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5-04-29廖凯张红赵青
廖凯 张红 赵青
【摘要】本文结合高校大学生工程实践教学的师资现状,分析了目前工程训练中心师资队伍建设中所面临的困境。本文认为,学校在师资建设长期规划、职称评定、学科建设、培训措施等方面的制度引导能够帮助走出这一困境,使工程训练中心拥有一批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且具备工程实践教育理念的指导教师队伍,为培养大学生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服务。
【关键词】工程实践 师资建设 工程能力 工程素养
【基金项目】省级教改项目“以学科竞赛推动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湘教通【2013】223号;省级教改项目“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湘教通【2014】247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级教改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67-02
1.引言
自2000年来,随着世行贷款项目“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启动,以及国家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很多高校都已陆续建成初具规模的大学生工程训练中心,用于给学生提供工程技能方面的训练,以提高学生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为走入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基础[1-2]。然而,随着学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对学生工程实践教学要求的提高,以及社会对大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日益提升,这些都对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就目前而言,各高校建设使用的硬件设备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也能满足学生开放性实践的要求,但拥有一支适应工程训练发展要求,熟悉当前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和具备大工程教学理念,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工程技术能力的指导教师队伍,这已是很多高校在工程训练教育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3-4]。
教育应该面向工程,教学应该面向实践,基于这种工程教学的理念,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就不能局限于单一教学技能,例如教师系列的只上理论课,实验系列的只带学生做实验,技师工人只管操作技能,工程人员只是辅助教学,这是目前的教学常态,其最大的弊端就表现在无法实现工程训练通识教育的要求,工程教育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被削弱。现在高校训练中心的一线教师构成基本相同,即原有实习工厂的技术工人,学院抽调和招聘的讲师,以及本校的工程师人员,其特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人员层次不高,且参差不齐,例如大部分操作指导人员都是技师类工勤人员,并不是教师,不了解给大学生教学的方法和特点,理论知识比较欠缺。二是与工程企业接触太少,对工程教育的理念不熟,与实际要求差距较大。讲师习惯了讲台,对具体工程技术要求和操作技能不熟悉,更多的时候会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三是真正技术工程类人员相当缺乏,在企业有工作经历,了解企业工程要求的指导教师凤毛麟角,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与用往往不一致。
教师是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的推动者和改革者,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同于一般的授课老师和实验老师,尤其是从事工程训练教学的教师,他们更应该是学科知识有跨度,操作技能有水平,工程技术有背景,教学技能有方法的“全科式”指导教师。
2.目前的困境
由于体制和认识的原因,目前高校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全科式”教师队伍方面困难很多[5],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师资配备不合理,教师队伍不稳定。工程训练不同于理论教学,也不同于实验教学,是一种准工程的教学实践活动,很多教学环节与实际工程的要求是一致的,教师的构成配备比较复杂,一般而言,需要有教师系列、工程系列、实验系列和工技系列,也需要有高、中、低职称比例,条件允许,还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企业背景指导人员,而目前的现状难以实现。现在的工程中心大部分以中青年教师,以中级职称居多,由于认识的原因,很多教师不愿意参加操作指导,更愿意居讲台授课。同时,由于工程训练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教师在评定职称时又往往因为教学类型处于劣势,因此也很难吸引高学历教师加入中心。而工勤系列的工人,按一般工人待遇取酬,无法与教师享受同工同酬,对工作没有更多的热情,从而形成了教师和工人都不满意的现状,这对当前的工程教学非常不利,工作的积极性逐渐减退。最终的结果是年轻教师为了自身发展,选择跳槽或出去求学而逐渐流失,中心发展的中坚力量被削弱。
第二,教師职称评定制度不利于教师队伍发展。工程训练主要是和学生打交道,进行有关工程的基本训练和综合实践,科研学术性并不强,而教学指导性工作却很繁重。教师长期从事此类教学工作即使获得再多的奖项,即使培养再多的学生,依目前的评定制度,很难晋升高级职称,这一现实状况造成,教师不可能安心于教学,也不可能专注于科研,两边都靠着,又两边都不精,造成人才建设的浪费,对教师队伍建设非常不利。
第三,对实践教学和工程实践的轻视,导致高职称不愿去一线,中级职称不安心一线,初级职称则无所谓一线,这其实是一个制度性问题。工程训练需要教师首先了解工程,熟悉工程发展的趋势,并具有工程教育的背景,更需要教师在现场指教,尤其是实践操作。目前的状况归结为三点,一是,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很少,与工程企业联系少,脱离了工程需要,教师久而久之又将工程教育的本意退回到了课堂式教学,这边如何教,那边如何练,面向工程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贯彻。二是,“双高”教师很少下车间,只是和学生进行理论探讨,很少去实践操作,而年轻教师也慢慢被传染,在一线呆的时间长,创新性的工作减少,逐渐地延误了实践指导,三是,教学氛围松散,凝聚力缺失,指导学生有奖无奖差不多,干好干坏一个样,大家都一个劲往职称上努力,上了台阶就可以少去或不去带工程训练教学了,这说明制度引导上确实没有促进教学发展的需要。与之相反,清华大学实行教师准入制,每个工程训练中心的指导教师必须是一线指导教师,必须上机床操作给学生看,必须亲自指导学生进行工程综合训练等,没有所谓的高低贵贱,只有教学的需要,这被很多高校借鉴。
最后,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还远远不够,缺乏长远且有计划的培养目标。很多高校工程训练的教师基本上很少有计划的进行过培训,将理论教师放到企业培训,将技师进行教师培训,让教师能动手,让技师能动嘴。把企业高管和工程人员请到学校进行教师培训,把教师派到生产一线体验,开展针对教师的工程教育等,这需要学校制定一个长期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否则,就只能是完成任务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有悖于工程训练其创新实践和面向工程的初衷。
3.建设的出路和办法
建设高水平工程训练中心,除了要有精良完备的硬件设备,关键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需要在制度上留人,在感情上打动人,在业务上重用人,要制定长远的培训目标,确立教师人才培养的规划,建立人才结构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适应实践教学的发展。为此,有以下一些措施可供借鉴:
3.1 用职称评聘杠杆留住人才。
针对工程训练教学的特点,在设置职称评定要求和聘任原则上要有所倾向和调整。工程训练面向全校,教学任务和学科竞赛任务十分繁重,侧重以科研和论文作为教师的高级职称评定标准,对一线指导教师非常不利,让年轻教师无法安心教学。因此,学校在评定制度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点,将实践教学效果、教学创新项目、参赛获奖等级等纳入到对其的考核评定,这对吸引年轻的高学历教师从事基础性、工程应用型教学非常有益。对工勤人员,应视其技能的高低可以按教师中级职称给予评聘,例如对获得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工勤人员可以按中级教师的待遇聘用,提高技师工作热情,这对整个师资队伍的稳固作用明显。
3.2 重视副高和中级职称教学指导人员的培养和培训。
副高和中级职称教学人员是工程教学的中坚力量,其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实践教学的优劣。中心的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改革、学生实践教育教学的制定者和实践者主要是以高学历和高职称为代表的中青年教师群,发挥其主人翁意识,在他们身上压担子,给与信任和施展才华的空间,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动性,这对中心的建设至关重要。例如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程训练示范中心(国家级),担任一线教学的全部是硕士以上的青年教师和青年技师,担任中心管理层、各工种负责人和创新基地负责人的也都是双高型的中青年教师,因此,这些教师就逐渐成长为中心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够很好的贯彻执行。
同时,对指导教师的业务技能、教学理念的培训不能忽略,大部分的教师偏理论而轻实践,对于工程训练教学,没有扎实的实践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学校和中心本身应该出台教师培训计划,并与职称评定考核挂钩,这在我校已经实施,由人事处牵头联系培训基地,并与教师签订培训协议,教师获得操作职业资格证,并将之纳入职称评定。同时,还要请工程专家、企业工程师讲授工程类课程,让教师熟悉当前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并逐步具备大工程教学理念,打造一支较高理论水平和工程技术能力的指导教师队伍,这一做法既鼓励了教师提高自身实践水平,鼓舞了教师从事这一工作的信念。
3.3 学科建设可纳入中心建设的目标,提升教学创新动力。
没有学科建设,就无法提升中心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以及整个中心教学科研融合的层次,这对教师的个人发展也非常不利,常常让教师感到在与其它专业教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同时,也让中心的教学体系建设与专业性科研成果缺乏互补,形成脱节,发展的结果就是教师只会教学而逐渐远离了科研,这本身对教学非常不利。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其工程训练中心就在学校的积极帮助下,正努力设置机械工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点,有了自己的学生,有了自己的专业教师队伍,有了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然后结合教学实践的实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大学生综合实践训练,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这说明,开展纯粹的教学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工程教学应该和科研、专业优势很好的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获得基本技能方面训练的同时,能够对工程专业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是我们区别于职业教育的核心。
3.4教师队伍鼓励跨专业、多系列,邀请企业人才进中心。
就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言,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还要扩展到相关和相近专业,通过教学交流和轮训等形式,对教师知识结构进行扩展,以机电类工程训练中心为例,指导教师学科专业构成至少应该包括机械、电子信息、材料、测量等,以引导学生开展实践学习。教师队伍的构成应该鼓励多元化,按比例配备和引进不同数量的教师、工程师、技师和高级工,并要求各指导人员熟悉精通某一工种的实践操作和工艺流程,这样,才能保证工程训练和实践创新教学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教学指导。工程训练教育需要面向工程的实际需要和要求,应该邀请企业人才走进中心进行讲学、指导,举办讲座等形式介绍目前工程企业的需求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开拓师生眼界,提高教师指导水平,丰富师生工程知识结构非常有益。
4.结束语
工程训练是目前我国高校逐渐建设和发展的一个旨在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工程背景,因此,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技能过硬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摆在工程训练中心未来可持续发展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桂炜,鮑琳,刘双霞.基于大工程理念的河北省工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初探[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2):71-74.
[2]杨平,傅丽凌,蒋丹.机电类专业工程实践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21-23.
[3]杨林丰,徐忠阳,陈毓莉.工程训练中心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高教论坛,2010,3:112-114.
[4]邹卫放.试论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视点-基于现代工程训练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88-90.
[5]孙康宁,傅水根,梁延德,王仁.浅论工程实践教育中的问题、对策及通识教育属性[J].中国大学教育,2011,9:17-20.
作者简介:
廖凯(1977-),男,湖南麻阳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机械基础课程和工程训练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