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最后的日子
2015-04-29
1950年6月23日,全国政协第一届二次全会召开,林徽因被特邀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在毛主席提议下,全体代表起来,以鼓掌的方式通过了由梁思成、林徽因主持并设计的国徽图案。
当掌声在大厅里回荡的时候,林徽因激动得热泪盈眶,她病弱的身体,已无力从座位上站立起来答谢了。
政协会议之后,他们又对国徽细部作了一些技术上的修改,由高庄把平面国徽雕塑成立体模型。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公布国徽图案的命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该图案的说明,业经中央人民政府第八次会议通过,特公布之。
这一年,林徽因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国庆日,病骨支离的林徽因,由梁思成、莫宗江陪同,来到天安门金水桥头,仰望着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国徽,林徽因的泪水模糊了双眼。这是她用自己的骄傲捧出的辉煌。
林徽因原本就脆弱的身体,早在战争之中就被过度透支。没过多久,旧病再度复发。这一次,林徽因没有能力再次战胜病魔。躺在病床上,看着身边神情焦虑的丈夫,看着自己的子女,看着虽然心存芥蒂但却依旧不舍的白发苍苍的老母,这个世界,似乎正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她却不能再继续参与其中。但是,此时此刻的她却突然之间平静下来。
或许这一生,她都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无论是在建筑学,还是在文学,在当时那个时代,林徽因可以算得上是最传奇的女性之一,也是很多女子争相效仿的对象。在即将终结之前,她的心境也到达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和。
望着躺在病床上的妻子,梁思成的心似乎也从某种焦虑的情绪中走出来,他似乎已经感受到了林徽因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他永远都无法忘记,第一次见到林徽因的场景。在自家的院子里,她和她的父亲林长民缓缓走了进来,阳光就那么肆无忌惮地洒在林徽因的发丝上,映衬着她腼腆却毫不吝啬的笑容。随着轻盈的步伐,她的短发也随着一翘一翘的,似乎青春就这样肆无忌惮地在发尾上跳动,一点一点地骚动了梁思成的心。当林徽因陷入徐志摩和张幼仪之间的感情漩涡之中,梁思成除了难过之外,更多的却是心疼。当他决定迎娶林徽因之后,更是义无反顾地承担了一个丈夫应尽的责任……在很多人心中,林徽因并非完美无瑕,甚至有人曾经专门写过文章抨击过她的小资情调,批评她的小姐脾气。即便是到了现在,这个全面认识林徽因的时代,依然有人细数林徽因的种种不足。但是,在梁思成的眼里,林徽因却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和他并肩站在一起的女子,她身上的小缺点、小瑕疵都变成了生活中的点缀。这样的相知相伴、只羡鸳鸯不羡仙的日子,似乎遭到了病魔的嫉妒,它很快就要带走一切,林徽因的病情进一步恶化,死神在向她靠近。
“思成……”在弥留之际,林徽因喃喃地喊着丈夫的名字,她有着太多想要对梁思成说的话,却没有半点气力,“这一世,我要先行一步了,对不起,谢谢。”
对不起,我不能再陪你;对不起——我曾经带给你些许的烦恼;对不起——我真的累了。
谢谢——谢谢你带给我生命的精彩;谢谢——你给我所有的包容和爱;谢谢——你陪我到生命的尽头。
1955年4月1日6时20分,林徽因病逝于同仁医院。4月2日,《北京日报》发表讣告,治丧委员会由张奚若、周培源、钱瑞升、薛子正、柴泽民、陈岱孙、崔月犁、金岳霖、杨廷宝、赵深、吴良镛、陈占祥、钱伟长等13人组成。4月3日,在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追悼会。莫逆知己金岳霖亲笔题字,写下挽联曰:“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字字泣血,恸如哀歌,令人唏嘘。林徽因的遗体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梁思成亲自为妻子设计了墓体。莫宗江书写碑名:建筑师林徽因之墓。至此,民国第一才女,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走完了她绚烂的一生。
(摘自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余音绕梁:梁思成与林徽因》 "作者:驼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