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城乐与路
2015-04-29
曼彻斯特有一张惊人的音乐简历:The Smiths、Simply Red、The Fall、Oasis等在现代乐坛举足轻重的摇滚乐队都来自这个英国中部城市。至今仍是乐队鼓手的音乐向导克雷格·吉尔带我游走于这座城市,捕捉曼城的摇滚魅力。
以工业与足球闻名的曼彻斯特在摇滚乐上的造诣同样不可小觑。42岁的吉尔可以安排以不同乐队为主题的徒步游览,我的这场历时两小时的纵览型“音乐徒步游”是基础课程。我和头戴“福尔摩斯猎鹿帽”的吉尔在位于彼得街的自由贸易厅碰面。然后,我们的英伦摇滚之旅由此展开。
始建于19世纪中叶的自由贸易厅有着华丽的后古典主义外型,它见证过诸多音乐大事件。1966年,鲍勃.迪伦饱受争议的“犹大音乐会”便在这里的大厅举行。当时,习惯了迪伦民谣曲风的曼城歌迷对突然转投电声摇滚的他大为不满。自由贸易厅仿古希腊门柱后还见证了庞克乐队“性手枪”1976年的首演。这场在莱斯小厅里举行的音乐会只吸引到40名观众,但他们中的每个人日后都成了乐坛里响当当的名字,其中就包括The Smiths的莫里西和JoyDivision的伊恩·科蒂斯。
“曼彻斯特乐队的发展和连绵的阴雨天气脱不了关系。”吉尔一边带着我走向曼彻斯特中央会展中心,一边说道,“这里传统的纺织工业衰落之后,年轻人无所事事,再加上过多的雨天,他们便开始购买各种乐器,自娱白乐。”会展中心离自由贸易厅不过五分钟的步行距离,它大型的拱顶与宽敞的门面表明了它原本是火车站的身份。The Smiths的乐迷也许会对这幢建筑颇为熟悉。1983年,乐队曾在这里还是火车站时拍过两张唱片宣传照:一张以破败的车站钢架为背景;另一张则面朝车站对面的曼城首家豪华酒店米德兰大饭店。
接着,吉尔带我朝南走了约五分钟,来到在20世纪80年代红极一时的哈西恩达音乐俱乐部。“1984年,初出茅庐的麦当娜曾站上这里的舞台。”吉尔激动地说道。在哈西恩达最成功的80年代末,每日买票进场的人可绕俱乐部好几圈。如今,俱乐部已荡然无存,旧址上建起了红砖的高档公寓。我们在公寓靠运河的后门找到了一条记录哈西恩达历史的时间轴与一幅俱乐部创始人威尔森的肖像——这是当代涂鸦艺术家对曼城“乐坛之父”的缅怀。
曼彻斯特是一座日新月异的工业老城,行走在这里的街头,我们时常能眺见红砖大窗的老式仓库、被改建成酒吧的火车铁轨桥洞与崭新的钢筋新楼齐头并进。吉尔将徒步游的终点选在了曼城的文化艺术中心北区。近十年来,由于租金低廉,这里取代了传统的南区成为新一代艺术家和音乐人的工作基地。欧登街上有一段堪称“曼城星光大道”的音乐名人铜牌坊。我使劲往地上看,能见到很多出白曼城的乐队纪念牌,如The Smiths和The Stone Rose。
吉尔推荐铁杆乐迷去铜牌坊斜对面的Vinyl Revival唱片店逛一圈,那里有大量的乐队CD与黑胶碟可淘,也卖马克杯与T恤等乐队纪念品。欧登街的DryBar是哈西恩达俱乐部的姐妹酒吧。走进去瞧一瞧墙上炫丽的涂鸦、奇长无比的大理石吧台、另类假窗帘,之后愉悦地结束两小时的徒步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