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笔外债
2015-04-29
中信公司(下称:中信)成立初期,业务发展没有预想中那么好。从1979年到1981年,全公司共接待外商6000多人次,荣毅仁还请来了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为中信的顾问。然而使尽浑身解数,中信谈成的项目却只有不足挂齿的三四个。
一日,荣毅仁与出身世商的中信董事王兼士聊天,突然想到“借地方上的项目发行债券来集资”的点子。
当过十多年纺织部副部长的荣毅仁记起,江苏有家仪征化纤工程,原来是国家22个重点工程的大项目,设计能力为年产化纤原料50万吨,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因资金不足准备下马,中信正可以接手过来。
荣毅仁想到了举债集资的办法,他向国务院提议,通过向国外发行债券来救活仪征工程。
消息传出,很多人跑去国务院告中信的状:“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借钱,这搞的是哪门子的经济?中信到底想要干什么?”如果要在政治层面上讨论,荣毅仁肯定是占不到任何便宜的,何况当时的整个气候一点儿也不利于他的这个动议。好在人脉深厚的他很快谋求到了主要领导者的支持,国务院同意中信在日本发行100亿元的私募债券。
荣毅仁在半年多时间里马不停蹄地完成了所有的前期工作,毫不夸张地说,他个人的信用和国家副主席的政治身份成了此次募资最重要的担保。
1982年1月,中信债券发行成功。日本30家金融机构认购了这个期限为12年、年利率为8.7%的债券。3年后,仪征化纤第一期工程建成投产。经此一役,荣毅仁和中信终于找到了感觉。
“新中国向来有一个引以自豪的纪录,那就是既无内债,又无外债。荣老要向外国人借钱,首先在意识形态上过不去。”庄寿仓描述当时的一般舆情,“我们奋斗了几代人迎来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新中国,手里也有些外汇储备,为什么要举债,还要到外国发行债券?”
因此,中信为大规模筹集中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发行外债,这种融资方式首先要进行观念上的突破。第二步就是怎么发行,选择哪一国作为中国首次发行外债的国家。
当时,国务院主管领导已经同意中信这一项目,但反对之声愈烈。反对者中相对专业的理由是,这次发行债券的利率高于一般政府贷款和进出口银行贷款。对此,荣毅仁的分析更专业:低息贷款往往受制于人,即贷款必须用来购买债权国的商品。而用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可以“贷比三家”。“低息的政府贷款和进出口银行的贷款,自有很多可取之处,不可一概而论,一切取决于时间、地点、条件,取决于决策是否得当。”
当时中信开发管理部专员潘廉志描述说:“仪征化纤厂是我国1978年引进的(22个)重大建设项目之一。1980年,由于国家压缩基本建设,曾考虑缓建。其实全部引进设备已陆续运到,国内基本建设也已上马,停工将导致相当大的损失,而化纤产品又是紧缺物资,国家每年要花大量外汇进口。”重新启动仪征工程无疑对国家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当时荣毅仁想不通:“为什么中央对我那么放心,下面一些人却对我不放心。身为共产党员,为什么不听中央的?为什么老是告我们。”他跑到主管领导家里,力排众议,陈述利弊,据理力争。终于取得了主管领导同志的支持。
其实,中信发债的时候,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党内高层对于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的思考摇摆不定之际。由于多年受“左”的思潮影响,高层内部对于市场的东西比较排斥,这也是荣毅仁感到委屈的原因。幸好,当时主持经济工作的两位高层邓小平和陈云是倾向于用市场经济手段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
1979年3月21日,在重新主持中央经济工作后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陈云系统地论述了他的经济工作思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有两三年调整时间,最好三年。”陈云对当时的中国现状十分明了:“现在比例失调的情况相当严重。基本建设项目大的一千七百多个,小的几万个。赶快下决心,搞不了的,丢掉一批就是了。”在经过反复讨论后,调整成为当时国民经济最为重要的决策。稍后的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认为:“从今年起,集中三年时间对我国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是一个必要的、正确的和完全积极的方针。”
调整方针的确定,是当时经济工作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仪征项目,也正属于考虑被“压缩、缓建”之列。现实的国情使陈云非常坚决。1980年底,国务院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汇报有关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调整的设想。
在这种格局下,重新启动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的仪征化纤厂,显然与调整的大盘子不符。所幸,荣毅仁与中信找到了新路子,在国外发行债券,而不动用极其紧张的国内资金。
荣毅仁带领中信所发售的“仪征债券”是一种有效利用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试点,这也是荣毅仁后来所说的“资本主义的工具也可以为社会主义利用”,这一点对于中共中央高层决策者来说,具有借鉴意义。
其实,在荣毅仁与中信进行市场经济探索之际,邓小平与陈云也在宏观层面思考着市场经济问题。
早在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时,就使用了那个过去被遗弃的词:市场经济。
邓小平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这一年,邓小平在特区开始了影响中国未来历史进程的“破局”尝试。
1979年,陈云也开始使用这个词——市场经济。与邓小平的风格不同,陈云将自己的思考放在了“计划与市场”结构之中。在此之际,荣毅仁大胆走出新路,为高层的改革做出示范。从国际上看,在国际市场发行债券是许多发达国家筹措资金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国际上融资的通用办法之一。发行债券的优点是金额大、期限长、影响广。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国际组织都积极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
既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可以在国外发行债券筹措资金,那当时资金极度匮乏的中国为什么不能采用这一方式呢?
在比较了几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后,中信认为首先在日本发行债券较为合适。这主要基于四方面的考虑:
1.日元利率低。1981年以来,几乎只有日元和瑞士法郎能发行票面利率在10%以下的债券。
2.根据日本政府现行有关法令规定,5年内在著名国际市场发行过两次债券者可以取得在日本发行公募券的资格。因此,先在日本发行一次私募券,然后再在其他市场发行一次私募券,就可以取得在日本发行公募券的资格。这样可为逐步进入国际金融市场铺平道路,届时就可以较低的利率连续发行。
3.日元坚挺,可以转换较多的其他货币。如果将来还本付息时,出现日元汇率进一步坚挺的情况,也可视实际情况,从资金运作中调剂,使之对中方有利。
4.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历史关系悠久。自1972年恢复邦交以来,两国的友好关系不断发展,两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文化交往发展较快。
中信要求在日本发行债券的想法得到了国务院批准。1981年3月,中信公司向日本野村证券公司发出了发行100亿日元私募债券的意向书。
野村证券公司是日本四大证券公司中最大的一家,在国际金融市场和日本市场上都有较大影响,其在日本市场上的认购能力和销售能力都比较强,经销的日本国债占很大比重。重要的是,野村证券与中国有关的企业联系密切,对中国改革开放态度积极。因此,中信公司决定委托野村证券公司为主干事、东京银行与大和证券为辅在日本发行债券。
在中信与野村证券公司谈判期间,正值中、日两国处理成套设备合同和3000亿日元一揽子贷款问题。日本大藏省为了综合平衡,相当一段时间态度暧昧,宣称要一起解决,使得谈判拖延较久。谈判过程中发生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哪个机构提供信用担保的问题。由于中信公司成立时间较短,其性质和信用在日本还没有被广泛认可,日本大藏省一度提出要中国政府对债券提供担保,遭到中方拒绝。经过中信与日本金融界认真协商,并向他们介绍了中信是国务院直属机构的情况,日方最后作出了让步,同意不要担保。经过近一年的谈判交涉,1982年1月18日,野村证券公司田渊节也社长致电中信公司董事长荣毅仁:关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拟在日本发行日元私募债券的期限及条件已由有关方面达成协议。
中信公司在日本金融市场发行100亿日元债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在国外发行债券,数目虽然不算很大,但在国际上反响强烈。此后,在国外发行债券,也成为我国筹措建设资金的重要手段,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摘自当代中国出版社《荣氏真相》 "作者:尹锋)(图片 "23.jpg 图注:荣毅仁视察仪征化纤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