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七版《红楼梦》是怎样炼成的

2015-04-29

现代阅读 2015年2期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电视台要改变面貌,给电视观众提供新剧目,要大家出主意。王扶林是中央电视台戏剧节目导演,他说:国外知名广播公司把世界名著搬上屏幕,效果很好,我们该拍《红楼梦》啊,四大古典名著首屈一指。他的建议被中央电视台领导采纳了。不久,国务院主管电影电视的领导找中央电视台领导开会,要求中央电视台不要拍《红楼梦》,因为中国许多电影老导演毕生愿望就是拍《红楼梦》。是不是让他们拍?言外之意是你们电视台条件不具备。中央电视台不听,继续筹备。这位领导又说,你们坚持拍,能不能跟电影界合作?显然,跟电影界“合作”就大鱼吃掉小鱼了。论起拍古典名著,中央电视台什么资历、经验都没有,跟电影大导演、大摄影师合作,电视台的人也就拉拉电线、做做场记、跟跟班、做做助手。央视还是不理。结果《红楼梦》电影赶紧上马。一场对台戏在所难免。有人劝决定拍《红楼梦》的副台长:“你一辈子都非常光荣,非常革命。晚年可别栽在《红楼梦》上。”如果没这位有头脑的央视头脑“对抗领导”,八七版电视《红楼梦》早就胎死腹中了。

王扶林拍《红楼梦》靠什么动力?真应了《红楼梦》那句话“可怜见的”:“我是下了决心了,既然领导给我这个任务,当时责任心驱使我们就是做驯服工具,领导叫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叫你拍《红楼梦》,就拍《红楼梦》;叫你拍《三国演义》,就拍《三国演义》。”

王扶林挑演员20年前就是街谈巷议话题:林黛玉是毛遂自荐来的;贾宝玉是王导演到峨眉山选石头“捡来”的;王熙凤是王导演“一意孤行”定的……现在跟王导演谈到当年这批演员,他的喜爱之情仍溢于言表:陈晓旭,十七八岁,不到80斤,会写诗,进了演员学习班,发现她生活里就是林黛玉,人聪明,说话损,净说刁话,给别人起绰号,取笑别人;邓婕,本来已有几个漂亮高大的备选“王熙凤”,但邓婕太上镜头了,天庭饱满,大眼睛,丹凤眼,鸭蛋脸。她还喜欢看书,肯钻研,不浮躁。只是个儿矮,怎么办?采用电视手段造点假!王熙凤跟大观园群钗在一起的镜头一般拍上半身,因为邓婕踩着小凳子呢;欧阳奋强,第一期演员学习班办完了,还没有贾宝玉,王导演爬峨眉山找电视剧开头那块大石头差点儿累死,刚回宾馆,一个小伙子来了,头发剃得光光,老头衫、短裤、拖鞋,王导一看,娃娃脸,一问,20岁,有门儿!“你去趟北京吧!”……

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这些演员,林黛玉是学员,薛宝钗是跳舞的,王熙凤是演川剧的,袭人和湘云是演黄梅戏的,迎春是农村接线员,赵姨娘是端盘子的,她们哪上过舞台啊?一开始拍戏,全部得由王导演来示范,把着手教,简直要把总导演累死!后来剧组有了专门教青年人表演的老师,两位老演员本来是来做表演老师的,也被导演就地取材成了剧中的贾母和贾赦。

我问王导演:你过去不熟悉《红楼梦》,敢拍《红楼梦》是不是吃豹子胆了?王导演回答:我们有强大的顾问团。王昆仑、周扬、曹禺、吴世昌、周汝昌,他们当顾问,关键时候点睛。我们去找蒋和森,问《红楼梦》的服装怎么办?化妆怎么办?明明是清朝啊,贾宝玉得背辫子,可是剃了半拉头的贾宝玉还能看吗?蒋和森说,你们看看第一回,曹雪芹讲得很清楚,无朝代年纪可考,无地域邦国所限,只是取其事体情理。蒋和森说,《红楼梦》侍女的服装,你就集中中国古代美女最漂亮的服装设计!曹禺也说《红楼梦》既非元,也非宋,也非清,也非明。这是画龙点睛的要害。我们的服装当时是很靓的,特别是王熙凤那套服装,戴那个皮帽子,没花几个钱,但相当漂亮。我们在正定县搭景,秦可卿出殡、元妃省亲那条街,搭完景,第二天拍摄前请专家来看,顾问说,错了,不是“荣宁街”,应该是“宁荣街”。宁国公是兄,荣国公是弟。幸亏及时发现,要是等拍完就没法改了。可见这些顾问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八七版《红楼梦》经费哪儿来?一级级打报告申请,批给150万!哪儿够呢?关键时刻,山东企业家赞助250万元,总共用了680万元。这部投资不到700万元的电视剧,3年前就播出700多次,给电视台创造数以亿计的收入。

王扶林导演什么收入?说给谁都没人信。他既没稿费也没片酬,只由剧组管饭。后来因为得了“飞天奖”,央视奖了1万元,分400元奖励总导演王扶林4年多的劳动。

(摘自商务印书馆《红楼梦风情谭》 "作者:马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