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维钧:改写了弱国无外交的历史

2015-04-29

现代阅读 2015年2期

1972年9月,中国代表团赴纽约出席第二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临行前,毛泽东交给代表团成员一项特殊任务:在美期间看望顾维钧先生。毛泽东说:“我很敬佩顾维钧先生的外交才华和为人。”

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多有贡献的唐德刚曾感慨,清末以来中国有两个半外交家:李鸿章、周恩来,半个是顾维钧。唐德刚的理由是,顾维钧未曾有过决策权,而他认为李、周都有过决策权。不少读者质疑他作为历史学家的洞见。顾维钧确确实实行使过决策权,在巴黎和会上他和陆徵祥就决定不理会北京政府的命令,自行决定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5位代表:陆徵祥、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顾维钧。陆徵祥是外交总长,王正廷是南方政府代表,施肇基是驻英公使,魏宸组是外交部秘书长,魏是外交前辈。顾维钧则最年轻(31岁),资历最浅。这个名单里的顾维钧的排名,在陆总长呈报当时的北洋军阀主政的民国政府时,将魏、顾排序置换,在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回复的训令中,顾的排名则提前至第二名。

代表团的不和因此更为显然。比内部不和更严重的是,日本先发制人,率先在5个大国的“十人会”上提出,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应直接由日本继承。而英、法、意等国在“一战”中跟日本签约承认过此一问题,在此

(图片 "81 (8).jpg 图注:顾维钧在《联合国宪章》起草会议上发言。 " "81 (5).jpg 图注:1921年的驻英国公使顾维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