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与生活
2015-04-29王文婷赵春艳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0/WCytiXZLMMADPYJ2BN7i7M.webp)
1947年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为了区别“大众文化”,首次使用了“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一词,目的是揭露这一所谓的“文化”其实无异于毫无独创性的工业产品。而上世纪九十年代,英国政府在新的全球竞争格局之下,将原本在文化批判理论中颇有负面意味的“文化产业”(Cultural"Industries)概念高调提出,将其作为新的国家经济发展引擎,意在将英国“打造”为“世界创意中心”(the"World’s"creative"hub)。这一策略让曾经的世界霸主在世纪之交重拾全球竞争的话语权。“文化产业”在接下来的数年里迅速席卷全球,先后被多个国家和地区政府纳入核心政策内。
中国在世纪之交主动把握了这一轮全球政策话语更新的机遇。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2006年,北京市为“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进首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作为“首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出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其中将文化创意产业划分为九大类:
1.文化艺术;2.新闻出版;3.广播、电视、电影;4.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5.广告会展;6.艺术品交易;7.设计服务;8.旅游、休闲娱乐;9.其他辅助服务。
发展至今,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北京市乃至全中国的新经济增长点,那么在一串串令人振奋的数据之后,轰轰烈烈的文化创意产业到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0/CHSYNZHsrxwsN7gT4LGLUo.webp)
给精神伸展以空间
从经济层面看,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布局与规划成为一个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首要任务。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市已成功“打造”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覆盖全市十六个区县,涉及产业领域包括设计创意(8个)、文化旅游(8个)、文化艺术(7个)、广播影视(3个)、动漫游戏(2个)、出版发行(1个)、广告会展(1个)等。这些艺术区、古玩城、主题公园、影视基地、出版创意产业园区、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等各式各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镶嵌于庞大的城市体中,往往运用城市的“边角料”进行生产与服务,如废旧工厂与车间、大学校园周边本无生机的街道、老旧社区里有故事的老房子等等。今天驰名国内外的798艺术区所在地,原为718联合厂,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前民主德国设计、施工的工厂建筑群。从滥觞到现在,798艺术区走过的十几年可谓既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风起云涌,也亲历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热闹非凡。2006年,798艺术区成为北京市首批挂牌的文化园区之一,渐渐聚集了画廊、设计工作室、艺术展示空间、艺术家工作室、时尚店铺、餐饮酒吧等众多的文化艺术元素。这些本已被人遗忘的角落成了城市的亮点,无形中为市民提供了感受艺术氛围、享受休闲情调的空间,吸引着川流不息的游客。2008年北京市朝阳区区委书记提出著名的口号"“长城、烤鸭、798”便是这一发展的注脚。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0/8TnrvK4GKKn7unXp2kxtzm.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0/ZVbA4qLMVfuCX34TLAdMTH.webp)
周末的798非常热闹,尤其是遇上晴好天气,这里已经不再是文艺青年的专属。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倍感压抑的人类精神总是在寻找伸展的空间,以何种心态在城市居住,以什么样的世界观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得与失、罪与罚,如何发展自己,这些都是每个人需要面对的问题。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传媒、展览、影视、动漫、音乐、美术、戏剧、摄影、主题公园等形式,全方位渗透到一个城市的血液里,以审美的方式激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以其生发出的知识、关怀、想象,于现实世界之外塑造了无限的心灵空间。
为就业提供机会
刚刚过去的2015年2月5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这份文件提出“千方百计促进残疾人及其家庭就业增收,其中提到要培育扶持吸纳残疾人集中就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这充分说明了一点: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本是人的创造力,而非其他。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0/YPcNmqEDsScMwcxxhGEkfR.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0/bDg5P3jDu7JADyjPgtFe45.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0/JQEZYzkj6EWtJxZ6QPb6p2.webp)
2014年中国有727万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人数是中国香港人口的总和。而到2015年,教育部表示,高校毕业人数将达749万,在历经了数个“最难就业年”后,2015年只能被戏称作“更难就业年”。面对如此突出就业矛盾,文创产业同样将发挥巨大能量,其相对投入少,门槛低,尤其适合对新信息、新知识比较敏感,有梦想有冲劲的大学生群体。在北京市的东城区,有很多被称为“胡同里的创意工厂”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实际上就是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孵化器。每个“胡同里的创意工厂”都各具特色,比如方家胡同46号以演艺产业为主,人民美术印刷厂主要是以设计产业为主,东雍创意谷是以科技型的文化企业为主。在北京、深圳、上海都有很多类似的案例,旧工厂转型成创意工厂不仅为老企业的产业转型提供出路,也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一个施展抱负的平台。
中国的消费结构正在向旅游、教育、娱乐等文化类消费品转变,文化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北京通州的宋庄是北京乃至中国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画家村群落,每年艺术品及衍生品的产值达几亿元。由于大量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的进驻,一些普通农民无形中变成了文创产业链上的一个微小分子。位于宋庄主街道的“王氏画框”店铺主人王刚夫妇,来自河北农村的他们用给艺术家们做画框的收入在燕郊买了多套房产,还把大儿子送入意大利佛罗伦萨艺术学院留学;又如在宋庄小堡村开出租车的一位农民司机,看着宋庄发生的变化,产生了一个创意——让乘坐他汽车的艺术家在车身上签名,车费可以优惠,后来居然真有人要出50万元买他被众艺术家签了名的夏利车。这样的农民在宋庄有很多,他们的营生或是卖画材,或是开饭馆,或是出租房屋给那些艺术家和艺术经纪人,总而言之都是沾了艺术的光。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0/St4Ay2xrRhY2A2JZ2Qctxm.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0/McaRVMwUbpuDgGBeUwUQDU.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0/Z9cMYuEDEBAmLmVWquh6ei.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0/WYhaLfSSRiPVsDCyAVYUSQ.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0/PWB4mLrxkk5N9euWrC2sRw.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0/6aAoRTgm4VK9pxTvfBMv2i.webp)
有消费就有生产,创意的产生需要人力资源。按照经济新常态的判断,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并不明朗,而经济增长每回落一个百分点,就会影响到1000万人就业,再加上今年创历史新高的高校毕业生。经济下行压力和就业压力并存,能否解决好就业问题直接关系着中国经济巨轮的稳定和航向。为此,李克强总理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化“压力”为“动力”,让“包袱”变“财富”。
重拾民族文化的魅力
2014年12月11日至14日,第九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承接APEC会议国礼开发任务的北京工美集团,首次公开展示了APEC会议国礼。涉及工艺包括景泰蓝、陶瓷、琉璃、花丝镶嵌、京绣、金漆镶嵌、银胎珐琅、手工印染等。其中最具价值的是APEC会议赠送给各国首脑的《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此外还有赠送给各国首脑配偶的礼品《和美》纯银丝巾果盘和《繁花》手包套装,以及其他精美礼品。中国是文化大国,有着不计其数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现在多数面临消失,尤其是其中的传统手工艺,因为他们已经从过去手工劳作时代的日常用品退化为专门订制类的商品。尽管近几年社会上掀起了文玩热,但依旧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手工艺的命运。
毋庸置疑,我们的民族文化与文化产业是互生共存的关系,在产业急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近期一些知名互联网企业推出针对传统工艺品的拍卖平台,似乎从撬动消费的角度在产业层面对传统文化起到了些许推动作用。更令人高兴的是,在新兴的创意设计领域,很多设计师已经走向文化遗产传承者的较色。例如,2013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一款“朕知道了”胶带,这款胶带既有创意又实用,与热播的清宫戏又巧妙地贴合,售价200台币(约合40.9元人民币),当天傍晚上架500盒,第二天就售罄。而这也只是台北故宫2400多种文化创意产品的其中之一。对于文创产品的发展,台北故宫不仅专设艺术基金,更亲自为文创产品的出炉保驾护航。北京故宫紧随其后也上市了类似的产品,用结合现代生活的情感化再设计,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功能和内涵,让民族文化的灵魂在新的工业化产品中流淌,让已经淡漠了的传统文化之美被普罗大众重新认识。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0/KyW2AXF949mnL7gkjvZGK7.webp)
民族文化应该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创意来源之一,文化产业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我国幅员辽阔,拥有丝路文化等众多优秀民族文化资源。未来,要将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融入文化产品,打造优秀的文化资源品牌,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注入无限生机与活力。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在文创产业繁荣发展的同时,一些漏洞与缺失也带来了伤害。
在2009年中央美术学院国家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所作的《798艺术区业态调查》中显示,园区的大部分艺术机构都不满园区气氛的变化:游客和小商贩带来的是艺术区人气,却也带来令艺术家、艺术机构不堪其扰的喧嚣。798的业态悄然发生变化:艺术家纷纷迁出,艺术机构和画廊关门大吉或者另寻他处。在2014年,中国经济网的《798艺术区画廊生存现状调查报告》也发出忧思:“如果没有了画廊业态的参与,798的下个十年会在哪里?”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0/FzDVnkzxqB7y6HwBbBxPUd.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10/h9YNAyHtk5khmxcxRnvGYq.webp)
而在最新的宋庄文化创意产业规划中,对艺术原创性问题的反思已淹没在新一轮雄心勃勃的“打造”计划中——按照北京市的最新部署,宋庄将被打造为“中国文化硅谷、世界文化名镇”。乍眼看去,这样“高大上”的规划似乎脱胎于业态完全不同于宋庄的加利福尼亚硅谷。事实上,除少数成为“神话”的人物之外,大多数宋庄艺术家的知名度和收入都较低,艺术家之间的经济收入差距悬殊。而在种种一夜暴富的神话背后,隐藏着的却是某种与艺术追求背道而驰的急功近利心理,以至于有"“要发财到宋庄”的说法,甚至出现剽窃和临摹他人作品牟利的行为。对于作为“原创艺术集聚区”的宋庄来说,这种集体浮躁的氛围是令人堪忧的。
以上的两个案例只是众多正在被“打造”着的城市名片和文化名镇中之“一斑”。毫无疑问,对文化的伤害就是对产业的伤害。文化创意产业不应被简单地理解为文化的产业化,或者艺术的商业化。正如英国学者贾斯汀·欧康纳的研究所指出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所强调的,是在经济活动和价值生产中‘文化’和‘创意’日益占据核心位置。”换句话说,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并非旨在文化的经济化,而是经济的“文化化”,进而可以推广到城市规划的“文化化”。继深圳(2008)、上海(2010)之后,北京在2012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称号,加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中。获得该称号后,北京市成立了“设计之都”协调推进委员会,制定了《北京“设计之都”建设发展纲要(2013—2020年)》。除了提出了到2020北京设计产业年收入突破2000亿元的目标之外,值得注意的是,《纲要》指出“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市民的生活更美好”,并因此将“增强市民幸福感”列为五个重点任务之一,内容包括“促进设计美化城市,发挥规划设计在城市空间规划、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再生、城市存量空间再生等领域的作用,营造多样性的文化特征和社区功能”等等。
可以看出与“人类生活融为一体”将是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终极形态,希望我们的文创产业发展能带着反思在经济的“文化化”这条道路上砥砺前行,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