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的开渔仪式
2015-04-29肖诗白
从几个月的禁渔期到开渔,相伴着祭海仪式的主题—保护海洋,感恩海洋的伟大意义。中国浙江的渔民又一次以势不可挡的方式奔赴了大海。9月16日,渔船从浙江象山石浦渔港浩浩荡荡出发,为期3个半月的东海伏季休渔结束,众多渔船劈波斩浪,开赴渔场。
美味美景
从宁波机场出来时,一个象山的司机师傅已经在接机处等候我了。他是一个典型的浙江人,一路向我一一介绍象山的旅游。
象山位于东海之滨,居长三角地区南缘、浙江省东部沿海,距离舟山渔场非常近,开车一个小时就到了。象山的这片海域如果按照渔场划分属于舟山渔场,众所周知,中国东海的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由于地处长江、钱塘江、甬江入海口,形成强大的低盐水团,携带着大量的养分和浮游生物,并且沿岸流、台湾暖流和黄海冷水团交汇于此。寒暖流的交汇使得海水温度既不太冷又不太热,喜温的鱼在暖流这边畅游,喜冷的鱼则汇聚在寒流那边。
“我们这里的海鲜跟舟山差不多,味道都很鲜美,不过舟山市发展旅游注重普陀山佛教文化的宣传,而我们象山注重开发传统渔业文化的发展。”这位司机一边开车一边绘声绘色地为我讲解。
在外地人眼里,浙江东部沿海的文化大同小异,只是不同的区域分别。对于第一次来象山的我,先入为主的必定是一桌子海鲜。由于气候的原因,这里的海鲜要比南海的更加鲜美,食客能从新鲜的蛋白质中感受到海的味道。而当地人说起海鲜来最兴奋的话题非大黄鱼莫属,这里的饭店老板告诉我:“店里只有养殖的,要是想见到野生的大黄鱼,给再多钱也很难找到。”
到过浙江沿海的游客恐怕都一种同感:越是嘈杂的大排档越是美味云集。在这里,加级鱼,小牙石斑鱼,安康鱼,对虾……这些名贵海产只要经过简单烹饪加工,对于食客的舌头来说,那便是上帝赋予人类最美妙的恩赐。我在象山的第一餐就是传说中的大排档,一进档口就能看到各种鱼、虾、海螺、章鱼码放在台面上琳琅满目,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司机主动为我点了一瓶当地产白酒,说吃海鲜须佐此酒才是绝配,我当然是客随主便。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0/CwfzNz5ZEAobCjhe8YEBbq.webp)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象山这个地界不算大,但象山的旅游业总体落后于舟山,像是舟山旁边一个默默无语的邻居。所以发展旅游业只能另辟蹊径,错位竞争。东南沿海的旅游业首要强调海鲜,因为在国人的传统文化里,无论走到哪里必须得先吃得美才能点赞。所以象山首选打出了“全国最鲜”的旗号以此吸引外地游客。
要尝海鲜必入大海,要体验象山真正的渔业文化,必须要跟象山的渔民呆上几天。开渔后,象山男丁大多都出海打鱼,留下老婆在家照顾孩子。平时渔民们也会带着游客一起出海,每个外来游客花上一千元左右就可以体验象山渔民海上捕鱼作业的惊险刺激。
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出海,令象山海岛游、捕鱼游爆棚。国庆期间,环港游、檀头山岛的船班几乎班班爆满,其中的“豪华游轮+捕鱼”备受游客青睐,据说国庆共接待游客2万人次。除此之外,乡村休闲游受到人们的青睐,花岙岛、东旦渔家特色村、青籁精品民宿颇受游客欢迎。
象山旅游独辟蹊径的一条线路当属象山影视城。影视剧的带动让象山影视旅游持续火爆。之前的《赵氏孤儿》、《夜宴》等电影在这里取景拍摄。最近,随着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象山影视城再次成为热门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尤其是第六届影视嘉年华的精彩上演,更是让游客领略一番侠骨情。
除了餐饮、影视城,象山旅游重头戏还是它的海洋文化。与舟山,温岭,石塘相比,象山周边海上的岛屿也不少,散布着各种石屋,这些景观意境优美,其中舟山的东极岛被韩寒的电影热捧,成为文艺青年向往的地方。不过对于后起之秀的象山,走的路子似乎更加文艺。很多渔民至今依然住在沿海的石屋,这些原生态素材成为艺术家采风的首选。美术家协会到象山老石房写生,中国摄影家协会到此拍摄的“大片”,中国文联的“妙笔”……这些让象山再也不是那个名不经传的海滨小城了。而这一切因为一场中国独一无二的海洋庆典活动——“开渔节”而让象山不可同日而语。
开渔祭海
象山地域地貌独特,“海湾+半岛”特色明显,有百里黄金海岸,自然生态条件良好,是个休闲人居的好地方;海洋资源优势突出,海洋文化元素丰富,涌现出了一大批勇于冒险的弄潮儿,可谓是地灵人杰。中国(象山)开渔节已连续举办16届,群众性、民俗性和参与性越来越强,真正成为了渔民自己的节日,这张宣传、推介象山的“金名片”,带动了象山休闲旅游业、海鲜餐饮业等快速发展。
其实,东海渔民自古以来就有开渔祭海的民俗,浙江沿海的先民有着丰富的捕鱼和造船的历史,宋元之前,浙江舟山、象山、温岭都是“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港,是我国古代对外开放港口——明州港通往高丽、日本等国家的必经航道,这条航道早在唐代初期就已形成。至北宋,舟山的沈家门,象山的石浦港已成为渔民及海内外船舶最佳避风港,也是来往使节祭山祭海的海疆要地。唐宋以来,凡经过沈家门的海内外船队,都要“遵旧制”,在这里进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港内曾百舸争流、贡艘浮云。
庄严肃穆的祭海仪式是象山人知恩图报的精神写照,于是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将渔民的自发仪式上升为一个海洋文化的盛大典礼,集文化、旅游、经贸活动于一体,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渔乡特色。今年的祭海仪式返璞归真,注入了时代内涵,除祈求平安丰收之外,增添了保护海洋、人海共荣的主题。其中传统的祭海仪式表达了渔民出海平安的祝愿;“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体现了人们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而锣鼓齐鸣、千帆竞发的开渔盛况吸引了来自全国的数十万游客。
“开渔”对象山人来说可是个不得了的大事,作为地方文化形象的代表,每年的开渔节文化表演可谓一场“象山春晚”。今年的开渔节的系列活动声势浩大,在喧天的鱼灯锣鼓之中,一场“渔文化大典”在象山石浦拉开大幕,而台湾富冈新村村民护送海神妈祖的妹妹“如意娘娘”回到原籍石浦镇“省亲”,也让这场渔区民俗文化巡展多了厚重的乡思乡情。
在逆流搏进、半月斜影、回旋穿插、鲤鱼跳龙门的灯舞中,18队鱼灯龙腾鱼跃的舞姿游动在全场,演绎着“独占鳌头”、“鲤鱼跳龙门”的吉美之意。而佩戴青红蓝三色脸谱,手持虎牌、三叉戟、手铐等古代刑具,由台湾台东富冈新村带来的“官将首”表演,则蕴含着台湾渔家祭祀的押煞保驾的寓意,也拉开了妈祖如意省亲迎亲仪式。
妈祖被誉为海上保护神,但在象山东南渔山洋中有一座海岛,名叫渔山岛,当地渔民虔诚供奉的是他们自己的海神--如意娘娘。1955年,渔山岛487名渔民随驻岛国民党军队退居台湾,抵台后,被安置在富冈新村,因思念家乡,该村多数是渔山岛村民及后裔,又被称为“小石浦村”,并为如意娘娘新建了海神庙,祈祷渔家讨海平安。
击鼓鸣钟,供奉福礼……如今,台东“小石浦”后人率村民代表五十余人护送着“如意娘娘”像回到象山,和象山石浦东门、东丰、渔山等村主拜人及老渔民、群众代表,一齐向妈祖娘娘、台东海神庙如意娘娘鞠躬致礼。渔民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传统习俗与精神寄托,用这种古老的仪式祭祀海神以祈福求佑,因为他们懂得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和一位象山渔民聊天,他告诉这我,“现在不比从前,以前开船不到一个小时,就能看见成群的鲨鱼在海面上露着背鳍游荡。在我13岁的时候,见过一次大鲸鱼,真是又兴奋又害怕!现在很多非法捕捞者使用的手段难以想象,大鱼几乎没有了。”跟着象山渔民出海打鱼,他们给我展示一种船拖网,这种捕捞方式再小的鱼虾也跑不掉。这也是成为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噱头之一。不过在象山开渔前期,为避免渔民出现使用禁用渔具、进行越界捕捞现象,当地政府在港口、码头开展的“保护蓝色海洋”宣传活动,对渔民进行生态环保教育。
祭奠活动的重中之重是“妈祖巡安祈鱼满仓”,此时的市民聚集在一起,或许都希望妈祖娘娘能够保佑自家平安顺利,收获满仓。傍晚天空已经下起了小雨,这是个风调雨顺的兆头,海边长长的堤岸上站了不少人。渔港打起绚烂的灯光,数千艘装饰一新的渔船静静地停泊在港口,等待开渔的号角。晚上19时,在开道船鸣笛声中,流光溢彩的船队缓缓驶入众人的视线。为首的是“肃静回避”船,紧随其后的是“妈祖娘娘”主题船。船身一侧用彩灯绘出妈祖画像——在翻滚的海浪之上有一金色莲座,妈祖坐于其上,身侧立着一对祈福童男童女,四周祥云呈现。船上供奉着头戴凤冠、脚穿鳞靴、身着霞帔,神态祥的东门妈祖娘娘坐像。
到次日中午12点之前,渔民每家每户都要做好一切准备:妈祖神像、烟花爆竹、各种船上祭奠的贡品。石浦渔港不足300米宽的峡口要陆续开出接近2000条渔船去打鱼。每艘渔船都会燃放礼花和鞭炮,这种万船齐发的场面会持续一个多小时,这个壮观的场面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
为了让渔文化在开渔节系列活动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开渔节以“开渔”为号召,请来四方客人,举行带有“海”字文化特色的文艺活动,利用开渔节这个大舞台,演奏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经贸洽谈、滨海旅游、学术交流等推动发展经济的交响曲。而自象山港大桥建成通车后,象山更是加快了融入长三角地区的脚步。目前,浙台(象山石浦)经贸合作区建设加快推进,搭建了对台经贸合作和海洋经济发展新平台,临港装备工业区、大目湾新城、影视城迎来大开发、大建设,这些都为象山打造新型海洋经济和休闲旅游“后花园”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