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改变生活

2015-04-29王馨欣

中国周刊 2015年3期

设计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自人类诞生之初,设计便开始存在,并一直引领人类探索的步伐不断前行。数百万年前,当人以“人”的身份开始制造第一件工具时,在这种创造行为之前的构思即是“设计”;从东非坦桑尼亚的第一块石器,到北京周口店的兽牙海贝装饰品,再到西班牙阿尔塔米拉的野牛壁画,以及西安仰韶文化时期的各类盆罐壶钵,处处都闪现着先民创造性智慧的结晶;进入近现代以来,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大工业化生产,促使现代意义上的设计应运而生,从第一届世博会的“水晶宫”建筑设计,到“新艺术运动”时期的埃菲尔铁塔,再到美国国际主义建筑风格,以及如今广泛普及的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个个都展现出设计对人类生活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设计”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界定。如今,设计(Design)这个词已经从一个小众性的专业词汇演变成为一个社会化的流行词语,因为设计与我们的生活已经完全合二为一。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院的前身)学校大门之上,曾长久悬挂中国现代设计艺术奠基人张光宇先生(1900-1965)设计的四个图标,分别代表衣、食、住、行,体现了“设计为民生”的理念,设计如何改变生,要从这说起。

德国杜塞尔多夫K21 Staendehaus博物馆中名为“In Orbit”的巨大公共艺术作品,由阿根廷艺术家Tomás Saraceno创作,三个网状平面创造出神奇的悬浮空间,人们在其中自由地行走互动,犹如科幻电影中的特效场景,传达未来“科学与艺术无限融合”的理念。
毫无疑问,若想让交通变得更美好,我们无法仅寄希望于庞大的汽车。在汽车工业发达的欧洲,城市公路交通正在出现由“四轮”到“两轮”的回归。这样一款由德国设计师设计的简约自行车,更多地将“跑”的概念融入到自行车中,绿色与健康并行。

从衣食住行说起

从兽皮、骨针开始,到今天厌倦雷同与撞衫成为了现代人的偏好,“衣着服饰”不仅是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具备审美价值、民族传承,以及时代认同性等社会功能。时装周、时装杂志告诉人们要追求时尚与个性,高端服装订制和私人形象设计使人改头换面,更自信地生活。

中国人讲究吃,还要吃出文化,所谓吃的文化更多从色声香味诸多角度将饮食提升到了艺术境界,诸如面塑师、西点师、糖艺师、蛋糕裱花师等职业纷纷涌现,米其林三星餐厅的顶级多重感官体验引领人去购买最艺术化的精致餐具,在家做饭也不忘讲究设计和品位。

自从人类诞生,就开始寻找能遮风避雨的场所。随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加,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不再仅是人遮闭自然、保护自我生存的场所,人们对于住所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物理空间存在,转化为人性空间存在。与建筑一样,现代交通工具的设计也不仅仅是外观的造型设计与装饰,更涉及到与气阻、风洞等空气动力学要素之间的关联,体现的是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体。当下最为火爆的特斯拉纯电动汽车和以谷歌公司为代表设计开发的智能无人驾驶汽车等,都是依托于设计创新的驱动式发展才得以实现。

“用”是离社会大众生活最为贴近的日用消费品的总称,对于中国人而言“三大件”这个名词是再熟悉不过的,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代的“手表、自行车和收音机”,到8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90年代之后的“摄象机、电脑多媒体和私人汽车”。“三大件”种类的变化体现了不同时期中国人生活日用消费品的变迁,随之改变的不仅是品种和类型,同时也包括造型和样式,虽然在建国初期物质贫乏时代可选择的物品本来就稀缺,但仍然无法阻挡人们对于设计和美的追求。进入21世纪之后,生活日用消费品的变化开始在耐用性和品质的追求之上,又增加了个性化和新潮化的追求,从砖块式“大哥大”到“苹果”,人们已不再是等用坏了才买新的,而是变为对最新机型的即时性更新,“苹果”从之前小众化的产品,演变成如今全民追捧的“街机”,这与其完美的产品造型设计、人性化的用户体验和精湛的产品制造工艺不可分割。

总而言之,设计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类“完美生活”的创造。在满足了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同时,又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设计改变人类生存观念

20世纪末,一些有着人文关怀的设计师开始思考并倡导,一种以“合理利用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并为保护地球环境而服务”为理念的设计。这种“绿色设计”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之中,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最小。在后期的生产、运输及售后等方面都均有涉及。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1D”,即Reduce(减少)、Recycle(循环)、Reuse(再用)、Degradable(可降解),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

“绿色设计”一方面表现在减少对自然的掠夺,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尽可能多地利用清洁的自然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等,尤其是在建筑设计上,一些概念性的零排放、零耗能建筑使我们对地球的未来不再那么忧心忡忡。“绿色设计”使人们在消费时有越来越多的更为环保的选择,不知不觉中引领人们形成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

设计改变人类沟通方式

早期设计在人们生活中的印象基本局限于产品造型设计、外观包装设计、视觉VI设计等,如今设计已经广泛深入到了人们生活几乎所有层面,尤其是“数字化社会”领域内。可以说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完成了从手工业时代向信息化社会的转型,这种巨大影响力至今仍在裂变,一方面,各类互联网站和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逐步取代了传统的传播媒介,3D虚拟成像技术、无线传感技术、全息影像投影技术等开始介入人类的日常生活领域,非物质化、沉浸性和互动化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表性词语,此时人们面对的对象不再是一件件物质化的产品实体,而是面对以软件和应用程序为代表的虚拟产品,设计的应用与发展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突破,从视觉UI到用户界面,从操作流程到层级架构,设计师通过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为人们打造了众多的新奇产品与体验模式。如传统的书本更多从视觉构成与色彩搭配来寻求感官体验的突破,但基本都基于视觉传达这种单一的传播模式,而电子图书的出现则彻底改变了这种单向传播模式,像苹果的iBooks软件,不仅提供了交互式动画、旋转"3D"图表、供翻阅的照片库和即点即播视频等在内的全新交互体验,用户还可以通过"iTunes"U-Course"Manager"创建发布课程,并与他人共享,设计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与交流方式。

人类已经进入到一个创意的时代,我们可以看到创意产业在过去几十年间是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物美价廉已不再是人类消费选择的最高准则,人们更加崇尚个性多样的、为生活而设计的产品、服务、体验。消费者要求的提高,也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设计师不仅要重视产品的物质性和物质功能,还要注重产品与环境、与人的感受不可分割的深刻内涵,以及满足人们对美感、精神归属感和时代感的追求。

在未来数字时代,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工业设计将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图为来自美国硅谷的自动机器人“保安”K5,呆萌的外表下集中装配了摄像头、传感器、导航设备和计算机等高科技设备。它可以对所处的环境做出全面的判断,从而预防犯罪。

设计改变城市

早期的设计强调的是对物质化产品的设计,而自“服务设计”的概念提出以来,设计已经转向综合性产品与服务系统的提供,强调的是关注人文关怀,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从“产品趋向型”过度到了“用户趋向型”;慢慢随着近些年各国设计战略措施的发布,设计开始在诸多公共领域崭露头角,丹麦、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以及英法德等国家的政府部门,都主动将设计思维作为社会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关键驱动力;Live/Work、IDEO等服务设计咨询公司,科隆KISD、纽约PSD等设计名校,以及芬兰HDL、哈佛i-lab等设计实验室,都积极参与到医疗保健、金融零售和公共运输等领域的设计改造和社会创新中;包括中国北京、南京、昆明等城市开展的“设计为人民服务”活动,也是良好的体验与应用。公共服务设计通过提高公众参与热情、创新公众参与模式、运用新型媒体技术等途径,实现了不同学科和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合作,在着力解决公共部门和社会事务问题等方面已经凸显优势。

2014年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智慧城市”版块也体现出类似的人文主义理念。该版块面向公众,以城市规划设计的视角作为切入点,邀请公众一起回望历史、感知现在并畅想城市的未来发展,特别是和公众一起探讨经济生态、人居生态融合发展的理念。设计给人们生活理念带来的引领作用将会反哺于设计,仅仅在城市功能以及面貌改变上就将体现出巨大的潜力。相信不久的将来设计对人类城市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会具有更重要的功用。

设计驱动经济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很多国家为了大力促进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对国家经济的推动与促进作用,纷纷基于治国层面来进行顶层设计。诸如英国政府设立的“英国设计委员会”,促使工业设计逐步走向产业化、集成化;日本通产省内设立“设计政策办公室”,下设“产业设计振兴会”,并确定每年的10月1日为“日本设计日”;韩国产业资源部下设机构“设计振兴院”,每年评选总统大奖。此外在过去的十年中,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丹麦、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的公共部门组织已经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地采取设计作为一种工具来推动创新和改变。同样,在“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的过程中,文化创意和设计产业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支柱地位无可置疑。

“设计”已经开始从方方面面深深改变着人们的认知与生活习惯,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新一代广电网结合下的“新三网融合”趋势下,必然会由内而外地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这一切将会通过设计来实现与重构,为人类的美好生活与美好未来的实现锦上添花!

2015年1月12日,北京市属公园首款官方App—“颐和园”正式上线,游客用手机下载,就可以拥有“私人订制”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