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只有“勤俭办”主任不勤俭
2015-04-29
现代阅读 2015年4期
勤工俭学管理办公室这个机构,可能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估计这两天大家都不陌生了。据媒体报道,河南省郑州市勤工俭学管理办公室原主任张庆利用单位负责采购郑州市中小学生练习簿册,并委托印刷厂印作业本的特殊身份,每个作业本吃回扣1毛钱,3年吃回扣67万余元;又从小金库中支取100万元存入自己名下的定期存单。
“勤俭办”主任不勤俭,听起来像个笑话。但是仔细想来,政府采购的烂账绝对不仅仅出在郑州市勤工俭学办公室。2014年10月,公众惊闻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教体局装备办大院里出现裂纹课桌凳。原本是崭新的准备给各小学安装,结果前天一场雨,近百套课桌凳开裂成大花脸。对此,教育局工作人员回应表示该批桌椅尚未通过验收,属于“暂住”。另外,一些机关订购的电脑接近市面价格的10倍,机关采购的U盘“变身”苹果手机,一套工作服价值近3000元,某学院统一采购的军训服成“开裆裤”。当然还有虚开发票、空壳公司中标政府采购项目……总的来说,“天价”采购、“黑心”采购、“虚假”采购是三大主流。这些政府采购乱象,足以说明,“权力之手”虽然屡屡被捉,但是屡捉屡伸。个中缘由,公众自然明白。政府采购监管力度严重不足,让那些贪官污吏甚至感觉不到自己是在铤而走险。
在每一条政府采购的丑闻出现后,加强监管的呼吁总是不绝于耳。当然,监管的过程,需要有技术细节,并不是喊喊就管用。若政府采购体制缺失清晰的法律依据和严格的可操作规范准则,那么,不管是千亿元的工程项目还是中小学生的练习簿,都大可以成为贪官们嘴里的“唐僧肉”。想来,相关法律依据的清晰程度、可操作规范准则的严格程度,与相关部门根治政府采购之痼疾的决心,是成正比的吧。
(摘自《北京晚报》 "本文作者: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