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背后的经济利益
2015-04-29
2014年8月12日,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通过“微博”实名举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称其“为利益集团代言”。陆群在“微博”中声称,国家食药总局和中国药典委员会(以下简称“药典委”)通过对《中国药典》的修订涉及权力腐败,“剥夺了中国南方地区千百年来对金银花的品牌权”。
陆群“微博”中所涉及的“南方金银花”学名为“灰毡毛忍冬”,在2005年《中国药典》的修订中被“更名”后划归到了山银花项下。
金银花、山银花只差一字,药效大体相同,但价格上,却差了不止1倍。陆群和一些南方种植灰毡毛忍冬的药农质疑,灰毡毛忍冬一直以来就是南方金银花,为什么要更名将其变成山银花?
药典委回应称,产在湖南的灰毡毛忍冬在2005年版《中国药典》之前,未曾被收入“国家药典”,而只是地方药材标准,属地方习用药材,因此灰毡毛忍冬是首次列入2005年版《中国药典》,并不存在从“国家药典”中对其更名的问题。
南北金银花之争依然在发酵当中,而《中国药典》的修订也因此成为了各方争论的话题之一。
药典的规矩
2015年1月,2015年版《中国药典》(修订本)公开发行并启用。一位匿名的中医药专家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在这次的修订中,灰毡毛忍冬依然是在山银花项下,“药典委不会妥协”。
据了解,2015年版《中国药典》在2010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强调药品的“安全、有效、均一、稳定、可控”。
据药典委副秘书长周福成介绍,1975年,《中国药典》是“文革”之后的第一次修订,在此之前,中国分别于1955年和1963年出版过两版药典。
彼时,周超凡刚进入药典委工作,参与了1977年版《中国药典》的修订工作。他说,药典的修订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据他回忆,当时的条件艰苦,就是把药写在黑板上,大家看黑板展开讨论,讨论的内容包括药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前后大概两年的时间,才修订完了1977年版的药典。”
2005年,《中国药典》第六次修订。其中的一项改动就是将金银花和山银花做出彻底的分类,这一度被药典委认为是“最合理的分家”。
花中自有金和银
《神农本草经》里有金银花,《本草纲目》里也有金银花,金银花早就被全国认可了,山银花是后来的品种,也是湖南等省市的地方性用药,在全国范围内并不被承认。想要认可,唯一的方法就是进药典。
按照药典委的公开回应,2000年前后,当地政府为解决贫困山区农民的致富问题,组织农民大面积种植灰毡毛忍冬。由于是地方习用药材,其使用的地域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为解决这个问题,地方政府的做法是,积极推动灰毡毛忍冬上药典。
周超凡证实,灰毡毛忍冬进入药典确实与当地政府和药农有很大的关系,“进了药典有了国家标准,才能被市场认可,才好卖”。
一般来说,如果药农希望自己种植的药物被录入药典,只能通过地方政府才能上报药典委。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对此进行核实,符合标准后才能被录入药典。尽管听上去这样的制度合情合理,但周超凡认为,进入药典之路漫长而曲折。
周超凡介绍说,药典委旗下有20多个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下面又有很多的专家,想被收入《中国药典》要通过专业委员会专家全体认可——“大家得一致,绝不是个人说了算。”但即使完成了全部的检定,想要进入药典也并不容易,还需要经过漫长的等待,“一个品种想进入药典,最快也要三四年的时间。”周超凡说。
将灰毡毛忍冬收入《中国药典·山银花》项下,也是这样经过专业委员会讨论、同意。
从金银花一下子变成了山银花,这是让湖南当地政府和药农没有想到的。也就是从那时候起,金银花的南北之争就没有再停止过。湖南山银花价格也一落千丈。
为了挽回颓势,2011年,湖南省隆回县政府曾举办了一场有关“金银花”的研讨会,这时距离2005年《中国药典》出版已经过去了6年,在这6年中,隆回县政府一直想把灰毛毡忍冬归属于金银花项下,并为之努力。
那次会议,隆回县政府花费了将近百万元,请了全国各地200多名专家前往隆回。周超凡作为那次会议的主持人,他感到隆回县政府用心良苦,“一个小县城,距离长沙还有4个小时的路程。隆回派出了大小汽车来回地往长沙机场接送”。
在会上,周超凡明确表示支持当地山银花的发展,持支持态度的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但对于隆回县政府,这样的回报显然不是他们想要的。正名才是隆回的目标。
“更名不可能,就是两个品种,所以不能改为金银花。”周超凡的态度很坚决,在金银花不够用的情况下,可以用山银花来代替,但山银花就是山银花。
权威的经济价值
《中国药典》是由药典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负责组织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制定、修订国家药品标准,是法定的国家药品标准,也是中医用药的权威参考书。
“医生开处方的时候,会尽量开药典上有记载的药物,药典上没有记载的药物,医生不轻易开,怕疗效不肯定,安全性不够。”周超凡说。周超凡用“鲤鱼跳龙门”来形容药典内外的药物之分。“不进药典,就没有国家的标准,只是地方标准,当然很多人不买账。”
实际上,进入药典的好处不止如此。
一个药物想要进入医疗保险,成为国家基本药物,首先要看有没有“身份”。而所谓“身份”,就是有没有被《中国药典》收入。只有进入《中国药典》的药物,才有资格申报基本药物和医疗保险的报销品种。
《中国药典》没有收录,就进不了医保,也无法成为国家基本药物。“那卖给谁?只能卖给自费的病人。”曾参与过《中国药典》修订的中医药专家王松林(化名)直言:“这里面学问多了。”
据《时代周报》记者简单计算,一旦被《中国药典》收录,一年一个品种的药物卖1亿元都是有可能的。这是各制药厂家和药材厂商削尖脑袋想进入药典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想进入药典,前期的花费是必不可少的。
此前,广东省一家制药厂,试图让自己公司生产的消炎利胆片收入《中国药典》,提出申请后,药典委让药厂自己起草标准,结果这一标准不仅花了药厂3年多的时间,还让药厂为此花费了近400万元。
起草标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经过很多的程序。所有的程序都是需要花费成本,比如标准起草好后,要先通过广东地区药检所做核实,这一项需要收费;地区药检所通过后,要去省级药检所再次核实,这一项也需要花费;省级药检所再报到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达到复核要求,也需要花费。每一个环节都有一笔不小的开支。“没有白做的。”王松林说。
另外,必须召开的检定会,请各类专家以及各级部门召开的研讨会等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这些都是企业需要埋单的。
但即使如此,企业依然乐此不疲。要知道,和这数百万元的投入相比,每年上亿甚至几亿元的产出,在商家眼里,仍是一笔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摘自《时代周报》 "本文作者:张蕊)(图片 "51.jpg 图注:山银花 " "12345.jpg 图注:金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