不动,但是对一个成人却是轻而易举;一把盐放到杯中,太咸太涩,没法喝,但是撒到湖中,湖水照样甘甜。通过读书学习、实践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我们就会越来越能承担那些原来令我们筋疲力尽的事务;通过修炼身心、涵养道德,不断扩展自己的胸怀、志向,我们就会越来越包容那些原来让我们焦躁烦恼的问题。

猜你喜欢

本性考验评判
交流与评判
不要用街头小吃来评判北京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基于学习的鲁棒自适应评判控制研究进展
眼力大考验
你的阅读量经得起考验吗
诗歌评判与诗歌创作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本性最美
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