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三角垃圾深处的人性关怀

2015-04-29王艺忠

中国周刊 2015年11期
这里闻名于世的毒品交易中心——金三角

“面对他们冷峻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我不断反省自己的摄影创作,记录真实,表现真义是我记录金三角拾荒人这一群体的创作追求。”

王艺忠,这位云南独立影像工作者,历时十年,数十次独闯缅甸佤邦特区,用镜头记录了武装割据与毒品交易的链结;被罂粟主宰的土地和人;原始的刀耕火种部落……这些珍贵的影像揭露了神秘金三角的真实社会形态。

《金三角拾荒人》是王艺忠历时三年(2012-2015),在缅甸大其力市郊的一座垃圾焚烧场所拍摄的纪实摄影作品。这一次,他把镜头对准游走在这座毒品交易重镇边缘地带的一群没有文化、没有技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被淘汰下来,蜗居在垃圾焚烧场的拾荒人。

在这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金三角传说中的纸醉金迷;看不到毒品世界的过江鱼龙和多年征战的金戈铁马;看到的却是在烟熏火烤的垃圾山构成的恶劣环境中的人类生存状态。

在快速膨胀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派生的“边缘人”给社会带来哪些问题?他们怎样从昨天走来,如何走过今天,将怎样走向明天?在王艺忠看来,不会用镜头提问的摄影师不是好摄影师。通过这组专题作品,我们看到王艺忠带着这些问题回答了金三角当地的一种社会现象、一类社会族群和一种具备典型意义的社会存在形态。

王艺忠以观照人性、揭示现实展开深入影像调查,数百张照片在相对完整的时空中,展现了金三角拾荒人多侧面和层次的生存、发展与变化,最终留存一份具备人类标本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影像文本。

“也许,你会把他们的人生归为另类,但我以为这是一群有尊严的劳动者,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尊重的真正劳动者!作为一个摄影人,我愿为他们留真、见证;为他们记录下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永恒瞬间。”

来自缅甸的19岁拾荒少年布林与来自栋枝的16岁少女欧玛在垃圾场收获了他们的爱情,在一年多的拾荒过程中两人情投意合。

“我愿冒险于我热爱的土地,在那里我将带着内心的责任去发现、纪录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人们。”这是王艺忠金三角十年纪实摄影的初衷与感悟。对于严肃的摄影师而言,摄影要解决的是精神上的问题,灵魂深处的问题,只有诚实面对,才能真正进入未曾身临的境界。王艺忠用心捕捉生活与艺术相互渗透的形象升华。关于纪实摄影,王艺忠的认同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摄影家们,秉承人道主义精神和善良准则,以无比的毅力甚至是献身精神,深入人类的生存实际,真正了解并尊重被摄对象,不虚构、不粉饰、不夸张。无论美好或是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摄影的形式可以变,但关怀应永藏于心。”

清晨,整座垃圾场笼罩在一片雾霾中,能见度极低,散发着烧灼的浓烟和呛人的恶臭。
上帝不会亏待勤劳的人们,拾荒者的早餐有水果相伴。
任凭周围散发弥漫着潮湿与恶臭,身上爬满了苍蝇和蚊子,都似乎无法打破拾荒者的香甜,美好的睡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