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作之美,手工设计的传承与现代转化

2015-04-29曾辉

中国周刊 2015年3期

人类近代文明经历了非常重要的三个阶段:其一是十六至十九世纪前的手工业时代;其二是自蒸汽机发明之后从十九世纪开始的工业时代;其三是自二十世纪至今的信息时代。在这样大的文明演进过程中,手工生产被机器生产逐渐替代,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人们分享着工业革命带来的规模化的批量生产,特别是伴随着新兴材料的诞生如玻璃、塑料、金属等,它们取代了自然生长出来的天然材料如木材、竹子、柳条、藤条等,成为规模化生产的主要素材。由此,人们的生活开始远离自然,这种与自然的疏离让人类陷入一种缺乏生机的、冷冰冰的、失去生态活力的生存方式。于是我们开始重新思考手工对于人类的价值,手工艺对于生活的价值。

手工是人类进化的标志,手工精神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手工设计是心手相通的完美结合,带着创作者的智慧和体温,一方面,体现了天人合一、敬天爱人的手工精神;另一方面,通过手工作品,形成了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我们开始回望农业时代或手工业时代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自然、舒适、简约、质朴、充满有机能量的“慢生活”,是对快节奏与快速消费的反思,使现代城市人获得生活与心灵上的平衡与享受。这种精神上的回望,正在成为更多有识之士的实际行动。他们从大规模的生产线上逃离出来,回到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空间,创建出能够表达自己意志的工坊、工作室,尝试使用纯粹的天然材料,制作出带有手工艺人的手工痕迹与审美心意的产品。比如荷兰的邓肯·罗斯,她利用希腊的传统工艺,制造出仿佛新石器时代的陶碗;而盖伊·范林普特则利用陶瓷工艺烧制出薄如贝壳的容器;中国台湾的黄大安采用柴窑创造出富于变化的茶盏;比利时米亚盖森思纯亚麻的桌布,并称之为“低语的青草系列”……这些都是对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反动,这些作品不但体现了制作者利用传统工艺的精湛水平,更重要的,是展现出回归自然的一种精神追求。

北京国际设计周曾经于2013年在皇家粮仓推出“手作之美设计展”,其要义旨在倡导这种手工精神,尽管不能改变工业时代生活用品的千篇一律与产品的冷漠感,但至少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发出一种微弱的声音:现代手工设计正在以设计来唤醒传统手工,并赋予传统手工以崭新的生命,使之存在、存续与生长。现代手工设计,崇尚贴近自然、崇尚创造、感性、释放自我,为生活带来丰富的色彩和自然的美感。面临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发现或许可以从手工的现代设计中寻找到某种解决方式。

2013年北京设计周“手作之美设计展”展品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手作之美”策展团队锲而不舍地在中国、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进行不间断的考察,特别是在日本,策展团队看到了在这样一个完全现代化的国家中,手工和手工艺人的生存现状如此活跃。那些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不但没有淹没在工业化的洪流中,反而迎风独立地彰显出传统的魅力与价值。

无论是手抄和纸、手工织染、手工编织,还是烧陶、铸铁、漆艺,都延续着传统手工的精神与方法。其中,尤以木作更能展示手作与现代工业生产的完美结合。2014年6月中旬,在北京具有600年历史的皇家粮仓推出的日本飞騨地区的木作家具“上坐之美”设计展,就是考察与思考的一次总结。

首先是飞騨木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他们怀着感恩森林的心,尊重每一棵树,活用每一块木材,他们在创造产业与生活价值的同时,不忘造福子孙,善待地球。飞騨人说,我们从森林里取用一根木材,我们就要还给森林一棵树;培育一棵树成材需要一百年,那么飞騨制造的家具也应该能用上百年。我们知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惜物是一种生活美德,这或许仅仅是人对物的爱惜之情,今天,能够传世的手工设计体现为节约型、节能型的社会责任。所以,飞騨人说,我们的目标,从设计上,要超越时尚,努力成为经典;从使用上,要坚固耐用,成为传世之作、传家之宝。一把蕴藏着祖父体温的座椅,会寄托着家族无限的情感。金石尚可盈袖滋养,木器亦然。飞騨匠人,要让他们亲手制作的家具记录光阴的故事,成为眷恋家人的情感载体。所以,飞騨人说,家具也是我们的家人。

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木作首先是匠人的活计,用心去做,心手结合,才能拥有如此完美的质量,这就是飞騨木作的核心价值。手作之美,最为重要的是匠人心意的倾注。认真对待每一枚端材,制作出能长久存世的家具,让拥有飞騨家具的家庭散发出原木的味道,这就是飞騨人倡导的绿色生活,更是飞騨人对自然、对使用者的环保承诺。

无论今天还是未来,创意没有阻隔,设计将被分享。倡导现代手工设计,不仅仅为了复兴手工传统,更为重要的是,要表达手工设计的人文价值和美学精神,让手工设计活在当代都市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不仅仅陈设在博物馆里;让手工设计启发生活,带领都市人解决日常生活实际发生的问题,产生与城市的心灵认同与精神归宿。

曾辉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北京歌华创意设计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设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民盟北京市委文化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