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叩拜之礼
2015-04-29俞水生
俞水生
2008年2月11日,赵本山在沈阳公开举行隆重的收徒仪式。整个仪式历时1小时30分钟,经过上香、敬茶等7个环节,共接受了35位徒弟的集体叩拜。一时间,这一话题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而关于叩拜礼的提倡与批判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叩拜,又称跪拜,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主要是向对方表达一种恭敬之意。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握手礼和鞠躬礼相比,叩拜所表达恭敬的程度自然更深,其含义也更为丰富。行叩拜礼时,人要俯首低视,双手及头部都要下垂及地。从这一动作本身来看,拜,一定是和跪联系在一起的,不跪就不叫拜。这原与古人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有关。至今,日本、韩国都还保留着这种生活起居方式,故跪拜之礼也还依然流行。如在日本柔道比赛或训练中,跪礼就是一种很高的礼节,一般都是用来感谢自己的恩师、教练或者对自己帮助极大的人。
我们先从文字学角度来看“叩拜”二字的基本含义。《说文解字》无“叩”字,对应的有“敏”字。《说文》日:“敏,击也。从支,句声。读若扣。”从“支”,表示与敲击或击打有关。
古汉语中,“拜”字多作敬辞,用在自己的动作前,表示对对方的恭敬,如拜谒、拜托、拜谢、拜别、拜读等。我们现在所说的拜年,原来意思就是小辈为长者恭贺新年,包括向长辈磕头施礼。“拜”又泛指各种礼节,因此,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名义、职位或形成某种关系,也称“拜”,如拜官、拜师、拜把子等。
在椅凳出现以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的。那时的“坐”,就是双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持这种坐姿,行叩拜礼是很自然而连贯的。所谓“两膝着地,以尻着踵而安者为坐;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因跪而益致其恭,以头着地为拜”(朱熹:《跪坐拜说》)。古代接待宾客时,主人为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往往要伸直上半身,使坐姿变成了跪姿;而当俯首以手触地之时,则成为拜姿。这样,逐渐形成了生活中的叩拜礼。也就是说,古人“坐”在地上俯身行礼是很自然的,且是一种双方互动的礼仪(主人叩拜行礼,客人也需同样答礼),最初并没有什么上下尊卑、高低贵贱之分。随着后来阶级社会的产生、等级制度的日益森严,这种礼仪才变得越来越不平等,以致成了一种表示等级差别的标志。
叩拜是古代常见礼节,周代已对叩拜的动作和对象有了严格的规范。当时各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使用的叩拜礼都是不同的。《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其中,稽首、顿首和空首这三拜是所谓的“正拜”,为叩拜礼最基本的类型,其他种类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
稽首,是古人最隆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神灵、先祖的礼仪。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然后双手在膝前按地,再缓缓叩首到地,并要停留一会儿才能起来。《周礼》郑玄注:“稽首,拜头至地也。”贾公彦疏:“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因为稽首原是臣拜君之礼,古代对稽首之礼最为看重。后来,人们祭拜祖庙、天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等,也都用此大礼。
顿首与稽首略同而又有所区别,“顿”是稍停的意思。《周礼》郑玄注:“顿首,拜头叩地也。”行礼时亦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头在手前面的地上叩一下即起,因其头触地时间短暂,只是略作停顿,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场的迎送、民间的拜贺活动等。旧时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以示恭敬。如南朝梁代丘迟《与陈伯之书》,开头是“迟顿首陈将军足下”,结尾又是“丘迟顿首”。
空首,又称拜手。《周礼》郑玄注:“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拜手,就是头没有叩到地面仅至手即止。行礼时双膝着地,再以两手至地,然后引头至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空首原是国君回答臣下之礼,后成了古代男子叩拜礼的一种。
这里,还要提及一种专用于古代女子的叩拜礼——肃拜。肃拜原为军礼,也是“九拜”之一种。古代军士身披甲胄,不便跪拜,而用俯身拱手行礼,《礼记·曲礼上》就有“介者不拜”之说。后来,肃拜成了女子专用的拜仪。《周礼·春官·大祝》注:“肃拜,但俯下手,今时揖是也。”疏:“肃拜者,拜中最轻,唯军中有此肃拜。妇人亦以肃拜为正。”女子肃拜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席地而坐所行的拜仪,即两膝跪地,两手亦拱合至地,适用于女子初见舅姑(公婆)及祭祀等重大场合。唐代,新婚之妇见舅姑,俗名拜堂,如王建《失钗怨》诗:“双杯行酒六亲喜,我家新妇宜拜堂。”另一种是坐用椅凳后形成的拜仪,即稍作鞠躬之状,适用于一般场合。《朱子语类》卷九一:“问:古者妇人以肃拜为正,何谓肃拜?日:两膝齐跪,手至地而头不下为肃拜。”朱熹所言,当指肃拜的第一种拜仪。
叩拜礼在民间俗称“磕头”,因场合的不同,叩拜仪式也多有不同。后人祭祀宗庙祖先、弟子拜师及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等,都要行稽首之礼。平辈同僚之间迎来送往,则行顿首之礼。而当小辈向长辈行稽首礼时,长辈原只需以空首礼答拜即可。行礼时,男女亦有区别。男子一般要先作揖,再双膝下跪,以手按地后俯身叩几个头,然后起来。女子则不需作揖,直接下跪俯身叩几下头,即可站起。旧有所谓“三揖九叩”之说,多为祭祖、祀神等重要场合的礼节。行礼时,施礼者先拱手一揖,双膝下跪连叩四个头站起;又向前一步作揖,跪下叩一个头即起;再作一揖后,又下跪叩四个头站起。因其一共作了三个揖,叩了九个头,故称“三揖九叩”或“三跪九拜”。
当凳椅坐具逐渐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人们开始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的坐姿发生了相应变化,叩拜礼已显得十分不便。但作为一种被赋予了特定社会文化内涵的礼仪,叩拜礼依然还长期存在,并成为一种显示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用于官场及民间应酬之中。直到辛亥革命胜利,推翻了清王朝,才正式废除了这种礼仪,改用鞠躬、握手等礼节。现在民间虽还经常使用叩拜礼仪,不过,亦只有在祭祀、丧奠、祝寿、拜年、拜师等特定场合,一般场合是不能随便使用的。回到本文开头,赵本山当年收徒使用叩拜礼仪,正是通过这种仪式,才与学艺者结成正式师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