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档案资料看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劳改营

2015-04-29徐隆彬

西伯利亚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卫国战争苏联

徐隆彬

摘要:在苏联的整个劳改营历史中,以卫国战争时期最为典型,仅在战争爆发后的头三年,劳改营就将97.5万名犯人转送到红军部队。这个时期,在劳改营中从事经济建设的犯人劳动力竞占苏联全部劳动力的1/7,犯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建成一条条铁路、公路和石油管道,一座座工厂、机场和采矿场。但这个时期也是犯人们的命运最为悲惨的一个时期:1942年犯人的月平均死亡率高达2.1%,从1934年到1947年的14年间,死于劳改营管理总局所属劳改营和监狱的人数共计963766人,其中仅在卫国战争时期的1941-1943年的3年间,死亡人数就达516841人。

关键词:苏联;卫国战争;劳改营

中图分类号:K512.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4)06-0078-06

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再次掀起批判斯大林的高潮后,以索尔仁尼琴为代表的当年曾在劳改营接受过劳改的一批作家发表了一系列描写斯大林时期劳改营生活的纪实性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虽产生了不小的反响,引起人们对这一时期苏联劳改营的强烈兴趣,但因它们的描写多限于作者的所见所闻,涉及的多是看守的蛮横粗暴和犯人的悲惨遭遇,所以并不能反映出(尤其是不能用具体的数字反映出)作者所在的特别是全国劳改营的全貌。而对于苏联的史学工作者来说,劳改营问题是一个研究禁区,官方对这方面资料的严密封锁使他们对该问题的研究无法进行。这样,人们也就难以真实而全面地了解那些年代苏联劳改营的情况。现在,随着有关档案资料的解密,这个问题已大致可以得到解决。

苏联的劳改营制度始于1929年,这年的6月27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使用刑事犯劳动》的决议,规定被剥夺自由3年或3年以上者转交给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组织的劳改营,“以便使用被剥夺自由者的劳动来开发”乌赫塔及其他边远地区的自然资源。同年7月11日,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决议,要求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在西伯利亚、北部地区、远东和中亚组建一批劳改营,以关押从全国各地来到此处开发资源和发展边疆经济的囚犯。1931年2月在国家政治保卫总局下设立用来管理全国劳改营的劳改营管理局,同年4月该局更名为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古拉格)。1934年7月,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在改组为国家安全总局后并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劳改营管理总局遂成了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的一个下属机构,此后内务部机关与国家安全机关虽几经分合,但劳改营管理总局一直隶属于内务人民委员部。

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古拉格关押的犯人已近百万,他们修建铁路,从事林业工作,搞地质勘探,建造化工、纸浆造纸联合工厂,从事木材采运和鱼类加工等,其劳动在国家的工业生活中已占据重要地位。到卫国战争时期,从事经济建设的犯人劳动力竟占苏联全部劳动力的14.9%,也即1/7。

在苏联的整个劳改营历史中,以卫国战争时期最为典型,这个时期的劳改营不仅对经济建设提供的劳动力最多,而且也为军队提供了大量兵员,同时这个时期劳改营里的犯人们的命运也最为悲惨(参见表1)

可见,从1934年到1947年的14年间,死于古拉格所属劳改营和监狱的人数共计963766人,其中仅在卫国战争时期的1941-1943年的3年间,死亡人数就高达516841人。

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拟较为全面地考察一下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劳改营的情况。

一、劳改营的管理者与在押犯

(一)劳改营管理总局的组织机构和劳改营的管理人员

如前所述,全国劳改营的最高管理机构是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劳改营管理总局,按照1944年7月的情况,该总局(总部)设有3个分局和13个独立处,编制人数为525人。管理总局对中央直属劳改营,加盟共和国、边疆区、州劳改营管理局和管理处实施领导。

截至1944年7月1日,有中央直属劳改营56个,加盟共和国、边疆区、州劳改营管理局和管理处69个。列入中央直属劳改营,加盟共和国、边疆区、州劳改营管理局和管理处编制内的独立劳改营单位910个、劳改所424个、城市一地区劳动改造工作监察机关1549个。

以上单位行政管理人员编制总数为8.5万人,除这个编制人数外,在上述劳改营和劳改所中还有一支庞大的按战时编制的警卫人员(也叫军事化警卫人员)队伍,在1941-1942年间,这支队伍有13.5万人,1944年上半年有11万人。

1941-1944年,有11.7万名劳改营的各类管理人员(其中包括9.35万名军事化警卫人员)被转入红军队伍中,为了代替这些人的工作,不得不大量吸收卫国战争中的残废人员和妇女。到1944年7月1日,在劳改营担任行政管理职务的妇女人数已达31%。

苏联内务人民委员贝利亚对劳改营管理人员和军事化警卫指挥人员的待遇问题非常重视,按照他1943年12月份签署的第726号令,较好解决了这些人的职称和军衔问题。到1944年7月1日,在劳改营管理人员中,被授予国家安全专门职称的有1692人,被授予军衔的有1693人;在军事化警卫人员中,被授予专门勤务职称的有14263人。

除此之外,在战争爆发后的3年中,有1350名劳改营管理人员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被授予各种勋章和奖章,其中包括劳改营管理总局总部人员89名。

(二)在押犯人数及犯罪性质的变化

战争初期,劳改营里的在押犯总数为230万人。到1944年7月1日,犯人人数减少到120万。三年战争中,有290万名犯人离开了劳改营,而同时又进来180万名新被判刑的人。

这三年犯人犯罪的性质发生了变化:1941年因犯反革命罪和其他特别危险罪而被判刑的人仅占劳改营中在押犯总数的27%,到1944年7月,这类犯人的数量则上升到43%。这种变化同大量轻罪犯人的提前释放(这个问题后面将讲到)有关,也与1941年6月22日内务人民委员和最高检察长联合发布的训令有关。根据这一训令,暂时停止释放因叛国,搞间谍、恐怖、破坏活动而被判罪的人,被判罪的托洛茨基分子、右派分子及因匪徒行为而判罪的犯人。后来又对这一训令进行了补充,决定将下列犯人关押到战争结束:拥有与苏联作战国国籍的人(不论其罪行构成如何),反苏政党党员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反革命组织参加者,因反革命而被判罪的属于与苏联作战国民族的苏联公民,以及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公民和从比萨拉比亚(在那里建立苏维埃政权前)迁来的人。一共有1.7万名服满刑期和应按上述训令治罪的犯人,要在劳改营中关押到战争结束。

在犯人的性别构成中,男犯比例下降,女犯比例上升。1941年男犯占93%,女犯占7%;1944年则是男犯占74%,女犯占26%。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批男犯被派往军队。

除上述犯人外,这一时期劳改营管理总局还管理着40万类似犯人的人,即所谓“被动员”(实际上是被强制)参加劳动军人员(简称“被动员人员”),这指的是无任何罪行而只是属于与苏联作战国家民族(德意志人、芬兰人、罗马尼亚人)的有较强劳动能力的苏联公民。他们被强行安置到内务人民委员部和其他人民委员部的建筑工程和企业中劳动,并受到类似犯人的管制。

二、对犯人的使用

(一)送往军队和战场

根据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呈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41年7月12日和11月24日两次发布命令,提前释放因旷工、犯有日常和不太严重的失职和经济罪而被判刑的犯人,并将符合应征年龄的人转送到红军中。为执行这一命令,劳改营管理总局释放了42万名犯人,其中大部分转到了红军队伍。

另外,遵照国防委员会的专门决定,在1942-1943年期间,将因犯罪行为不太严重而被判刑的犯人提前释放并转入红军中15.7万人。

再者,按照1941年6月22日和1942年4月29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和苏联最高检察长两次联合下达的指示及劳改营管理总局的规定,刑满释放人员并不能获得自由,其中适合队列勤务者转送到红军部队当中,其他人则作为“雇佣人员”继续在当地劳动,这些劳动者来去不再被押送,并且付给他们工钱,但他们不能离开所在的劳动地点,也不能更换工作。

这样,在卫国战争爆发后的头三年中,被转送去补充红军的犯人就有97.5万名。在转送时他们被组成专门小队,然后直接开赴到兵役委员会和部队组建地。

许多原来的犯人在卫国战争中表现出临危不惧和英勇献身精神,被授予苏联勋章和奖章。原犯人马特洛索夫更是成了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他于1942年9月从乌法劳改营转入军队,1943年2月23日在对德军作战中,他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碉堡的枪眼。为此,他受到斯大林的通令表扬,并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一同被授予这一称号的原犯人还有布列乌索夫、奥茨塔夫诺夫、谢尔然托夫、叶菲莫夫等人。

(二)押向工地和车间

从1941年6月到1944年7月,劳改营管理总局向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其他总局和局(即各生产建设总局和局)负责的各种工程和行业输送了200多万名犯人劳动力。其中,铁路建筑工程得到44.8万人,工业建筑工程得到31万人,林业得到32万人,冶金和采矿工业得到17.1万人,机场和公路建筑工程得到26.8万人。

这些犯人主要用在以下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工程建设上:古比雪夫市的航空工厂,下塔吉尔、车里雅宾斯克、阿克纠宾斯克和外高加索的冶金联合企业,诺里尔斯克联合企业,吉达联合企业,博戈尔斯洛夫斯基制铝厂,北伯朝拉铁路干线建筑工程,萨拉托夫—斯大林格勒铁路建筑工程,阿穆尔共青城一苏维埃港铁路建筑工程,古比雪夫炼油厂。

为了保证这些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劳改营管理总局还从犯人中查明并向这些工程输送了4万名专家和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工程师、技术员、金属工人、铁路员工和煤炭工人等,同时又与各工程建设部门一起在劳改营组织了对犯人的技术培训,3年中培训出具有专业技能的犯人30万名左右。

据不完全统计,1941-1944年内务人民委员部各生产建设总局和局利用犯人建成并交付使用的工程有:612个作战机场和230个有起降跑道的机场、在古比雪夫地区的一批飞机制造厂、3座年产能力达98万吨铁的高炉、16座生产能力为44.5万吨钢的平炉和电冶炼炉、生产能力为174万吨煤炭的煤矿和露天采矿场、9座化工厂、46台电动涡轮机。还建成3573公里铁路干线、4700公里公路,铺设了1056公里石油管道。

在向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各建设工程输送劳动力的同时,劳改营管理总局还将22.5万名犯人拨付给其他人民委员部的640个企业。其中,拨付给弹药和武器装备工业3.9万名,黑色和有色冶金工业4万名,航空和坦克工业2万名,煤炭和石油工业1.5万名,发电厂和电气工业1万名,木材工业l万名。

劳改营管理总局本身也有自己的企业和生产任务,所以它除去把犯人拨付给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其他总局和局,以及拨付给其他人民委员部外,它也给自己的企业和生产基地留下了足够数量的犯人。据不完全统计,这些犯人仅在战争爆发后的头三年当中,就生产了各类弹药7070万计算单位、专门包装箱2070万个、炮弹带2250万吨、迫击炮驮2400万个,缝制军服2200万件,砍伐木材700万立方米,送去屠宰的牲畜4.2万吨,捕鱼42万公担。

让人惊叹的是,劳改营中的科学家们居然在这种环境下研制出一系列对卫国战争来说极为重要的尖端武器。1944年2月贝利亚在给斯大林的一份报告中写道:1942-1943年,根据被关押在劳改营中的专家提出的设计方案,苏联航空工业人民委员部十六厂完成了以下具有重大国防意义的工作:

(一)根据格卢什科提出的设计方案,研制出使飞机加快速度的I型远程侦察机液体喷气发动机样机。

(二)根据多勃罗沃利斯基提出的设计方案,在联结M-105型系列发动机的基础上,研制出MB-100型起飞功率为2200马力和MB-102型起飞功率为2425马力的大型号飞机发动机。

鉴于上述工作的重要性,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认为撤销表现特别突出的在押专家的刑事处分并予以释放是适宜的,并列出35位“表现特别突出的在押专家”的名单。

俄罗斯历史学家亚历山大·科库林和尼基塔·彼得罗夫曾列出一份记录劳改营中的科学家在战争期间所研制的产品清单,其中包括在设计师图波列夫、佩特利亚科夫和米亚西谢夫领导下研制的3种轰炸机、飞机发动机、鱼雷艇、无线电台等尖端产品。

三、犯人的生活、生产条件和身体状况

战争初期,由于将西部邻近军事行动地区的27个劳改营和210个劳改所的75万名犯人向东部地区转移,致使东部地区原有的和新建的劳改营人口密度过大,所以这个阶段犯人的居住条件是最差的:每个犯人的平均住房面积不足1平方米,80%的犯人睡的是双层和三层密实的通铺床。此后各劳改营的居住条件都有所改善,1944年贝利亚发布的第00640号令也对这项工作提出了要求,到这年年底犯人们的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1.8平方米,通铺床也改成了车厢式双层床,保证了每个犯人都有单独睡觉的地方。住房里,通常配备有桌子、长凳、床头小柜和其他家具什物。犯人中的生产纪录创造者和生产优秀分子的居住条件还要好些,为他们分出了按每人3平方米住宅面积的专门板房,板房里装备着有全套卧具的床位。

犯人的食品和服装供应非常糟糕,战争初期尤其如此。到1944年时,面包的平均供给标准已比战争初期提高了12%,米为24%,肉和鱼为40%,油为48%,蔬菜为22%,但其供应标准按含卡量仍比战前低30%。同时,即使到了1944年,也只能满足劳改营对被服装具需要量的70%-80%。

犯人的劳动强度很大,不论严寒酷暑,每天都要工作10~16个小时,并且起初没有休息日。后来虽然给所有的犯人都规定了每月3天的休假日和每天连续8小时的睡眠时间,但仍有不少犯人为躲避难以承受的繁重劳动而自残肢体。

战争爆发后不久,就出现了犯人身体状况向其劳动能力下降方向变化的严重倾向。1942年,适合重体力劳动者由1940年的35.6%下降为19.2%,适合中等体力劳动者由25.2%下降为17%,而适合轻体力劳动者则由15.6%上升为38.3%,残废和体弱者由23.6%上升为25.5%。1941年上半年犯人的发病率为6.7%,战争的头两年则上升到22%;1942年犯人的月平均死亡率竟高达2.1%。由此可见,苏联作家沙拉莫夫对科雷马劳改营的下述情况所言不虚。他写道:“开采黄金季节开始时,那些以自己班长名字命名的各班,到季节结束时,原来的人几乎一个也剩不下来(除了班长本人、值日人员和班长的一些个人朋友)。班组的成员一个夏天要换几次。金矿不断向医院、向所谓的疗养队、向残废营地及公墓抛出‘垃圾。”

犯人的这种身体状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进度,因而引起劳改营管理总局等部门的关注,1943年贝利亚发布的第0035号令也对改善犯人身体状况作出了指示。在此情况下,各劳改营都对犯人采取了一些保健和疾病预防措施。

到1943年1月1日,劳改营卫生治疗网已拥有1480个医院、16.5万张病床,而1941年则只有845个医院和4万张病床。

1942年,建立了专门保健预防站,用以保障体弱犯人必要的休息和恢复在生产中暂时丧失的劳动能力。后来这些保健站改成了优秀生产者保健站和体弱犯人保健组。1943-1944年,有13.5万名犯人接受了保健站的保健,其中离开保健站时登记适合在重体力劳动中使用的占21%,适合在中等体力劳动和轻体力劳动中使用的均为27%。从保健组登记去参加重体力劳动的有3.5万人。

截至1944年7月,劳改营管理总局为在犯人中实施治疗预防措施,投入4700万卢布的医疗卫生供给基金,其中往各劳改营发放的维生素制剂为6.25亿人次剂量。

由于这些措施的采取,也由于居住、生活条件相对战争初期的改善,犯人的身体状况较战争初期也有了改善。1944年同1942年相比,适合重体力和中等体力劳动的人数提高了6.3%,生产出勤人数提高了10%;月平均死亡率由2.1%下降为0.8%;1943年下半年发病率由前两年的22%降至18%,1944年又降至16%。

四、同犯人的犯罪行为进行的斗争和对其进行的教育

(一)同犯人的犯罪行为进行的斗争

为了加强对犯人的看管和同其“犯罪”行为作斗争,劳改营管理总局除在劳改营中保持了一支庞大的军事化警卫人员队伍外,还建立了一张严密的侦探情报网。从1941年7月1日到1944年7月1日,这张情报网增加了63646人,即增加了186%。1944年7月,特情组长、特情报知人有97780人,其中犯人中有72455人,“被动员”的德意志人中有6240人,“雇佣人员”中有19085人。由于侦探情报网的扩大,它在劳改营中的分布密度由1941年的1.7%上升为1944年的8%。

各劳改营同“犯罪”行为进行的斗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同“起义”的斗争。1941-1944年,在劳改营中破获和肃清了603个“起义”组织和团伙,有4640人是这些组织和团伙的积极参加者。这些人为自己提出的任务是准备武装行动,解除劳改营军事化警卫的武装和投到德军方面去。譬如,1942年在乌索利斯克劳改营破获了一个由从爱沙尼亚来的犯人组成的军事“起义”组织,参加该组织的有爱沙尼亚军队的旧军官及爱沙尼亚“解放战争活动家同盟”和“保卫同盟”这两个组织的政治活动家,其领导人是爱沙尼亚原陆军大臣索特茨将军、原总参谋长雷克将军。他们制定了解除军事化警卫武装和逮捕劳改营行政机关人员的计划,并打算在该计划完成后用无线电与德军指挥部联络,以请求他们往劳改营派遣空降兵。有149人因此案被判罪。再如,在诺里尔斯克劳改营,1944年破获了一个由被关押的原拉脱维亚军队指挥官组成的起义组织,该组织有司令部,并分5个小组,各小组分别承担夺取通信器材、交通工具,占领机场和诺里尔斯克其他最重要设施以及解除军事化警卫武装的任务。有13人因此案被判罪。

第二,同破坏的斗争。在许多犯人和“被动员人员”的劳动场所,都查出了一些破坏团伙。譬如,在车里雅宾斯克冶金联合企业,1942年在“被动员”到此做工的德意志人中破获了一个破坏团伙,该团伙准备毁坏企业建筑工程的重要设施。有6人因此案被判罪。再如,在阿克纠宾斯克联合企业建筑工程,1943年肃清了一个破坏组织,该组织除打算对他们从事的建筑工程实施破坏外,还准备从劳改营集体武装逃跑,以便在塔什干一古比雪夫干线上继续进行破坏活动。该组织的7人被判罪。

第三,同逃跑的斗争。在大多数劳改营都揭露出了准备有组织地逃跑的犯人团伙和“被动员人员团伙”。仅在1942年7月1日至1944年7月期间,就根据侦探材料防止了4.6万多起逃跑事件。

第四,同怠工的斗争。战争爆发后的三年中共有13254人因怠工和逃避劳动被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同盗窃国家财产的斗争。几乎所有劳改营都有盗窃组织和团伙(主要是盗窃食品和日用工业品)被破获和清除。由于进行了这项工作,劳改营中的盗窃和盗用事件1943年与1942年相比,按折合款计算减少了1704.6万卢布,即下降了23%。

如果汇总以上各个方面,那么各劳改营同犯罪行为进行斗争的总的情况是:在战争爆发后的三年中总共对76034人进行了侦查登记,其中犯人64985人、“雇佣人员”7703人、“被动员”的德意志人3346人。这三年中总共对148296人实施了逮捕,其中犯人118215人、“被动员”的德意志人8543人、“雇佣人员”21538人。

被捕人数按单独年份统计,分别为:1941年下半年26924人、1942年57040人、1943年47244人、1944年的头五个月17088人。

被捕人员中犯罪的类型及人数比较复杂,其中因间谍活动而被捕的208人,因恐怖表现的387人,因破坏和暗害活动的3920人,因“起义”的6016人,因反苏宣传的15082人,因逃跑的43064人,因拒绝上工的13256人,因盗窃、挥霍和失职罪的21667人。

在这三年中(1941年下半年至1944年上半年),被司法机关和内务人民委员部特别会议定罪的:犯人96006名、“被动员人员”6918名、“雇佣人员”14603名。被定罪的人中,判处死刑的:犯人10087名、“被动员人员”526名、“雇佣人员”245名。

(二)对犯人进行的教育

对犯人进行教育的目的“是加强劳动纪律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这种教育的第一种形式便是组织犯人参加各种生产会议和优秀生产者集会,以及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竞赛,如斯达汉诺夫式劳动竞赛、为前线劳动竞赛、向劳动致敬竞赛、为统帅部基金建立超计划产品生产分户账竞赛等。在这一时期犯人参加劳动竞赛的普及率达到了95%。

第二种形式是同犯人进行政治谈话和定期向其读报,同时系统地组织他们听报告和听讲课。1941年,报告和讲课共进行10420次,1942年——27275次,1943年——32480次。吸收参加这项工作的除政治教育工作者外,还有劳改营的6000多名工作人员。

第三种形式是文艺演出。这一时期,由犯人组成了2600个业余文艺小组(话剧、音乐、合唱等),用这些小组的力量演出和举办了10万多场话剧、音乐会和业余文艺晚会。同时,各劳改营为犯人放电影11万场。此外,在劳改营中为犯人建立了950个固定和流动图书室,图书室藏书为40万册。

据劳改营管理总局局长纳谢德金称,上述教育工作“促进了犯人中的爱国主义情感,这种情感在犯人群众性地递交上前线申请书,向国家国防基金捐赠个人贵重物品、钱和公债券,用现款购买战时公债中,都得到了反映”。国家国防基金从犯人手中收到:1941年25万多卢布,1942年200多万卢布,1943-1944年2500万卢布。

以上,我们较为具体和全面地考察了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劳改营的情况,虽然所用资料多截止于1944年7月份,距卫国战争结束尚有10个月的时间,但大致还是能够反映出这一时期苏联劳改营面貌的,因为到1944年7月时,苏联的卫国战争已见胜利的曙光,此后苏联劳改营的战时特色不是越发增强,而是逐步减弱。

[责任编辑:初祥]

猜你喜欢

卫国战争苏联
纪念卫国战争
阅兵
俄罗斯举行胜利日阅兵彩排
戈尔巴乔夫承认:苏联解体违背全民意志
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地向苏联挑衅
武装保护苏联
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
普京冒雨纪念卫国战争
雾在做迷藏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