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加坡

2015-04-29JoanKoh

悦游 Condé Nast Traveler 2015年2期

新加坡已经成为全球生活费最昂贵的城市。同时,城市烟霾和地铁故障频发也在困扰着这座时髦的亚洲都市——不过,这都不重要。走进以下热门潮地,这里的生活创意依旧是城市最美好的所在。

这是一个赶集日。弗兰克·哈迪(FrankHardy)清早七点就出现在中吝鲁市场(TiongBahru)。他来采购生鲜农产品,他与市场里每一个相熟的摊主打招呼,而大家也都认识这个友善的法国人,知道他总有办法为自己开在牛车水(Chinatown)的咖啡馆挑到最好的牛油果和番茄。“在这里,我能见到真实的老百姓,还能跟他们玩笑几句”。“真实”这个词被哈迪一再强调,对他而言,意为“极好的”。

逛完市场,哈迪得赶回家收集那些可能就要干枯的树枝、树皮和树叶。他会把它们存放在后院,然后挑一些拿到咖啡馆,随心所欲地插在各式各样的花瓶里。插花是哈迪冥想的一种方式。他完全沉浸在整个过程中,挑选树枝,修修剪剪,搭成一个鸟窝。最后,这些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植物仿佛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哈迪曾为高端酒店业资深人士,在与合伙人邦·伊恩(Bong Ian)创立My Awesome Cafe之初,便坚定不移地要走亲力亲为路线。他用实际行动履行了这一宗旨,“我爷爷奶奶开店那会儿,他们都是自己打扫、烹调,并且亲自到市场去采购”。这一点也被应用在咖啡馆的装饰布置上。哈迪和父母曾经开着车全岛晃悠,只要遇到他们觉得有再利用价值的废弃物品,就随停随捡。

哈迪和伊恩是那种能够用一种艺术化的方式发出自己声音的新加坡人,并且他们拥有对艺术与设计有着全方位感受能力的受众。就像哈迪所说的那样,你“只需要睁开眼睛,打开心灵”就好。你猜他有一次在丛林中散步时都发现了些什么?“我一个礼拜之内捡了七个鸟窝”。大自然让他兴奋,灵感爆棚。当然,要在那些仿佛已经丧失了生命之光的枯草和藤蔓间发现美,肯定也是需要敏锐的眼光。

新潮哈艺巷

我已经去世的外婆以前就住在甘榜格南(Kampong Glam),所以我从小到大就在哈芝巷(Haji Lane)里玩耍,在阿拉伯街(Arab Street)上疯跑,惹得那些布店和地毯店的老板们对我直瞪眼。如今,哈芝巷及周围的几个街区里随处都可以见到时髦的人和店。在周五和周六的晚上来到这里,派对党们挤满了小街小巷,夹杂在各种酒吧里的店铺同样营业到凌晨,还不乏顾客。

阿拉伯街上依旧还能找到从前的布店和藤器店,时间仿佛在此处凝固了;更多的则是形形色色的咖啡馆,里面坐满了刚刚从金碧辉煌的苏丹回教堂(Sultan Mosque)祷告归来的穆斯林(我最喜欢的那家卖棕糖蛋糕的小店也还在呢)。当然,周围的街区也都在发展,在清真寺的钟声里,新的咖啡馆一家又一家。

自从喜欢独辟蹊径的Comme des Garcons在2005年发现了哈芝巷以来,这个穆斯林街区曾经的宁静便一去不复返。外婆那幢两层楼的商铺最初变成了一个酒吧,没多久就变成了一个咖啡馆,谁知道将来还会变成什么。其实,这也是甘榜格南的缩影。除了少数一些屹立不倒的前辈,比如Soon Lee和SKYroom,大部分的买卖都速生速死,快得连让人一声叹息的时间都没留。

潮人们的新宠之一The Pantry紧挨在SHop Wonderland身后。这里有当地手工烘焙店MapleMaket出品的薰衣草蛋糕,琳琅满目的玻璃吹制灯具都来自泰国。这个常年满满当当的咖啡馆有一个非常喜庆的老板,叫作Melissa Wang,她说自己费尽心血地淘回来那么多盏灯,就算把天花板都变矮了,也都是值得的。如果有人要在这里举办活动,她还会提供Tiffany的椅子。店里除了出售她自己的时装品牌Alice之外,还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所得,都是集设计感与实用性于一身的好宝贝。跟我一样,Wang也是甘榜格南的拥趸,“在这里,你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历史的传承”。

氛围极为轻松的新加坡第一家波本威士忌酒吧(bourbon)The Beast选址在距离潮人们出没的中心地段稍远一点的地方,依旧能听到苏丹回教堂祈祷的钟声。女店主Jamie Koh为客人们准备了超过三十款波本威士忌和让人倍感亲切的美国南方家常菜色,诸如炸鸡配华夫饼、新鲜的烤玉米面包和手撕猪排。

新旧中峇鲁

如果问从Spa界女王转型为生活方式专家的辛西娅(Cynthia Chua)为什么要把店开在中峇鲁这个新加坡最古老的居民区里,她一定会滔滔不绝地告诉你:“这里有我非常美好的童年回忆。我的一位关系非常密切的阿姨曾经就住在这里的一幢没有电梯的公寓楼里,我小时候常常来这里玩耍。装饰艺术的公寓楼和其他建筑同样是我所爱,这是一个充满反差的社区,新与旧都在这里。”

对潮流有着敏锐嗅觉的Chua单枪匹马地把这个垂垂老矣的社区改造成城中热地。如今,你能在这里找到不起眼的独立书店BooksActually,在Back on the Mat练习瑜伽,到40 Hands喝上一杯上好的爪哇咖啡,走进Whisk来上一份蛋白杏仁饼,店主是从纽约最大的厨艺学校New YorkInternational Culinary Centre学成归来的Tricia Lim,甚至是到市集上去买点儿新鲜的果蔬,就算你其实并不想要下厨。

中峇鲁新近入驻的风格店铺之一便是Nest。你能在这里找到选择面足够广的墙纸系列(Innovationd和LSI墙纸只有在这里才能买到),还有包括来自法国的Lazay-bag懒骨头沙发以及Schema出品的灯具。

这些迷人但已经老去的装饰艺术建筑群得到了新生。这一切开始于2010年Chua的40 Hands开业。这间与澳大利亚咖啡师哈利格罗夫(HarryGrover)合伙的咖啡馆开起了烘焙咖啡在新加坡的热潮,亦是推动中峇鲁变身时尚街区的先锋。接下来Chua又开业了曼哈顿风格的Open Door Policy咖啡和中峇鲁烘焙店,那里有新加坡最好吃的羊角面包。Chua的最新动作是WeNeedA Hero,这家专门为男士提供从头到脚服务的造型店,包括理发、剃须、修眉以及IPL光子脱毛等。

入驻中吝鲁的潮店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保持该地的往日之美。The Dispensary咖啡馆的店主特意保留了从前就屹立在房子里的中药柜。Fred Wee坦承他无法抵挡这些老玩意儿的魅力,哪怕要在它们身上花再多的精力也没关系。玻璃罐子里还留着从前炮制的某种不明中药液体,尽管它们正在一点一点减少。Wee说:“我们没有改变任何老东西,为了让从前的家装和家具保持原样,我们甚至重新做了个洗手间。”不过,你在店里再也买不到人参和冬虫夏草,取而代之的是蛤蜊浓汤和红椒玉米汤这样的暖胃汤品,还有合伙人Claire Lee的娘惹甜品(她的黄油干层糕一定得试试)。

一个清晨,跟往常一样,我又带着相机在这一区闲逛,在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落居然发现了室内设计和灯具店Kanarien。这间有着大量工业风格灯具的可爱店铺夹在两个平房之间,让人有一种在荒山野岭中居然找到一家茶室的惊喜感。我下次还能在中峇鲁有什么样的新发现呢?

如切娘惹风

新加坡老旧的一面经常会让初次拜访的游客感到出乎意料。在不同人的眼中,位于东部的如切(JooChiat)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口碑,有人会认为这个到处都是卡拉OK和夜店的地方简直就是不良风气的缩影,还有一些人则认为那些让人要么爱要么恨的娘惹风格店铺让该地区越来越有活力。不过,有一件事情是没有争议的:如切是一个另类的地方,如果你能在这里花上一个下午的时间,那么一定会收获一个与精致,甚至有些刻板的新加坡都市风格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你的如切之行从Choo Yilin开始吧。这家珠宝精品店算得上全城最迷人的店铺之一。这里的珠宝饰品,诸如玉、红宝石、翡翠、黄金,以现代方式表达出东南亚传统之美。从政治评论家转型为珠宝设计师的Choo,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本土特色和华侨风格的融合”。她说:“我会使用玉石和一些娘惹风元素,并且我更倾向于使用那些未经雕琢的材料。有些东西,真的可以作为一个家族的传家宝。”在今年新加坡举办的WTA年终总决赛上,Choo精心制作的珠宝被选作送给莎拉波娃的官方礼物(至于具体是什么,你得亲自问问Choo本人了)。

实际上,娘惹的历史传承在如切处处可见。位于街角的Hiew就像一个宝库,店主William Tan和Stephanie Hiew每周两次从欧洲进口鲜花,而这里出售的Jellycat毛绒玩具和各种CatseyeLondon配饰也让人很想带回家。不过,最醒目的还是新加坡时装设计师Heath Yeo设计的娘惹服饰kebayas。Yeo的品牌Sulam将传统的kebaya工艺与现代女装设计相结合。请注意,每件可以传世的定制服饰需要花费十周,但这样的等待是值得的。Hiew的特色商品还有Zoot的餐具。这些手工绘制的娘惹陶器,同样体现南洋地区华人风格的精华,包括种类繁多的汤碗、茶壶、糖罐、餐盒以及咖啡杯。

现下时髦的新旧融合的新加坡风格也可以在Hannah Wong的Strictly Pastry里找到。当你把烘干的蛋白饼放到一个古老的饼干桶里,会让你彻底感受到一种小朋友进到糖果店里的兴奋。颜色和口味各异的蛋白糖霜脆饼Meringue是StrictlyPastry经久不衰的明星产品。而Ugly Sue是一种加入了西番莲、新鲜树莓、草莓和蓝莓的蛋白卷。Wong解释说:“尊重所在地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加入了许多娘惹和中国的元素,但也不缺少西方的视角。”Wong一直在创造惊喜。比如一款芝士蛋糕,配上加入了菠萝、撒上胡椒的沙拉,还有加入了绿茶味和蜜饯的提拉米苏,以及那款由于加入了草莓慕斯使得别有一番风味的草莓酥饼。

没有华人的唐人街

听上去还挺让人惊讶的。新加坡的唐人街——牛车水的形成完全源于新加坡的创立者托马斯斯坦福莱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在大约两个世纪前的一纸命令。直到今天,许多旅居新加坡的华人依旧将这里视作自己的第二家园。珍珠坊(People's Park Complex)及周边是这个“小中国”的核心——还没等走到跟前呢,就能闻到葱油饼的香味——但是牛车水还有一部分地方并没有那么的十足中国味儿,同样也展现了过去与现代的融合。这里出现了许多新式的酒吧餐厅和时尚生活店铺,混杂在那些有些年头的家族经营的药铺、杂货店还有便利店中。你可以在直落亚逸(Telok Ayer Street)、厦门街(Amoy Street)、安详山(Ann Siang Hill)、客纳街(Club Street)以及最近加入的道拉士街(Tras Street)逛上好几个钟头。

很有远见的Jeff Ho就把自己的酒吧JekyllHyde开在这里——他调制的鸡尾酒既有本地传统,又能大胆创新。用调酒师自己的话说,这些鸡尾酒款“非常亚洲”。比如Chicolate Soup,Ho在巧克力味的利口酒里加入了鸡精和奶油糖,而准又能想到Soya Bean这款混合了豆奶、椰酱、奶油糖、榛果俪以及伏特加的鸡尾酒居然是客人们的最爱之一。

My Awesome Cafe同样也对自己的来历毫不掩饰。这家咖啡馆的前身是中华医院一家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诊所。这里简直是年代感爱好者以及旧物新用爱好者的天堂:店主弗兰克·哈迪和邦·伊恩到处寻宝——但其中大部分东西对普通人而言不过是废物——他们把废弃的消防管道和门改造成酒吧桌,上世纪60年代的旧课桌变成了餐桌,而早已退休的消防栓居然成了花瓶。这两位好心肠的拍档甚至专门腾出一个角落用来纪念当时诊所为穷人免费赠中药的善举。而跟周围大量酒吧、餐厅相比,这里的菜单上尤为值得推荐的是巨大份的沙拉和鸡肉绿咖喱。

而直落亚逸地区展现了一幅移民史的画卷。厦门酒店可以追溯到170年前。客人们从机场到酒店会经过福德祠,是漂洋过海的移民们在城中修建起来的最古老的中式庙宇。中式凳子、搪瓷洗脸盒……所有巧妙布置的家居用品都为整个酒店传达出浓浓的历史感。

Potato Head Folk这家可爱的店铺以诱人的咖椰黄油土司闻名,它从前是一间老旧的咖啡馆,成为一间精致餐厅的转变也着实惊人。除了不要错过的Tong Ah Eating House之外,PotatoHead餐饮集团在印度尼西亚境外的拓张也非常用心。一层的Three Buns汉堡店宾客盈门,来自伦敦Patty Bun的Adam Penney为其制作了最精致的汉堡。而楼上艺术家David Bromley设计的餐厅和Studio 1939酒吧(只接受预订)足可以供你悠闲地度过一个雨天的下午。

艾弗顿园:小而美

人们对新加坡的评价通常会是太过井然有序、太过乏味。对此,我的建议是,远离市中心吧。其实,你并不需要走得太远就能够感受到这个城市真实跳动的脉搏。几十年来,艾弗顿园住宅区就坐落在城市的边上。乍看之下,那些旧房子好像也没有什么有趣的。当然,这里几乎也碰不到游客。

说实话,这里没什么可买的,但是你能亲眼看到新加坡人真实的日常生活。艾弗顿园小而低凋,走路大概十五分钟就能逛遍。七个街区那些大概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居民楼里,基本都是家庭经营的小本生意。不过,从两年前开始,一些咖啡馆和生活方式精品店居然看中了这里,也星星点点地开起来,虽然还不及哈芝巷和中峇鲁的规模,但也十分有趣。

在艾弗顿园最早入驻的咖啡馆Nylon CoffeeRoasters歇歇脚,到Beaute by Kew做一个有机美容,再到开了几十年的Ji Xiang糖果店买上一点儿传统风味的糖果。

从律师转型为旅店老板的For Loh Lik Peng总在追求有意思的事情。他认为低调的艾弗顿园非常完美。他曾经把自己的Hotel l929戌功地开在KeongSaik Road这个从前的红灯区。“艾弗顿园是一个非常真实的社区。我们只需要考虑如何融入这里就好”。他开在这里的The Provision Shop是一家现代欧式咖啡馆,看上去在整个社区里非常出挑。大厨Anthony Yeoh的菜单“非常经典、简洁、优质”,最著名的是他的pergogis、传统波兰饺子、鲁宾三明治以及现做的意大利面。

慢行圣淘沙

圣淘沙岛总会找到办法让疲于奔命的都市人放松下来。这剂良药或许就是环球影城,或许就是大海与沙滩。我的一位可爱的朋友在圣淘沙住了八年之后,便宣称自己不会再搬去其他地方了。她喜欢“远离都市的喧嚣,亲近大海,并且还有足够的户外空间骑车或者慢跑”。

这个位于南部的小岛从最开始的过度开发,到后来的人造乐园,再到如今新加坡人口口相传的最佳居住地。除了环球影城和那些海滩俱乐部,沐浴在阳光里的Sentosa Cove有迷人的海景、可以租用的海边别墅,以及供私人租用的游艇泊位,新近又多出一个让游客流连的理由:常年明媚蔚蓝的Quayside Isle综合购物中心就坐落在Whotel的旁边,这里的水岸餐厅和轻松的滨海休闲氛围,虽然跟意大利的卡普里岛尚有差距,但花上几个小时到这里吃吃喝喝,看大海、看日落,也能保你心满意足。

常年在新加坡居住的狂热瑜伽爱好者EmmanuelStroobant最近关闭了经营13年的现代法式餐厅Saint Pierre,转而在微风拂面的Sentosa Cove开新店。来这里尝尝他的煎鹅肝配青苹果和老码头酱汁、炖了72小时的无骨安格斯牛肉,以及从祖母那里继承到秘方的纯巧克力蛋糕。

另一个享受碧海蓝天的好地方当属西班牙餐厅Sabio by the Sea。这家位于码头边的餐厅以烤海鲜为主(试试Navajas,或者配上西班牙香肠和蒜酱的蛏子),有许多现代做法的西班牙小点以及选择众多的西班牙香肠和火腿。

再补充一句:如果你想要在Quayside Isle寻觅到一份安详宁静,那么还是在非周末的时间去吧。l6家咖啡馆和餐厅,还有那宽阔的步行道,每个周末都是游人如潮。

军营大变身

跟北京的798艺术区差不多,l7家艺术机构的入驻让有着特别历史背景的吉尔曼军营艺术区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当代艺术目的地:上世纪30年代,英国军队将这片广袤的次森林砍伐一空,建起了自己的营地。这也是二战期间英军对抗日本人人侵的最后一个据点。时间过去了七十多年,军营里只剩下保存完好的14幢建筑。一些有想法的生意人发现,这些带有殖民时代的建筑有着完美的仓储功能,是个销售家具的好地方。但是它最终还是成为一个当代艺术中心。这也提醒人们,新加坡并非一片文化沙漠。

入驻这里的著名艺术机构包括艺术门、Sundaram Tagore Gallery以及Equator Art Projects,后者是印度尼西亚顶级画廊Langgeng Gallery的姊妹店。

如果不赶时间,那么最好是一家一家地挨个儿逛过去(这里提供免费的导览服务)。路边绿树成荫,新近又建好了人行道,这里成为逃离新加坡都市生活的一个最佳所在。从主建筑Block 9出发,一路逛到最后一个画廊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rt。可以在The Naked Finn停下来吃顿午饭,那里有着附近最好吃的龙虾卷。

市政艺术大事件

你可能从来没听说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但实际上整个城市都在期待它的开业。新加坡两处重要建筑——市政厅和前最高法院的所在地经过四年的改造,以国家美术馆的身份于去年十月正式亮相。这个国家美术馆的面积与法国奥赛博物馆和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的面积相当,目标是成为东南亚顶级的视觉艺术中心。全部的展品都来白新加坡市自己的收藏,约有一万件,是现当代东南亚艺术作品规模最大的公共收藏之一;希望能全面地展示新加坡当代艺术的现状,以及让世人更多地了解新加坡重要的艺术家,比如张荔英、陈文希以及刘抗。

游客们应该了解到这里就是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和他的部长们在1959年宣誓就职的市政厅。在这些历史悠久的建筑群里,你可以自己游览,也可以参加一个特别的导览项目,便能参观到许多不对外开放的地方。

距离国家美术馆不远外,是另一处地标CliffordPier。由于悬挂着不少为海员导航的红油灯,这里又被称作“红灯码头”。大约在1933年落成的建筑如今被改造成一家名为Clifford Pie的餐厅,由著名设计师傅厚民操刀,能够将新加坡河口和滨海湾金沙的美景一览无遗。该地的历史背景在菜单上也可以窥见端倪:来上一碗黄包车面条吧。这是大厨Ken Zheng的祖父研发的秘方,上世纪70年代,老人家就在该地卖面条。

到了晚上,调酒师Sam Wong的Tak Qiu是个好选择。这款酒的名字在闽南语里是“踢球”的意思,口感醇厚的波旁酒里加入了苦味酒和棕糖。对于完美主义者而言,可以在Wong的酒吧Ah Sam ColdDrink Stall里点到最无可挑剔的老朋友以及其他经典鸡尾酒款。这里甚至还有一些食物的名字也是本地特色的写照(千万别错过他家的福建面)。

顺便一提的是,不要错过Andrew Loh和KennyLim。这两位一身醒目打扮、留着山羊胡子、常年一身黑衣的搭档,合作创立了多个时尚品牌。艺术专业出身的Loh和有英语文学学位的Lim离开广告界之后再也没有回头。他们自己的时装品牌Depression深受明星青睐,亚当米歇尔兰伯特、黑眼豆豆成员Taboo、章子怡、萧敬腾以及凯莉葩缪葩缪都穿过它。在创立这个半街头、半正式的中性品牌之后,他们又接着推出了Antidepressant,跟Depression的忧郁路线不同,灵感来源于Hip Hop和K-pop风格。

Lim说:“我们都没有受过专业的时装教育。这使得我们更能依照自己的本心创作,我们将设计看作是一种自我表达的出口。正是这种原生的、没有经过引导的视角,才能让我们创造出连自己都惊讶的东西……我们现在的风格越来越哥特、越来越黑暗。大家目前还是认为我们比较街头、比较运动,但是我们真的不想固定为一种风格。下一个系列会带给大家惊喜。”

他们最新的一家店开在乌节路 新开的商场Orchard Gateway,名叫SECTS,是一家多品牌的精品店,工业感十足。意料之中,Loh和Lim依旧在这些国际品牌中传达出自己的品位和主张。“我们的目标客户并不是那些公主一样的女生或者戴圆礼帽的绅士,而是那些不用在办公室里朝九晚五的街头男孩、女孩。我们热爱属于哥特、朋克、摇滚等亚文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