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屋脊上的绿色行动

2015-04-29吴雪周

中国周刊 2015年11期

秋阳亲吻大地,耀眼的光芒炙痛人的眼睛,广袤的荒野洇染一片金黄,青藏高原阳光的灿烂、土地枯草的萎靡和大地的亘古宁静,就这样被一种色调,深深浅浅、斑斑驳驳,表现得淋漓尽致。

9月,初秋时节。去托门村的一路上,天高云淡,独特的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造就了青藏高原巍峨苍凉的美丽。白雪覆盖的圣洁雪山隐在远处,大大小小的“措”星星点点,这里是地球上存留的最后的净土之一。

到达托门村的时候,正赶上农牧民秋收。托门村有一千多人口,聚居在海拔约3800米的彭波河谷地。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条件恶劣,村民主要依赖于种植青稞和养殖牲畜来维持生计。

牧民桑珠今年五十多岁,家里养着十头牛和二十只羊。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酥油提供了全家抵御严寒的能量,牛羊的毛皮被制成遮风挡雨的毡房、温暖结实的氆氇和卡垫,冬季宰杀的牛羊能让全家吃上大半年,而牛羊粪是燃料和肥料的重要来源之一。饲养牛羊为牧民在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条件下提供了必要的生产生活物质。

西藏是我国的五大牧区之一,有天然草地13.2亿亩,居全国之首,约占全国天然草地面积的21%,占西藏国土总面积的70%。虽然西藏的草原幅员辽阔,但是受到低温、干旱的影响,牧草生长缓慢,草场稀疏,产草量极低,每亩平均产草量仅约二十五公斤;而且牧草的生长期集中在夏秋季,仅四五个月左右的时间,西藏高原冬天严酷而寒冷,每年的十月至次年的五月是漫长的枯草期,草的产量不足夏秋季节的三分之一。

“去年冬天,我损失了一头幼牛,和几头羊羔。”桑珠说。牛羊是牧民最珍视的财富,但传统的天然草地放牧方式,生产力低下,冬春季饲草短缺严峻。而冬季正是家畜怀孕、产仔的关键时期,因为牧草严重不足,经常出现牛羊死亡的情况。“夏活、秋肥、冬瘦、春亡”,牧民面临着草原无法支撑传统畜牧业的困境。

而同时,草地超载放牧,造成草地一直处于过度利用状态,导致天然草地退化速度和程度加深。据西藏第二次草原普查数据表明:西藏退化草地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1.23%,达到4.1亿亩,相当于43.5个上海市,2.7个江苏省;其中轻度退化面积草地占16.43%,中度退化面积8.8%,重度退化面积占6.0%。

据统计,西藏沙化与潜在沙化土地达2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18.1%和36.1%。草地退化导致生态系统防风固沙和水源涵养等服务功能减弱,在强风和干旱的共同作用下,风蚀作用加剧,土地沙化加速,原生植被群落优势种逐渐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高原的生态面临着危机。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是世界上冰川最密集、湖泊面积最大、河流发源最多的地区,全国有近五分之一的水来自于此,同时在西藏高原上也发育了国际河流湄公河、恒河和印度河。它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生态重地,素有“江河源”“生态源”的称号,北半球气候变化的调节器,是维系高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周边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屏障,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西藏是全球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生态环境一旦破坏难以恢复,将对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气候稳定和生态平衡构成威胁,并将阻碍中国及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2011年6月1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印发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的通知》,正式将青藏地区的环境保护纳入到国家政策和规划当中,西藏地区的生态保护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大众的密切关注。保护草地生态安全,恢复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由中华环保基金会发起,联合利华力士品牌及其合作企业主办的“力士·绿哈达行动—一人一元一平米,青藏高原万亩植绿计划”大型环保公益活动,旨在改善青藏高原沙化现状,促进高原生态趋衡,践行区域环境、经济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了西藏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项目开展至2015年,已经成功在西藏种植人工草地5800亩,平均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8681吨,提高当地牛羊出栏率20%~25%,共惠及2181位村民,将重度退化的草地改良成优质人工草地,大大减轻了天然草地的载畜压力,为项目所在地农牧民增收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显著地影响。

种植优质多年生人工牧草,恢复和重建退化的草场,能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解决饲草季节性严重短缺问题,也改善西藏高原生态环境。

2015年,“绿哈达行动”在林周县卡孜乡托门村开展,共捐种了1600亩人工草地。人工草地采用紫花苜蓿和绿麦草混播,两种草种均是家畜的优良饲草,且适应性强,抗病性好,产量高。紫花苜蓿从第二年开始刈割,鲜草产量每亩可达1500~2000公斤。如果按照目前鲜草价格1元/公斤计算,每亩地的饲草销售价为1500~2000元,去除掉700元左右的种植成本费,牧民可获得每亩800~1300元的收入。将促进西藏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实现产业富民。

生长迅速的紫花苜蓿,茎叶繁茂,能减少土壤表面水分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增加土壤孔隙度和有机质的含量,培肥地力,在贫瘠、退化土壤的改良中具有重要地位。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并负责具体实施工作的西藏高原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武俊喜博士介绍说,“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可减少地表径流量93.7%,减少土壤冲刷量88.65%;每公顷每年可固氮100~300公斤。对保持雪域高原的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今年遇到了五十年一遇的大旱,草种播种时间晚了近一个月,刚开始担心草长不好,但是你瞧,”桑珠指着高山脚下依旧葱茏的绿色,“草的长势还是很好,等把草收了,牛羊过冬再也不用担心饲料不够了。”

这片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用严寒、贫瘠考验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和所有的物种,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守护这片高原雪域圣洁的唯一出路。

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绿哈达行动”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自活动开展以来,包括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名人明星、合作企业、媒体等各界社会力量都加入到了活动中。“一人一元一平米”,活动也通过沃尔玛、大润发、乐购等零售集团的强大终端销售网络,呼吁广大的消费者关注西藏生态环境,加强改善西藏地区生态环境的理念,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小行动”也能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恢复产生“大不同”。守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就是守护人类共同的家园。活动发起方联合利华的副总裁马文说,希望通过活动引导消费者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从每一个人的小行动做起,为促进藏区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大不同的影响。

作为项目的主办方,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开展了多项环境保护项目,“力士·绿哈达行动”是基金会长期持久发展的重要公益环保项目,基金会秘书长徐光说,“西藏生态环境的安全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日趋恶化的高原生态迫在眉睫。基金会将逐步加大力度,为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推动藏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农区草畜良性发展做出进一步努力。”

2015年正值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保护“亚洲水塔”,构筑美丽西藏,让我们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用行动为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