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次影坛政治大批判
2015-04-29
《武训传》由上海昆仑影业公司摄制,编导孙瑜,赵丹饰演武训。影片于1950年12月底公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周总理还特地向孙瑜祝贺。不料,半年之后的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武训传〉的讨论》。从此,掀起全国规模的批判运动,持续将近半年,发表近万篇批判文章,指责《武训传》犯了“歪曲人民革命历史”的“严重政治错误”,是“反现实主义”的作品,给“武训”本人戴上了“大地主”、“大债主”、“大流氓”的帽子。批判运动还涉及文学界、史学界的一些“错误观点”,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造成严重影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从政治上针对全国文化界的大批判。
“联影厂”的“文艺整风”,就是《武训传》等影片的创作者公开地自我批判大会,先由联影厂副厂长、书记叶以群致辞,宣读《人民日报》社论,由郑君里主持会议。参与批判会的除了孙瑜、赵丹外,还有联影厂全体导演和几位著名演员,自香港回来的齐闻韶、白沉和我也一起参加会议。
孙瑜是我平生最敬仰的导演。他自美国学电影回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导演了近20部优秀影片,特别是《大路》、《小玩意》等抗日影片,成为经典作品。不料,他刚跨进了新中国电影的门槛,新作《武训传》就遭到了从未有过的打击。然而,那天批判会上,他风度依旧,衣冠整齐,神态严肃而脱俗,保持着诗人气质,只用简短而坦率的几段“检讨”词,表示了自己认识错误和改造思想的要求。
接着赵丹发言。赵丹与孙瑜完全不同,他身穿一件旧衣,头发蓬松,一副颓丧落拓的样子。一进门就与孙瑜并坐,始终低着头,愁眉苦脸,忧心忡忡。这位曾经为左翼文艺主演了近30部优秀影片(其中《马路天使》、《十字街头》为经典之作)的艺术家,这几天,他一次次阅读批判《武训传》的社论和其他批判文章,也做了自我批评。然而在1951年5月5日,《文汇报》发表署名高畴的《不必要拍〈武训传〉》的文章,竟直指赵丹饰演的武训形象是“一个奇奇怪怪、疯疯癫癫,甚至为了要钱,不惜叩头屈膝,受打挨骂的可怜虫,这更没有任何我们劳动人民的气节了。那么在今天来表现,就只有坏影响了”。这段话对赵丹不啻是当头一棒。他一时六神无主,像一个罪人,坐在被告席上。轮到他在会上检讨时,他慢慢站起,弯腰屈背,一脸沮丧和悔恨,开头的第一句就是:“我是反动影片《武训传》的扮演者——赵丹。”接着就双目含泪,继续检讨,但是谁也听不清他的检讨内容,只听到他在重复《文汇报》那篇文章的话:“奇怪、疯癫、叩头……”最后,说自己是反对劳动人民的可怜虫,是“封建制度的奴才”,作为检讨的结论。
孙瑜与赵丹两人的“检讨”完毕,要求大家批评。除了个别人读一下报上社论外,无人发言,会场上寂静无声。
休息后,会议继续,要求其他导演们自我检讨。郑君里首先批评由自己导演的《我们夫妇之间》,是丑化老区来的干部。石挥批评自己在《关连长》中丑化了解放军的高大形象和宣扬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佐临批评自己在《影迷传》中宣传了美国生活方式;应云卫、桑弧等也做了检讨,三言两语,草草完事。叶以群最后总结道:创作人员必须深入生活,转变立场,改造思想,才能为工农兵服务。
这一场在电影界展开的文艺整风,严重地挫伤了艺术家为新中国创作的政治热情,许多人抱着“不求艺术上有功、只求政治上无过”的想法工作。于是全国影片全是主题先行(先定主题是否革命),在创作上公式化、概念化(人物思想分左、中、右),演员表演无感情,观众看了乏味。而受到重伤的上影厂无编剧编制,剧本来源都是由夏衍和陈鲤庭主持的“剧本创作所”供应。该所编剧也在批判《武训传》后失去信心,所写剧本,七改八改,最后又否定,弄得联影厂导演天天等米下锅。从批判《武训传》后,所有创作人员都心灰意冷,受过严厉批判的赵丹更是终日忧闷自责,抬不起头来。
(摘自《上海滩》 "本文作者:沈寂)(图片 "孙瑜.jpg " "赵丹.jpg " "郑君里.jpg " "石挥.jpg " "应云卫.jpg " "佐临.jpg " "桑弧.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