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粮价大跌看通缩

2015-04-29姜超

证券市场周刊 2015年41期

粮价大跌将抑制前期猪肉的过快上涨,会使未来CPI下降,通缩风险会进一步显现,政策的宽松远未结束。

金秋10月刚过,秋粮收获正当时。但国庆节后,大米、小麦价格均出现跳水,目前现货价与2014年同期相比分别下跌5%、11.5%,为2012年以来的新低。

玉米丰收集中上市、国储陈粮库存充足以及下游需求疲软等因素制约玉米价格, 5月以来玉米市场价持续走低。在此背景下,9月18日国家粮食局公告,自11月1日起启动2015年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收购价为每斤1元,为2008年实行玉米临储政策以来首次下调最低收购价。

目前玉米市场价已远低于最低收购价。截至11月2日,全国玉米市场收购均价1781元/吨,即政府最低收购价的8.9折,比2014年同期低14.7%,玉米批发均价2.82元/公斤,比2014年同期低4.7%。

粮食价格大跌,主要受国际粮价低迷和国内粮食库存高企影响,也反映国内粮食收购和补贴机制的缺陷。从国际上看,全球大宗粮食总体需求疲弱、产量和库存充足,叠加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低迷影响,国际粮价自2012年以来持续走低。

从国内情况看,粮食产量已实现十一年连增,近年年产量稳定维持在1.2万亿斤以上,并有望实现十二年连增。国家粮食局称,目前中国粮食库存达新高,各类粮油仓储企业储存的粮食数量之大前所未有。预计2015年稻谷、玉米、小麦期末库存同比增长10.8%、13%、34.5%。

同时,由于中国粮食价格高于国际价格,导致进口量增速迅猛。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15年前9个月,中我国谷物及谷物粉进口量为2608万吨,同比增加81%。

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加剧了国内粮食供大于求的失衡。预计“十三五”期间政府对三大主粮的价格调控仍将存在,但为了推进价格机制改革,将减少对农产品价格的干预,向市场化定价靠拢,同时或将通过逐步放弃临时收储政策,由“价格补贴”向“收入补贴”转变,改善补贴机制,继续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国内国际粮食价格走势接近一致,两个市场价格相关性逐步增强。美国农业部近期公布的10月全球农产品供需报告预测2016年玉米、小麦、大豆价格较2015年均继续下跌,水稻价格微幅增长。预计到2025年除水稻价格较2016年上涨约9%以外,其他三种作物价格基本保持稳定。

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是养殖业的重要饲料原料。根据我们的测算,养猪户每年每头规模生猪投入的饲料成本约占总生产成本的60%(散养生猪约占50%)。2015年临近年中时,受玉米、豆粕等原料价格下跌影响,猪饲料价格随之明显下行,截至10月底,饲料成本较8月底下降20%,生猪头均养殖成本较8月底下降6%,养猪成本有所下降。

饲料成本下降支撑生猪养殖利润的恢复。2014年中以来,玉米、豆粕价格与猪粮比基本呈反向关系,近期猪粮比再创8.41的四年新高,远高于盈亏平衡线。10月30日自繁自养生猪养殖利润为305元/头,较5月初养殖利润转正上涨了近15倍。

9月PPI同比下降5.9%,持续恶化的颓势短期难以扭转。工业的持续通缩与实体经济不景气高度相关。一方面,产能过剩仍在逐渐消化,工业投资增速大幅下滑,增大经济下滑压力;另一方面,实体经济需求不足导致工业持续通缩,工业品价格持续走低。

固定资产投资下滑明显,煤炭和钢铁等行业受影响尤甚,9月同比分别下降达38%和28%,接近历史最低水平。从工业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盈利能力下滑明显,工业品价格下滑增大了通缩风险。

我们下调2016年CPI预测至1%。未来PPI降幅难以显著缩窄,CPI低位格局不变,因而GDP平减指数难以转正。这也意味着若央行决心扭转实际利率上升的局面,与负的GDP平减指数相比,当前1.5%的存款基准利率仍存在继续下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