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上的千里时空路
2015-04-29刘成伟
2014年12月27日,北京团城湖明渠广场上的南水北调路线图吸引了大批市民。当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终点团城湖明渠开闸放水,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正式通水。集结了几代领导人心愿的大工程终于落下了帷幕,当然也为整个南水北调工程开启了新的篇章。
历经沧桑巨变"一水横越中国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各项建设事业都百废待举的时候,毛泽东已经开始思考“南水北调”这个问题。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指出:“除了各地区进行的规划工作外,全国范围的、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主要指长江水系)北调为主要目的地,即将江、淮、河、汉、海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规划。”
这是“南水北调”一词第一次见之于中共中央正式文件。
《新湘评论》的一篇稿子进行了这样详尽的描述。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在第一次巡视黄河时,接见了河南省委党政主要领导及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等人。
王化云并不轻松,他要面对毛泽东关于对黄河缺水问题的想法。他汇报了治黄规划及设想后强调说:“如果将来黄河水不够用,可以从长江流域引水入黄河。我们的勘测队实际测量了长江的水量、地形情况,准备从通天河引长江水入黄河,以补济西北、华北水源不足的问题。”
从此,“借水”问题成了毛泽东终生思考的大事情。1953年2月16日,毛泽东到南方巡视时,问王化云:“通天河引水问题怎么样了?”
王化云回答:“根据查勘的结果,引水100亿立方米是可能的。不过,需要打100公里山洞,还要同时在通天河上建筑一座高坝,水就可以从通天河经过色吾曲、卡日曲进入黄河。”
毛泽东皱了一下眉头:“多大工程量?得多少年完成?”
王化云:“约需10万人,加上机械化,10年可以完成。”
毛泽东不满足地说:“引100亿太少了,能从长江引1000亿立方米水就好了。”
1958年3月14日,在成都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
毛泽东提出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尽管只有十几个字,但字字千钧。
南水北调工程,从毛泽东第一次视察黄河提出“借水”说到2010年,已经历了50多年,几代领导人对关系民生问题的北方缺水极为关怀。50多年来,这一浩大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有步骤、分阶段进行。
197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就南水北调问题专门写信给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建议广泛征求意见,完善规划方案,把南水北调工作做得更好。同年10月,水电部发出了《关于加强南水北调规划工作的通知》。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
1979年12月,水电部正式成立了部属的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统筹领导协调全国的南水北调工作。1987年7月,国家计委正式下达通知,决定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列入“七五”超前期工作项目。要求1988年底完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初步研究报告;1990年底,完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雅砻江调水线路的规划研究报告;“八五”继续完成通天河和大渡河调水线路的规划研究工作,并于1995年完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研究综合报告。
2002年,南水北调工程开工。江泽民在贺信中说,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对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南水北调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紧相连
“南水北调”,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工程,北调中的“南水”,已成为震古烁今的战略性概念。
南水北调的价值,不只是在于从经济效益着手,为民族的全面复兴奠定物质基础;而且还在于从吸收优秀的传统民族治国思路着手,为民族的全面复兴制定战略实施措施;更是从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的保障能力,转变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方式,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可以说,中国经济要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而城镇化离不开有利的水资源保障。南水北调跨越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地区,也是淡水资源缺乏的地区,通过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可以极大地改善沿线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这些城市群积聚更多的生产要素,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拉动和支持作用。
当下我国水情,干旱缺水严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尤其是黄淮海地区。目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地表降水和地表蒸发量都在变化,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长期持续减少。黄淮海地区地下水每年超采,北京超采更是严重,每年地下水水位下降1.3米左右。超采深层地下水量占每年黄淮海地区超采地下水总量的40%左右。一些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已经到了临界状态,尽快提供新的、"足量的、稳定的水源,调水已成必然。
南水北调不仅是跨区域水资源调配,更是生态文明意识和经济增长方式。南水北调工程整体上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这一项工程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还可以解决700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问题。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以后,将构筑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大水网格局,可以促进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当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
除了间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外,由于对南水北调工程投入了大量资金,据东、中线总体科研阶段来估算,仅此项每年可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0.2~0.3个百分点。调水工程通水后,我国北方增加了水资源的供给,每年将增加工农业产值500亿元。另外,由于调水工程的实施,每年可增加50万~60万人就业。
东、中线一期调水工程实施后,可以有效缓解受水区的地下水超采局面,同时还可以增加生态和农业供水60亿立方米左右,提高受水区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恢复部分湿地,遏制水土流失,降低大气降尘量,使北方地区水生态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并逐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增多条件下,增加国家抗风险能力,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在南水北调工程的视阈下,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水文化的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之魂,而水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灵。历史的“水”,让我们看到了水与民族的兴衰密不可分;北调的“南水”,则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理想与希望。
“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习近平强调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