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野人”的传说

2015-04-29

现代阅读 2015年2期

喜马拉雅山一带早就有关于“野人”的传闻,有数百人声称曾经遇到过“野人”,能讲述“野人”的故事的人更是不少:1960年,一个叫扎西的墨脱猎人遇到一个全身长满棕红色毛发的“野人”,并将其杀死;1975年,一位波兰登山队队员在山上的帐篷里休息时,一个脸上长满长长的棕红色毛发的“野人”把头伸进帐篷内张望,吓得他几乎晕倒。

据见过“野人”的人描述,“野人”身高有2米多,猛看上去像猴子,仔细一看又觉得像人,肩很宽,头很大,额头比较突出,耳朵和嘴巴也很大,鼻子却很小;浑身上下长着黑红色或棕红色的长毛,头发可以垂到眼睛上,有点驼背;脚和手都很大,手指和脚趾可以分开。它们可以直立行走,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十分善于模仿人的行为,而且还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在遇到人时,它们会挥舞木棍或石头示威。

关于“野人”会使用简单工具的传闻很多,有些还很具体。日喀则的俄尔勒寺保存着一块“宝石”,据说是“野人”使用过的。这块石块呈墨绿色,被放置在玻璃器皿内,外观很像玉石或镇尺,看外观不太可能是工具。

传说,在墨脱县的原始森林里,曾经生活着11个“野人”,纯朴善良的村民称这些“野人”为他们的“爷爷”。即使遇到“野人”,村民们也不会伤害它们,而“野人”则规矩地生活在四季如春的原始森林中,采摘各种果实为食,从来不进村打扰村民的生活,双方也算得上是友好的邻居。

相比之下,生活在林芝地区的“野人”就有些捣蛋了。据说,它们白天站在山上看村民在田地里劳作,晚上趁村民收工后,它们拿着“农具”跑到田地里模仿村民劳作,糟蹋了大量的农作物,搞得村民们苦不堪言。

波密县的“野人”则有夜晚跑出来吓唬人的“爱好”。有一次,两个猎人一起去野外打猎,晚上在一棵大树下露宿。当这两个猎人快睡着的时候,突然从不远处传来一阵巨大而奇怪的响声,像脚踩树枝发出的声响。他们正在发愣间,又传来一阵更大的声音,像人的笑声,非常粗犷,连地面都被震动了。这两个猎人在慌忙中不断往火堆里加柴。第二天,根据周围留下的巨大的脚印,他们才知道晚上那个奇怪的声音是“野人”发出的。

同样是在波密县,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波密县的村民发现有几头耕田的牲口莫名其妙地死了,现场只留下了一片斑驳的血迹和牲口内脏,尸体却不见了。村民们将此事报告给了当地驻军后,一位名叫张锡开的干部借助望远镜看到,在远处的山上,有七八个“野人”正向山上走去,他们身上背着马和牛的尸体。原来,这些牲口都是“野人”杀死的。

有人曾深入原始森林考察“野人”的生活,发现了几处“野人”搭建的草窝。这些温暖的草屋搭建在野兽不易发现的地方。考察者多次在离“野人窝”不远的地方守候,打算获取“野人”在草窝里居住的直接证据,但都没有如愿。

尽管有大量的传说和人证证实西藏确实有“野人”,但却没有人能拿出“野人”的照片或者毛发之类有价值的物证。因此有人质疑说,被怀疑为“野人”的动物有可能是棕熊等别的人类已知的动物。一些古脊椎动物学家和古人类学家也认为,即使真有那样的动物,也不可能是“野人”,最多只是灵长类动物的一个旁支,比如猩猩等动物。

一些科学家参考已经被发现的“野人”脚印,用石膏复制出了巨大的脚印模型,面对这些巨大的脚印模型,他们认为,这不会是“野人”留下的,最贴切的解释只能是巨猿。可是,如果真的不是“野人”,那么人们看到的到底是什么动物呢?他们又何以世代流传着那么多关于“野人”的传说,并描述出相类似的细节呢?也有科学家指出,虽然猩猩、狒狒一类的灵长类动物也可以直立行走和抓拿木棍,但从脚印和行走姿态分析,都与人们所见到的动物相差甚远。

假如真是“野人”,作为灵长类动物,它们应该有群体生活的可能性。因为,根据一般常识,为了防止近亲繁殖所带来的种群退化,“野人”们要存续下去,也必须要保持一定数量的种群。而且处于食物链的顶端的“野人”,其所处生态系统的同类竞争压力很大。那么,它们这个种群又是如何生存至今的呢?不断有人对西藏“野人”之谜展开考察和研究,但一直都没有获得有价值的证据。西藏是否真的有“野人”,还是一个有待解开的谜团。

(摘自长城出版社《藏地神语》 "编著:强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