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的文学情怀
2015-04-29徐迅
我和王张应同生于一块土地,有幸与著名小说家张恨水先生同乡。所不同的是,张应曾在恨水先生曾经启蒙过的祠堂读书,恨水先生的堂弟张田野是他的启蒙老师。
张应说他的童年一直浸泡在祖母的泪水里。但他没有辜负祖母的期望,因为学习成绩优秀,他初中毕业就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要知道,那年头初中毕业上中专,是比考上大学还要难的事。
“不知是哪阵风,把绿色的种子撒在岩石上面;于是,岩石不再荒凉,它上面坐着一个春天。”这是1984年他在《安徽文学》发表的诗……那时,他已经初露头角,写出这样明快而又富于想象力的诗句,可以说正是他当时心境的流露。那是一个文学的年代,童心绵绵,天真未凿,他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直至上世纪的90年代中期,他还写《露珠》:“夜间诞生的女儿,你同我的梦,一同降临,多么纯洁的小小生命!”“让我将你高高举起,面对太阳,你就是一颗小小的太阳,你从我的掌上,明亮地升起!”发表在1994年6月号的《诗刊》上。这些诗作,他后来结集名为《感情的村庄》出版了。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过去……乡音无改,岁月催人。他每天忙碌着,却也在不断思考着,在那些原本没有诗意的地方,发现并享受到“诗意的瞬间”。于是,他便有了《那个时候》的新诗集。
走出村庄以后,他依然时时回望和追寻着精神的乡村,那便是祖母的村庄。
祖母作为一位乡村的接生婆,无师自通,用双手为乡村迎来无数条生命;没有读书,她却在乡村的俗言俚语中领悟和磨砺出人生的智慧和哲理。“好吃懒做——无药医。”“喉咙深似海,能吃斗量金。”“饱莫丢粥,暖莫丢衣,富莫丢猪,穷莫丢书。”“天下的锅,哪个不是仰着烧?”“身盖青灰头枕瓢,穷人怎么过?”“天无三日冷,人无三世穷。”“莫笑穷人穿破衣,三年河东转河西。”一生勤劳俭朴、善良慈祥、豁达沉稳、乐善好施的祖母,在四乡八里享有极高的声誉。
有意无意之间,他发觉他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烙上了祖母的印记。祖母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置身一座又一座城市,他乡音未改,他心里那个家始终还在他的出生地“黄豆岭”——由此,他写出了散文集《祖母的村庄》。
在诗歌、散文创作之外,他意外地寻找到了一种新的“声音”。且这种声音“越来越明朗,越来越清晰,我能听得清是些完整的话语,连续起来听,甚至还是一些有趣的故事。”令人惊奇的是,他这样的寻找,竟“一口气”创作出了十几个中短篇小说,结集成了中短篇小说集《河街人家》。在小说创作时,他说,他既遵从沈从文、汪曾祺“贴着人物写”的教诲,又在同乡作家张恨水之于小说“叙述人生”与“幻想人生”的论述中寻找到自己的创作路径。在乡村生活与农村金融工作的经验中,他努力挖掘丰富的写作资源,以此揭示人性的真善美。把“生活他老人家告诉我的……几十年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所悟,那些梦寐一般浮现的人和事”忠实地反映出来。
无论是在家乡美丽的小城,还是工作在长江与淮河边的铜陵、淮南,以及省会合肥,张应都认真学习,勤奋工作,真诚待人,一步一个脚印——见面时,我发觉他尽管已由一个中学教师成长为金融机构的一名高管人员,但他对庄稼、对家乡的河流、对乡村、对人生都有着一种深刻的悲悯与同情,珍藏在他心灵里的那份童真始终未泯。在这个世俗与喧嚣的时代,能保有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和让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