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速公路不是永久的“提款机”

2015-04-29

现代阅读 2015年2期

山东交通部门宣布,2014年底到期的15条(段)高速公路将继续收费,主要理由是:偿还银行贷款。专家估算,全国高速公路一年收费在4000亿元以上。深圳高速、山东高速、成渝高速等企业的利润率多在30%以上。这一利润水平超过金融、房地产行业。

高速公路超高的利润率使得道路建设脱离了公益定位的属性,高速公路收费成了“印钞机”,某种意义上就是与民争利的“绞肉机”,拉升物流成本,造成物价居高、货车超载,对民生造成直接损害。

与高速公路超高利润率相对应的,还有到期高速公路收费退出的问题,历来引人关注。按照《收费公路管理法规》规定,政府性还贷公路是15年,最长不超过20年。最早建设的一批高速公路,正陆续至最后期限。不管基于什么原因,这些公路到期后都应退出收费。

但是,从近些年的情况来看,几乎没有一条到期高速公路实现免费。何以会如此?原因无非一是维护一本万利的巨大利益蛋糕。高速公路建设收费模式,让交通部门成为高速公路建设、运营和管理一体的“大赢家”,“建设—收费”也使得高速公路成了社会资本注入的洼地,高速公路如雪球的内核越滚越大,固化成特定的利益集团。寄希望于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和其主管部门主动退出无疑是奢望。

二是规避政府的投入负担。按照《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规定,收费公路实行免费后,公路的管理、维护、维修等成本将由公共财政承担,不赚钱反赔钱,地方政府自然少了高速收费退出的意愿。况且,一些省份高速运营的收益还承担了地方公路建设的造血“财源”,兼有融资和投资的双重功能,缓解地方财政的压力。如山东交通部门针对15条(段)到期高速公路继续收费的解释是“统贷统还”,理由很荒唐,意味着只要一条高速公路没还清贷款,其他的都要继续收费。

高速公路收费退出是保持公路公益性质的必要出口,这不仅要求政府恪守法治伦理,也要求企业遵循契约精神。然而,仅此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高速公路建设与收费的利益进行有效制约。

(摘自《河南商报》 "本文作者: 房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