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密:斯诺登的心路历程
2015-04-29
虽然从事政治新闻报道已近8年,但与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关系更密切的却是先前的律师工作经验,因为律师的工作就包括向证人取证。
跟斯诺登在网上交流时,我心甘情愿地处于被动地位,对他毕恭毕敬,那天我却一反常态,采取了当律师时用的种种积极策略,一连用了5个小时的时间来质询他。
一开始我问的是他的童年、上学的经历、在政府部门任职前的工作。我要求他把凡是能想起来的细节统统告诉我。我了解到,斯诺登生于北卡罗来纳州,在马里兰州长大,来自中产阶级下层的家庭,父母都是联邦政府雇员(父亲在海岸警卫队工作了30年)。中学期间他对学习兴趣索然,根本就没完成学业,与上课相比,他对互联网更感兴趣。
虽然我们在线交流时很容易形成印象,但可靠的判断仍然需要见到本人才能做出。因为我很清楚,我们将要做的一切是否可行,完全取决于斯诺登的身份是否可靠。
在他的工作经历和精神历程上我们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跟许多美国人一样,“9·11”恐怖袭击后,他的政治观点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变得更加“爱国”了。2004年,20岁的他为了参加伊拉克战争而报名参军,因为当时他认为这是将伊拉克人民从压迫中解放出来的光荣事业。然而仅仅接受了几周的基本训练后,他就发现人们谈论更多的是杀戮那些阿拉伯人,而不是去解放他们。后来在一次训练事故中,他摔断了双腿结果被迫退伍,此时他对那场战争的真实目的也已经失望透顶。
但是斯诺登依然相信美国政府本质善良,于是决定像他的家人一样为联邦政府机构效力。虽然没有中学文凭,可他年纪轻轻时就为自己找到了一些机会,比如18岁前他曾从事每小时薪资30美元的技术工作,2002年以后一直担任微软公司认证的系统工程师。但在他看来,联邦政府的工作不但崇高,而且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也很有潜力,他开始在马里兰大学高级语言研究中心当保安,那栋大楼是由国家安全局秘密掌控并使用的。至于目的,他说是为了得到一份从事绝密工作的权限,以便将来从事相关的技术工作。
尽管斯诺登只是个辍学生,但却很有技术方面的天赋,而且年纪轻轻就表现出来这种天赋,这使他在职场能够迅速发展,很快便在2005年从一保安升职为中情局的技术专家。
他解释说整个情报圈都急需专业技术人员。这个圈子已经发展得非常庞大,难以找到足够的人员来维持运作。因此国家安全机构只好从非传统的人才库中招募员工。斯诺登成了他所在机构IT团队的重要成员,他显然比多数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同事知识更渊博、水平更高。他感觉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环境,他的一技之长也可得到回报,而学历方面的缺憾也可被忽略。
2006年,他从为中情局短期打工变成了全职员工。2007年在海外工作期间,他了解到中情局要招募一名精通计算机系统的员工。因为上司给他写的推荐信多有褒奖之词,他应聘成功,被安排到瑞士为中情局工作。他在日内瓦待了3年,一直到2010年,他公开的身份是外交人员。
据斯诺登描述,他在日内瓦的工作远远不仅是“系统管理员”那么简单,他被看做驻瑞士人员中技术和网络安全方面的高级专家,被派往各地出差,解决无人能解决的一些问题。2008年在罗马尼亚举行“北约峰会”期间,他被中情局特别安排去为总统服务。尽管取得了这般的成功,可正是在中情局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斯诺登开始对美国政府的所作所为感到极为忧虑。
“维护电脑系统所具有的权限,使得我接触到很多秘密情报。”他告诉我,“其中有许多事情非常糟糕。我开始明白,我们的国家在世界上的真实行径与我先前接受的教育中所说的存在很大的差别。”
他举了一个例子:中情局特工曾想要招纳一名瑞士银行家,以从他那里获取机密信息。斯诺登说一位秘密特工主动与这位银行家交好,在一天晚上把他灌醉,并且怂恿他开车回家。当银行家被警察拦下并因酒驾而拘捕时,这位中情局的探员主动提出帮他解决问题,但条件是他必须跟中情局合作。他们所做的工作后来以失败告终。他告诉我:“就因为他们没能奏效的方案,那个人的生活被彻底搞垮了,而他们却一走了之。”斯诺登说除了这场阴谋本身让人不齿之外,那些探员吹嘘他们的做事手段时脸上的骄傲之情也让他感到愤懑。
他曾经多次提醒上司,留意计算机安全和系统方面他感觉越过道德底线的一些问题,结果几乎每次都遭到回绝,这让他愈发感觉心灰意冷。斯诺登给同事们留下的印象是他有太多的担心,这一点让他的上司很是不快。“就在这时我开始意识到要推卸责任有多么容易,权力越大越缺乏监管,越没有责任。”
2009年年底,灰心丧气的斯诺登决意离开中情局。就是在这个阶段,在日内瓦的工作即将结束的时候,他第一次认真考虑要去揭发曝料。
“当时你为什么没这样做呢?”我问道。
这是因为当时他想的是——或者至少希望——奥巴马当选总统后会进行改革,不再出现他见过的那种滥用权力的极端情况。奥巴马就职时曾经宣誓说,要改变因为针对恐怖主义发动战争而引起的国家安全方面的权力滥用情况。斯诺登以为至少情报界和军方最糟糕的一些方面会好转。
“但后来我发现,毫无疑问,奥巴马不仅仅是在继续这样行事,而且在许多方面更加肆无忌惮。”他说道,“我意识到我不能坐等领导人来解决这些问题。领导力体现在首先采取行动,为别人做出榜样,而不是指望别人采取行动。”
他也担心把中情局的秘密公开会造成的伤害,他指的是秘密特工和知情人。“我不愿意这样做。但是泄露国家安全局的秘密只会打击滥用权力的体制,因此我更愿意这样做。”
于是斯诺登又回到了国家安全局,这次是为戴尔公司效力,因为戴尔公司跟国家安全局有合作关系。2010年,他被派驻日本,有了比先前更高的权限,可以了解到监控方面的机密。“那时候看到的一切开始真正让我心烦意乱。”他说:“我看过无人驾驶飞机对可能要杀害的目标进行监控。你可以看到整个村子,看到大家在做什么。我渐渐明白了美围的监控能力已经变得多么具有侵犯性。我认识到了这个体制影响的真正范围,而其他人几乎都对此一无所知。”
在他看来,他需要而且有责任把看到的一切公之于众,而且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我在国安局的驻日机构待得越久,越深刻地感到绝不能缄口不言。实际上,我感觉助纣为虐遮掩此事不被公众知晓才是大错特错。”
斯诺登的身份暴露出来之后,许多记者试图把他描述成头脑单纯的小程序员,说他稀里糊涂接触到机密信息,但事实远非如此。
斯诺登告诉我,在中情局和国安局期间,经过一次次训练,他逐渐变成了高级网络特工,以“黑客”手段侵入其他国家的军用及民用电脑系统,来窃取信息或为发动袭击做准备。在日本期间,训练进一步强化。他掌握了最复杂的技术,正式成为通过认证的高级网络特工。到最后,他被国防情报局的联合反情报学院选中,在他们的反情报课上授课。
尽管我在质询时尽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提问,但却经常会因为一时心急就打乱了顺序。我特别想搞清楚的是,到底是什么驱使他放弃自己的事业,并冒着锒铛入狱的危险,把多年来被灌输到脑海中的保密与忠诚要求抛诸脑后。
同样的问题我用不同的方式问了很多次,斯诺登也给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但这些答案让我感觉要么太肤浅、太抽象,要么就是太缺乏激情和信念。谈论国安局的系统和技术时他很轻松,但谈到自己时显然就要拘谨些,尤其是听到我说他做出如此了不起的勇敢之举,需要从心理层面找找原因的时候,他的回答不像发自肺腑,有些空洞。他说世人有权知晓自己的隐私是否受到侵犯;说从道义上讲,他有责任对恶行表明立场;说从良心上讲,自己珍视的价值观暗地里受到威胁时,他不能继续保持沉默。
我必须确定他做出这种选择时真正理性地考虑过后果。只有确信他是自觉自愿地这样做,彻底搞清他的目的,我才愿意帮他冒如此大的风险。
到最后,斯诺登给了我一个真实而又让人为之振作的答案。他告诉我:“我认为,要真正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该看其说自己信仰什么,而要看其如何捍卫那些信仰。如果言行不一,那么那些信仰就是一纸空谈。”
那他是如何想出这种衡量自身价值的方法的?他凭什么相信如果愿意为了更多人的利益牺牲自身利益就是有道义的行为?
“一言难尽。”斯诺登答道。他成长过程中阅读了大量希腊神话,而且深受约瑟夫·坎贝尔的《千面一人的英雄》一书的影响。他指出,那本书“从我们都知晓的故事中找到了共有的主线”。那本书给他的主要教益在于:“我们通过自身的行动和行动带来的变化为生命增添了意义。”人的价值体现在他的行动之中。“我不想做一个不敢捍卫自己原则的人。”
斯诺登告诉我,早些时候从工作中得出的道德方面的思考是“我们个人发展的模板和诱因”,而且成年之后尤其认真反思了道德义务和心理方面的局限性。他解释说:“人被动服从的原因是对后果的恐惧。一旦抛开金钱、事业与安全这些身外之物,你就可以克服这种恐惧。”
在斯诺登看来,互联网独一无二的价值无法衡量,要不惜一切代价予以保卫。十几岁的时候,他就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跟远方有着完全不同背景的陌生人聊天。没有互联网,他绝对接触不到那些人。“大致说来,互联网让我体验了真正的自由,发掘了我全部的潜能。”谈到互联网时,他显然非常愉快,甚至充满激情,他又补充说:“对许多孩童来说,互联网是自我实现的途径,他们可以探索自我,发现自己的发展目标,但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匿名才行——即使犯了错误也无人知晓。我很担心,恐怕我这一代人是能享受这种自由的最后一代人。”
这种观点对他的决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不想生活在没有隐私、没有自由、把互联网的独特价值都消灭掉的世界里。”斯诺登告诉我。他说他不得不采取行动阻止这种情况的出现,或者更确切地说,让别人来决定是否为了捍卫这些价值观而采取行动。
除此之外,斯诺登反复强调,说他的目的不是摧毁国安局使其无法继续实施监控。他告诉我:“这不是我能做的事。”相反,他想提醒美国及全世界人民,他们的隐私正在受到侵犯,要让他们知道真相。他坚持说:“我不想破坏现有的体制,只是让民众来决定这些行为是否可以继续。”
斯诺登这样的告密者往往遭到妖魔化的攻击,称他们生性孤僻或一事无成,做事并非出于良心,而是因为生活失败后精神错乱、态度沮丧。但斯诺登却截然不同,他生活中有许多让人艳羡的方面。做出披露那些文件的决定意味着他要跟深爱多年的女友分手,离开支持自己的家人,放弃在夏威夷天堂般的生活、稳定的职业及丰厚的收入,放弃充满各种可能性的人生。
2011年在日本的工作结束后,斯诺登回到了国家安全局在马里兰州的另一家机构,依旧为戴尔公司工作。加上奖金,他的年薪超过20万美元。工作主要是跟微软及其他科技公司一起为中情局和其他部门打造安全的电脑系统来储存文件和数据。谈到当时的情况时,斯诺登说:“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在那个岗位上,我亲眼看到政府尤其是国安局与民营科技企业合作窃取民众的通信记录。”
在那天5个小时的询问过程中,斯诺登几乎一直表现得冷静、客观而又镇定。但在提到他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告密的原因时,他变得有些情绪化甚至略微有些恼火,说道:“我知道他们建立这样一个系统是为了在全球范围消灭隐私。目的就是任何人只要在网上交流,国安局都能收集、储存并分析他们的通信内容。”
正是因为这种想法,斯诺登才下定决心要将其检举揭发。2012年,他被戴尔公司从马里兰州调任至夏威夷。在2012年的一段时间里,他下载过一些他认为应该曝光于世的文件,还有另一些文件,但并不是为了公开,而是旨在帮助记者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2013年初,斯诺登发现还需要一批文件,但是在戴尔公司工作的他却接触不到,要拿到这些文件他必须获得另一份工作,被任命为基础架构分析师,然后才能有机会接触到国安局的监控原始数据库。
心里想着这个目标,他申请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夏威夷一处机构的一个岗位。该公司是美国最庞大的私营国防承包商,员工中有很多前政府官员。为此他放弃了高薪职位,因为这份工作让他可以下载完整描述国安局秘密监控活动所需的最后一批资料。更重要的是,由此他可以收集关于国安局秘密监控美国内部全部电信基础架构的信息。
2013年5月中旬,他跟公司说去年得了癫痫病并以治病为由请了几周的假。他整理好行李,包括4个不同用途的新笔记本电脑。他没有告诉女友要去哪儿,他不想让女友知悉内情,这样一旦日后他的身份曝光,她也不会受到政府的骚扰。
他于5月20日从美国夏威夷来到中国香港,用真实姓名入住了美丽华酒店……
(摘自中信出版社《无处可藏:斯诺登、美国国安局与全球监控》 " 作者:[美]格伦·格林沃尔德 " "译者:米拉 "等)(图片 "106596063.jpg 图注:英国《卫报》记者格伦·格林沃尔德(右)和斯诺登(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