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有效积累的途径

2015-04-29张明

文学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自主创新生活

张明

内容摘要:我国语文教学,过分强调知识性、规律性,语文教学仅靠短短的上课时间、薄薄的课本与繁多的习题册,学生得不到语文素养的真正发展,语文教学陷入尴尬局面。“如果说现在学生学习语文有缺陷的话,最大的缺陷就是积累太少”。积累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是结合汉语、汉字特点的教学真知。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再拾遗,依据新课程改革对“积累”的再认识,对“积累”进行重新定位,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语文积累教学的理论依据,并根据语文教学实际,为语文积累学习寻找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生活 自主 创新 有效积累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提出积累各种素材、加强背诵的具体要求。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此“积累”更侧重于积累过程,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语感,也不可能有优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写不好语文。标准总共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包括古代和现代的中外作品,在附录中列出了部分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136篇。其中小学背诵75篇,初中61篇。

积累如此重要,我们如何来有效积累呢?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把阅读积累与生活积累相结合

有了生活,才有阅历;有体验,才有思想。生活积累补充丰富阅读积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话形象地说明,离开生活,语文学习将会是一潭死水。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程标准也对语文课程资源作了说明,即语文课程资源应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两方面。如果,脱离生活,积累就会如折木求花,断源求水。至于生活积累,就是要指导学生了解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实践语文知识,并最终能够有效地运用语文工具更好地生活。因此,语文学习需要生活基础。了解一定的生活常识,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生活感受可以提高阅读的理解层次。在语文阅读积累中,做到真正地吃透教材、领悟教材,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也需要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感悟,与作者息息相通。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因此,做到生活积累与阅读积累相结合,让学生产生共鸣,使语文学习更具丰富性、多变性,激发学生内驱力的重要环节。

观察是完成生活积累与阅读积累结合的有效途径。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感知自然与社会的活动。老师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中的人与事,捕捉内心情感的细微变化。我们在教学中还应该注意由课内向生活拓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旧知识,吸取新知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经常搜集适宜他们的课外阅读资料。通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文字和培养语感。生活实践同样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口语交际的机会,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多练多说,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与语言理解能力。在生活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与他人进行口语交际,对学生的说话进行指导。

二.要语言积累与文化积累相兼顾

文化精凝在语言的背后,语言是人类文化继承的载体。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言学习就是语言文化的学习,它和传统文化血脉相连。所以,语言积累与文化积累兼顾是全面吸取民族文化、掌握语言规律的正确认知。

语言的积累学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即词汇、短语、句子、句群、语段篇章的积累。二是语言规律的积累,语言规律不仅仅包括理论形态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还包括通过长期的语言实践获得的对语言的感性体验即语感。三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即名家名篇和其中蕴含的丰富词汇、深刻思想、创造性地语言运用规律。

一个民族文化滋养了本民族的子孙,文化积累是文化的继承,是从语言中凝练出中华民族精神。读李白,感受他“长风破浪会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潇洒;读庄子,感受“大道无形”的意境;读苏轼,感受“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的豁达;读辛弃疾,感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忠诚。先人激荡着的情感蕴藏于这多姿的语言之中。语言典范的积累中蕴含的就是文化积累的精髓。

由此可以看出,语言积累不是单纯地、机械地完成言语记忆就可以高枕无忧的。为了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目标,因此要求语言积累与文化积累兼顾,以文化积累丰富语言积累,以语言积累推动文化积累。语言积累的过程已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系统完整化,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以至整个文化体系的继承。

那么,如何达到语言积累与文化积累的兼顾?

首先,学生应立足课内,积累好句、佳段、名篇。教材中相当多的名家名篇,如季羡林的《幽径悲剧》、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鲁迅的《故乡》、李白的《蜀道难》、苏轼的《水调歌头》等等,毋庸置疑,在广阔的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典范的语言材料就更多,养成随时摘抄、及时背诵的习惯很重要。

其次,模仿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手段,运用积累的典范语言进行模仿训练。老师适当督促学生进行练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技巧与感悟文章人文价值之后,进行模仿训练。用这种方法,学生可以迅速和准确的掌握语言表达技巧,更快达到学生自主的创作。

三.使一般积累与创新积累相促进

创新积累是积累学习的高层次要求,而自主积累则是顺利完成创新积累的前提条件。创新积累与自主积累贯穿于积累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培养创新型人才一直是我国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创新”与“积累”两个概念相融合并不矛盾。如果“积累”忽视创新的过程,那只能是毫无生气的机械积累,也忽视了“积累”的初衷。创新积累是可以通过对创新客体对象的探究,也可以通过改进积累方法来高效率的积累。首先,可以说“创新”伴随积累的全过程,更侧重于跟紧发展脉搏,对新鲜事物的感知。学生通过实践将已有知识系统中的积累调动起来完成对新学知识的深化与加工,做到推陈出新。其次,通过实践体验积累过程,从中总结改进积累方法,通过过程和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可以实现积累的大幅度的递增,比如,记忆方法的改进,或者知识框架的推陈出新。最后,树立明确、正确的知识观,养成力学笃行的学习习惯和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是创新积累的意识保障。

一般自主积累其实就是学生产生积累的内在需求,并能形成习惯长期指导学生地积累活动。自主积累伴随着积累学习的全过程,也是学生的主观意识体验认识到获得知识的充实感,并不断强化、深化形成既定行为体验模式。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缺乏主体意识,被要求死记硬背一些晦涩难懂的毫无实际用途的东西,如此形成恶性循环。“积累”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所以做不好培养学生自主积累的习惯的工作就很难达到积累的最终效果,无法真正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有质的变化,更不用提“三维目标”。套用一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有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积极的主动性。因此在语文教学积累中,欲速则不达。作为教育者,应以循序渐进的原则,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被知识的魅力所吸引获得内驱力,产生主动学习的需求。在一次次引导中学生乐于积累,培养学生的自主积累意识。因此自主积累培养中,学生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习惯成自然”就是这个道理。

创新积累与一般自主积累相互促进,创新和自主可以作为一种原则、一种驱动力,贯穿在积累的各个环节。我们希望在语文教学中,能够达到一种良性循环。学生能够在创新积累、自主积累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经验,革新传统观念,在能力、习惯、情感、意志等方面,循序渐进的发展与提升。培养拥有广博丰富的知识基础并能激活知识、充分发挥知识最大效能的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在引导学生形成一般自主积累习惯的同时,创新积累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杆,也是区别于传统积累观的最突出的方面。

参考文献

[1]王富仁《情感培养:语文教育的核心——兼谈“大语文”与“小语文”的区别》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4]于漪《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师》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县西安丰镇中心初中)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主创新生活
初中英语“自主、合作”学习探究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