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世界的彝族文化与文学国际研讨会”述要

2015-04-29李跃平

民族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彝文彝族教授

李跃平

在全球化语境下,在等待学术思想与理论方法不断创新的背景下,由西南民族大学主办,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承办的“英语世界的彝族文化与文学国际研讨会”于2014年11月30-31日在四川成都西南民族大学武侯校区隆重举行。本届国际研讨会的主题是“转型、共享、发展”。

11月30日上午,研讨会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开幕式。开幕式由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院长罗庆春教授主持。西南民族大学校长曾明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迈克·道森教授、四川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徐新建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书记刘正发教授、西昌学院彝族文化学院院长何刚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北京、重庆、福建、四川等省、市的6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的研究生共计1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并聆听了大会发言。

大会分“国际彝学研究论坛”、“彝族语言研究论坛”、“彝族文学研究论坛”和“彝族历史与文化研究论坛”四个专题依次进行学术交流。

“国际彝学研究论坛”由厦门大学张颖博士主持,四川大学李春霞副教授评议;该专题收到与会代表提交的研究论文7篇。西南民族大学阿库乌雾(罗庆春)教授的“探索中国多民族母语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以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科实施多语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工程为例”认为: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收,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是当今彝学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势;美国学者陶音魁(Timothy Thurston)博士的“西方学术界与藏彝走廊招魂文化在现代文化产品中的现象”认为:从西方学术界怎样分析、了解藏彝走廊招魂在现代文化产品中现象,可以接触到一些新分析理论与比较视角;日本学者山口建次教授的“漆艺交流”认为:值得保护的漆艺及工艺品应该是能够感动人的,这样的漆器是值得传承的;厦门大学张颖博士的“21世纪日本彝学研究概述——兼论民族博物馆的展示与功能”认为:日本彝学研究正从“他者”猎奇到“共同体”互视,去权威化时代的族群文化研究,成为超越多元文化、达成相互理解的新起点与新面相;四川大学李春霞副教授的“对彝族研究国际化的思考”认为:不仅要有外国学者加入到彝族的研究、有研究彝族的中国学者走出国门与国际学术界交流,而且还要了解我们自己进入全球学术话语体系的历史,加强对“他者”的认识;西南民族大学罗安平博士的“彝族形象:美国《国家地理》的表述变迁”认为:在表述变迁的背后,西方世界里的中国彝族身份、形象与文化成为意涵丰富的他者象征符号。他们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及国际上有关彝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成果。

“彝族语言研究论坛”由西南民族大学王成平副教授主持,中央民族大学胡素华教授评议;该专题收到与会代表提交的研究论文8篇。西南民族大学邱富元教授的“彝族文献分类——族群自称、方言、文献内容与形式的多维性视觉”认为:从自称角度去考察彝族文献分类更显得科学和客观一些,这样也避免了地域划分的模糊性和不准确性;打西阿且副教授的“汉彝翻译之‘选择”认为:选择“当译之本”,“选择”直接关系到翻译的效果和作用;贾海霞博士的“《通用规范彝文方案》的研制与杭州前景展望”认为:《通用规范彝文方案》的研制可以解决川滇黔桂彝文的“书同文”的问题,有利于彝族群众学习、保护、发展和传承彝族历史文化;王秀英副教授的“现代彝语词汇‘jjy的多维分析”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彝语中的成都副词‘jjy的语义指向、语法结构及语用功能进行了尝试性解释;中央民族大学胡素华教授的“凉山彝语的社会功能与彝语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彝语的社会功能的不同会影响到语言的表达功能,反过来语言结构的特点又会影响语言的使用;西南民族大学王成平副教授的“彝文信息技术的开发实践与彝语文现代化、信息化的探索研究”认为:彝文信息处理相关研究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彝文信息处理技术体系,极大地推动了彝语文的发展与推广;邵文苑的“彝语文学习研究的新方法与新视角”认为:在信息革命和全球化的影响下,彝语文学习研究有了更多可以利用的工具资源;米丽娜的“英语世界的彝族诗歌译介研究”认为:彝族诗歌意义重大,但译者的身份影响译文的翻译质量;中央民族大学马海乌牛的“彝语‘hw的语法特征及语法化的路径”认为:‘hw在词义引申的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原有的典型动词特征,发生了非范畴花现象,词义引申引起了动词词义的弱化、虚化和语法功能、位置、结构关系的变化。他们的文章,从语言学、文献学、翻译学及信息技术方面展示了彝族语言的现状及成果。

“彝族文学研究论坛”由西昌学院阿牛木支教授主持,西南民族大学王菊教授评议;该专题收到与会代表提交的研究论文6篇。西昌学院阿牛木支教授的“彝族现代诗歌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影响”认为:彝族现代诗歌的兴起与发展是彝族文化与文学得以在国际上有不同程度影响的重要因素,也是文化自信与文学外译产生的重要原因;何刚教授的“试论彝族民间文学的科学价值”认为:彝族民间文学遗产十分丰富,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吴桃博士的“原形、意象——以彝族‘青蛙故事为例”认为:故事中塑造的青蛙是集智慧、果敢、聪颖、孝顺为一身的动物,是文明使者的先导和传播者,青蛙意象的生成,是彝人独特的情感投射而创造出的审美艺术形象。他们或从宏观的角度探讨彝族丰富的民间文学带给我们的现代彝族文学创作的一些借鉴,或个案研究给我们展示彝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带给我们的启迪。西南民族大学王菊教授的“美国学者马克·本德尔的彝族文学研究”认为:马克·本德尔博士三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彝族文学翻译、研究,成果丰富,举世瞩目;重庆职业学院付海鸿副教授的“美国高校彝族文学与文化教学考察”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为例,介绍了美国高校(马克·本德尔)的彝族文学的教学并分享了访学的收获及思考;西南民族大学文培红副教授的“马克·本德尔的彝族文学英译及研究述评”揭示了马克·本德尔在译介过程中给我们带来的一些新的理论、成果、研究范式、经验等,给我们国内的彝学研究者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

“彝族历史与文化研究论坛”由西昌学院何刚教授主持,中央民族翻译局王昌富译审评议;该专题收到与会代表提交的研究论文14篇。中央民族翻译局王昌富译审的“明清时期彝文对外译介述略”、中央民族大学阿里瓦萨(刘正发)教授的“浅谈彝族火把节文化的独特性”、西南民族大学曲比阿果和孙国英教授的“凉山彝族毕摩苏尼仪式与现代医疗”、徐秋平和蔡华教授的“《阿诗玛》的翻译与彝族文化传播”、吉金光副教授的“马可·波罗笔下的诺苏族”、依乌副教授的“彝族文化名人影像志——实施构想及其学术意义”、陈顺强的“全球化语境下彝族口传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研究”、许巧云副教授的“关于清代汉文御批彝事奏折档案研究”、马富英博士的“‘家谱热背后的冷思考——试析凉山地区彝族家族(家支)观念的嬗变”、潘英的“跨文化比较视阈下的彝族文学研究——一个比较的视野”、四川师范大学顾尔伙博士的“文化心理结构与彝族文化研究”、沙建华的“论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西南民族大学莫色木加的“大众媒体时代的彝族经典母语文学传播——以阿库乌雾母语诗歌《招魂》为例”、李莹博士等的“揭开‘山野妙龄女郎的神秘面纱——西南民族大学中药学(彝药学)专业方向成功开办”、郎维伟教授的“《百岁人生川康史——彝族老人李仕安口述记录》书评——一部表达‘主体感受的口述佳作”等文章,从彝族历史与彝族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彝族几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的延续;这些论文涉及面广,涵盖了历史学、档案学、文化学、宗教学、医学、翻译学、影像学、口传文学、心理学、彝族医学等学科,或从宏观的角度或从微观的角度选取各自的某一个点或某一个角度来阐述,不是老生重弹,而是“老话新说”,比如,“《阿诗玛》的翻译与彝族文化传播”和“‘家谱热背后的冷思考——试析凉山地区彝族家族(家支)观念的嬗变”等文章,均有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彝族学者多、青年学者多,给与会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出现的“重文化、重文学,轻历史”的倾向值得大家的注意和重视,研究彝族文化与文学的必须与研究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

11月30日下午5.30分,大会举行了简短的闭幕式,闭幕式由西昌学院彝族文化学院院长何刚教授主持。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古籍研究所所长胡素华教授作了学术总结。胡教授认为:本次“英语世界的彝族文化与文学国际研讨会”主题鲜明、视角独特,文化、文学研究中的自观和他观相结合使研究更加客观、更加深入、更加科学,如罗庆春教授强调的那样:我们的文化文学研究必须有跨国界、跨语种、跨文化、跨学科的视野。胡教授强调:我们的研究如何跟国际接轨,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1.如何研究国外收藏的彝文文献。不少的彝文文献散落在海外,这些文献我们还没有研究、收集到,这是我们今后要做的工作;

2.我们对西方世界的彝族文学文化的研究,内容还有点单一,原因一是彝文化还没有引起西方世界足够的兴趣,二是我们了解到的西方世界的研究还不充分,所以将来在这两个方面还要努力;

3.彝族文化文学的研究与语言学的研究还不够充分,还应该彼此结合、彼此借鉴。文献的释读,语言的韵味特点,认知的思维特点都与语言息息相关,文学要用语言表达,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反过来,语言学的研究都要寄予民间口语文学创作文学等等;

4.我们的研究要与国际接轨,了解国际研究的范式,才能与国际对话,充分交流,建立起我们自己的话语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就是英语,所以我们的学者首先要过英语关,一定要多读英文的文献,还要多用英文来写作,用英语交流。

最后,由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院长罗庆春教授致闭幕词。罗教授在闭幕词中强调:这次大会把“转型、共享、发展”作为这次大会的主题。第一个词是“转型”,国际彝学处于一个全面转型时期,年轻的学者一定要清楚这一点,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不同国度、不同民族在参与国际彝学研究是空前的,会出现很多格局,很多刚刚发生的一些学术新的增长点,传统的文化研究,包括教育传承都在深度的转型当中;第二个词是“共享”,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共享不同文明,交流和互动,共享是非常核心的一个词汇,不同文明、不同智慧、不同语种的这种智慧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载体、什么样的方式进入到全球,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同时我们也要提供一些平台,提供一些机会,有意识能够实现这种文化传播、文化平等交流;第三个词是“发展”,这也是一个古老的词汇,人类文明推进的进程中都会遇到“发展”这个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是我们的硬道理,在这个发展中,少数民族的问题,少数民族发展是一个魔咒,另外一方面,发展又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希望通过真诚交流,促进国际彝学朝着“转型、共享、发展”的方向迈上新台阶。

本次“英语世界的彝族文化与文学国际研讨会”,由于主办方的大力支持和承办单位的积极、认真的准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紧张而又严肃的交流,顺利地完成了一系列的主题交流任务,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和任务,顺利落幕。

猜你喜欢

彝文彝族教授
彝族海菜腔
彝文经籍《祭龙经·祭彩虹经》中的敬畏自然观研究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贵州彝文信息技术研究概述
黔西彝文文献中的孝道故事
论彝文假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