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北京“双创”新热
2015-04-29魏岳江
今年全国两会,“创客”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着眼“双目标”,坚持“双结合”,打造“双引擎”,迅速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新热潮。5月7日,李克强总理到中关村创业大街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坚决消除各种束缚和桎梏,让创业创新成为时代潮流,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顺风而呼,则闻者彰;顺势而为,则事善成。作为正在建设中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建设众创空间,推动“创客”创业创新常态化。
改革力驱动、群创力激发,“创客”托起“双创”新热潮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创新一直属于少数精英的行为。但今日,“创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双创”热潮风起云涌,创业创新文化悄然形成,“双创”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创客”的诞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一段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中国科学院副研究员万劲波表示,从中国早期的“下海潮”到如今的“创客潮”,中国经济正逐步向“创新经济”转型。1978年中共中央做出实行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决定,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创业潮。大体上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经济特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第一波“下海潮”的主要“栖息地”;从1992年一些有创业智慧头脑的人掀起第二波“下海潮”,联想、万科、万通等一大批业界巨头蓄势待发,相应成就柳传志、王石、冯仑等著名企业家;到2005年掀起第三波“创业潮”,由此推动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常态下,一股“双创”带来的第四波“创客潮”正在激流涌动:从3D打印到互联网+;从中关村创业大街到十六个区县;从在校学生到海归精英……那些怀揣着创新梦想的北京“创客”,正让首都的创造潜能和活力竞相迸发。
“创客”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不熄引擎。青年愿创业,社会才生机盎然;青年争创新,国家就朝气蓬勃。当前,一大批愿意冒着风险去创业,实现“价值创造”梦想的年轻人,正紧跟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制造的潮流,用自己敲打键盘的双手创造出一大批令人目不暇接的新型产品。有专家表示,从1985年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到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再到2015年“互联网+”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催生创新2.0时代……中关村创新火种撒遍北京城区郊县,燎原祖国大地。过去,中关村曾经是那条闻名遐迩的“电子产品一条街”。如今,行走在中关村,人们会耳目一新,中关村人用行动向世人诠释创新的真谛:创新是小米手机、“万能芯片”和新型肿瘤标志物热休克蛋白90α……是一群敢于突破的“创客”所为。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认为,“90后”创业者、领军企业骨干创业者、连续创业者、海外创业者成为中关村4支创业大军。当前,中关村创业创新的主体逐渐由小众转为大众,由精英走向大众,“草根群体”“梦想家”“弄潮儿”层出不穷,“创客潮”正由北京、深圳、上海迅速向全国辐射,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创业创新走群众路线,将更多地激发经济活力。”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说。
搭建服务平台、构建众创空间,营造浓厚的“双创”氛围
“创客”的创业创新需要良好的工作、网络、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以此激发创新活力,营造浓厚的“双创”氛围。这就需要构建一批面向大众的技术、融资、市场等创业服务平台,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搭建服务平台。良好的平台是“创客”创业创新的有力支撑。人民日报记者余建斌认为,“创客”往往开始的时候是“孤单启程”,在梦想中艰难跋涉,但随着科技园区、孵化器等实体平台,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虚拟平台的搭建,“创客”拥有自己创业创新的宽广舞台。2014年,北京市经信委公布了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首批合作服务机构名单,包括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推广中心在内的70家机构入选,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投融资、创业、人才与培训、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咨询、市场开拓、法律等八大类数十项服务。区县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也相继建立,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顺义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等。海淀区开通全国首个涵盖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于一体的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服务平台。2015年,中关村智能硬件梦工厂、洛可可、京东等8家机构被授牌,成为中关村智能硬件公共服务平台。此外,中关村还将推动设立软硬件开发、创意设计、投融资等服务平台。至此,中关村创服机构从10多家增长到30家,已孵化600多个创业团队。为发挥创业创新辐射效应,2015年北京将以创业大街相关探索为经验,建立“首都创业导师志愿服务团”,让北京中关村科学家、高级科研人员、创业服务机构等经验辐射全国有需求的地区,带动创业创新。
构建众创空间。众创空间是创客与众筹、创业与创新、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新型孵化器。据媒体报道,2011年我国第一家北京创客空间创办以来,先后举办“创客马拉松”、“创客嘉年华”以及创客行业沙龙与培训109场;此外,北京创客空间还在香港、深圳开了两家“连锁店”,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创客空间。北京创客空间只是首都北京众创空间的一个缩影。据市科委负责人介绍,本市将继续总结推广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加快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让“创客”通过交流设计出来的“创意奇葩”转化为创新产品。2015年3月23日,中关村创业大街挂牌成为“北京市众创空间集聚区”。5月14日,北京市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众创空间联盟宣布成立,众创空间机构达到25家,居全国之首。6月16日,中关村领创空间正式揭牌,并启动“百城优选计划”,创业者只要带着创意,就可在众创空间中“零门槛”创业。“众创空间让创业者更方便地获取科技资源,将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与本市大量的科技成果,与政府、高校、大企业的专家团队对接,将在工商注册、创新券使用等方面实现突破”,市科委负责人说,“今后,本市还将在更多具备条件的孵化器、高校、企业挂牌成立众创空间,让其成为大众创业创新的摇篮。”
营造浓厚氛围。有的专家倡导,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宣传先进典型和创业事迹,使各类“创客”各展其能、各显其才,真正实现激发首都北京的创新动力、潜力、活力。有的专家建议,要积极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融合互动,让一代“创客”的奋斗形象伴随着首都北京经济的升级,成为创新中国、智慧经济的重要标识。有的专家献策,继续办好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建立健全创业辅导制度,举办创业沙龙、新青年创业学堂、创业训练营等培训活动,让“双创”在本市蔚然成风,让越来越多的创新思维在“双创”萌芽,越来越多的“瞪羚”从“双创”起步,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与“双创”紧紧相连。
简放政权、孵化扶持,深耕制度红利扶持“创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面对催人奋进的“双创”热潮,政府通过简政放权给市场更大自主空间,通过政策红利给企业增添信心,为方兴未艾的“草根创新”添薪加火,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增添不竭动力。在这个方面,北京市很给力。
减压松绑,激发市场活力。“双创”需要政府深化简政放权,清障减负做“减法”,搭台助力做“加法”,着力破除审批“当关”、公章“旅行”、公文“长征”等现象,为企业减压松绑。2015年5月15日,国务院印发《2015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方案》,要求围绕“堵”“痛点”“盲点”,拿出操作性强的措施。贯彻落实国务院《方案》精神,北京市5月29日召开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激发市场活力、实现转型发展的具体要求。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3月,北京已有5000多家企业通过“三证合一”模式一次性领取进入市场所需的多种证照,市级审批事项将再精简200项以上。北京还将建成市政务服务中心,全面启动市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工作,包括行政强制、行政裁决、行政收费等7类职权年底前对外公布。政府在改革之路笃实力行,降低企业准入门槛,“主要做好三件事情:第一是铺路,营造激励企业创新的市场竞争环境;第二是赋权,让企业真正牵头搞技术创新;第三是造血,以社会力量为主构建市场化的众创空间。”一位业界人士说。北京市科委负责人表示,要重点建立和完善“权力清单”制度,确保法无授权不可为;建立和完善“负面清单”制度,实现法无禁止即可为;建立和完善“责任清单”制度,力促法定职责必须为。
孵化扶持,深耕制度红利。“创客”的智慧是无穷的,但是他们发展初期往往步履蹒跚,面临资金短缺、准入条件苛刻等问题,亟待政府孵化扶持解决。中关村不是“硅谷”,但却成为与“硅谷”并驾齐驱的“排头兵”。这与国家和北京市出台一系列广纳贤士、延揽人才的政策红利息息相关。1999年国务院批准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后不久,北京银行中关村科技园区支行随之诞生,成为第一个成规模的信贷工厂。2012年,徐小平、雷军、沈南鹏、邓锋等企业家以投资人的身份频繁亮相,“天使投资”的概念开始广为人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北京市拥有各类孵化机构150多家,国家级孵化机构50家,入驻企业超过9000家,活跃的创业投资机构600多家。可以预测,到2020年,延续着创新基因的中关村将成为全球原创思想的发源地和高科技创业者实现梦想的首选地,将会形成百度系、联想系、腾讯系、华为系等自主创新体系,逐渐成为“创客”筑梦、追梦、圆梦的家园。市科委副主任张继红表示,目前北京市已经形成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和创业服务机构发展的扶持政策。下一步,将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尽快出台市级政策文件,简化登记手续,为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今后,北京将把科技“惠企”政策主动送到创业大街,“上门”为创业企业服务,让小微企业享受到更加普惠性的财税政策支持。
只有政府的呵护和扶助,才能激发“创客”的创业激情、创新活力。6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出了税费优惠、创新融资方式、促进人才发展、盘活闲置场所、简政放权等五个方面的措施;6月1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从9大领域、30个方面明确了96条政策措施。这些具有更强普惠性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将为“互联网+”背景下的北京“双创”新热潮再加油,为“创客”实现网上“淘金梦”添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