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语文生态研修团队的建设与思考
2015-04-29姜雪杰
姜雪杰
学科教师研究型团队建设是强化教研基础,构建多元开放教研新机制的需要。对于下移教研重心,构建教研直通车,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倡导平等对话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网络教研有机整合机制,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构建新的教研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提升学科教师的素养,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促进生态教研发展等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成立了语文研究性团队,并在不断地建设与完善。
一、团队思想
教师积极参与研究型团队,主动开展教研科研,在研究中促进教师专业不断成长,有效实现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发挥名优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带领团队教师共同进步,促进本区教研深入开展。通过教师研究型团队活动的开展,有效促进南关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稳步提高。
二、语文教师情况分析
团队拥有15名语文教师。其中团队负责人1名,成员9名,志愿者5人。30岁以下教师1名,40岁以下教师9名。其中骨干教师3人,教学新秀1人;其中9人多次参加南关区及长春市级公开课,受到教研员的高度评价,教学业绩在全区教师中颇有影响。团队全体成员参加了长春市科研课题的研究。这一团队结构合理,中青年结合,骨干教师与新教师结合,很利于团队的和谐发展。
同时,应注意到语文教师表现出的特点是:教师个人素质好,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快,有较高的科研热情,动手能力强,乐于实践,勇于探索。不足之处是:科研能力需要培养和提升,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专业引领和扎实的研训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培养教研能力。
三、语文研究型团队建设三年目标规划
总目标:
通过三年语文学科团队建设工作,全面提高语文教师的理论水平,不断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使语文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做“学习型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形成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思考、检查、评价、反馈的能力,不断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做“反思型教师”;在生态教学研究中,结伴互助,促进集体成长,借助课题研究形成科研能力,做“研究型教师”。青年教师在五年内达到“三格”成长目标:即:“入格”、“合格”、“风格”。
预期成效:
1.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完成长春市科研课题“有效教学生态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有课题成果集。
2. 建立语文教师网上工作室——“润物无声”教师工作室,成员之间定期交流,研讨,形成资源共享,伙伴互助的教研格局。
3. 学科研训采用“专家引领——生态研究——个人自学”三级研训模式,关注每一个教师的成长,关注每个教师的需要,形成阶梯培养模式,使每个教师都有自已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4.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优势,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阵地,发挥团队教研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生态。三年后,团队成员课堂全部呈现生态原素。
5. 教师的专业成长力求达到学科团队三年内获区级以上教学教研奖。一定比例教师的文章在市级以上刊物發表,教师们的成果整理成作品集。
6. 学生应该是最终受益者。教师们的成长是否有效,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是重点检验标准。学生要通过教师的生态教育,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自主阅读课外书籍。
7. 利用语文学科研究型团队的建设,带动其他学科的校本研究,以期达到全校各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营造良好的校本研究氛围。
第一阶段目标:(2013年8月-2014年1月)
1. 成立语文研究型团队,制定语文学科生态研修团队工作三年研修规划和规章制度。
2. 制定语文学科重点建设的方向与亮点,并于初期实践中进行修订。
3. 制定语文团队培养教师计划,力争三年内形成团队成员“教学新秀——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的三级教师梯队,传承互助的良好风气。使每一层次教师都能够有支持,有目标,有上升空间。
4. 结合科研课题开展学科研究。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实施语文学科的重点建设,形成语文教师的中坚力量,以课题研究促进学科建设。
5. 对照总目标,在实践中检验学科建设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第一阶段的建设工作分析不足,找出差距,总结经验,以使更好地开展第二阶段的建设工作。
6. “112”教研工作机制,即每一名教研员重点联系1所学校、指导1个研究团队、定向培养2名青年教师,切实发挥教研员的研究、示范、引领作用。开展生态研修团队成员跟踪培养;生态课堂教学研究;深入学校指导教学;蹲点教研;开展质量分析;进行中考考前指导;对尖子生实行包保制度。
第二阶段目标:(2014年1月-2015年3月)
1. 对已有的生态教学研究模式进行总结、巩固,不断完善,借助生态课堂研究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2. 鼓励教师能够在省、市、区执教示范课、引领课,并能够承担区级及以上级别的语文课堂教学任务。
3. 通过质量监测与语文能力测试,检验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检测语文研究型教师的教学成果。
4. 在“南关教育网站”与“润物无声教师工作室”上,搭建教师交流与研讨的平台,使教师能够养成主动交流,定期研讨的习惯。并依托网络平台,实现教研的空间化、自由化,有效弥补在校时间短、教研时间易受冲击的不足。
5. 课题研究完成第一阶段,以实验过程及一定的实验成果体现课题研究价值,提炼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在全区范围内进行研讨并试推广。
第三阶段目标:(2015年3月-2016年8月)
1. 生态语文研究得到完善,对南关区特色校本教研活动形式进行总结、提炼,形成长期有效的固定机制。
2. 利用网络平台,形成教师学习型组织,除语文教师定期更新成果外,吸纳其他地区的教师也进行参与,或者搭建交流的平台,交流研讨。
3. 鼓励教师发表有建设性的论文,教育叙事、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以及精彩反思。
四、语文学科研究型团队建设的具体工作规划
(一)倡导读书,构建语文教师的知识与精神世界
母语教育,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使命。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语文素养,对一个人将来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奠基意义。
作为母语教育的实施者——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正确掌握母语、深谙母语魅力、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较深了解的人。这样,才能在母语教育中,为学生打开中华文学宝库的大门,介绍其中的知识,引领学生展开语文学习。其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必须借助中外教育家的精神财富——教育理论书籍,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凝炼自己的专业思想。
(二)大力建设“团队”,营造团结、互助、勇于创新的教研氛围
教师搞教研,依靠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发挥团队精神,才能达到整体提升的效果。语文学科将着力打造全区教师的团队品牌。
1. 以课题为牵动,打造课堂教学优秀团队。
2. 以“师徒组合”为提高途径,打造经验型语文团队。
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后,要尽快达到“入格”,也就是胜任语文教师的业务,适应语文教师岗位。给每位青年教师安排一位专业引领的师傅,有效地缩短青年教师“入格”时间,尽快达到“合格”水平。师傅对徒弟精心指导的过程,也是自身提高的过程,有利于形成个人鲜明的教学“风格”。
3. 以“教研组”为土壤,打造高素质语文团队。
4. 以“生态课堂”为立足点,扎实推进“生态课堂”工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升。
——落实重点,骨干教师展示课
“生态课堂模式”不是在一节展示课中能探索出来的,更多的是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不断地改进和摸索,需要从感性上升到系统的理性认识。
——常态推进,学区教师研讨课
“让教育的每一天都变得有意义”。因此,常态课的研究应成为建设生态课堂的核心。让研讨课引领常态课;让听评课提升常态课。
——借助活动,加强培训学习
在活动中,让优秀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精彩的课堂教学促进教师反思与深思,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落实回访制度,实行跟进式指导
定期对学校和团队教师进行回访是研修团队进行指导的一种新的尝试,回访围绕着教学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了解团队教师在改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具体情况,并通过听课、研讨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跟进式指导。让这种定期回访制度对促进教师的成长具有推动作用。
——蹲点教研,寻求教师成长途径
以全面了解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辅导、教研的情况,特别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以发现问题,然后提出相关的解决问题、改正行为的措施和方法,帮助教师解决在备课、课堂教学等方面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师的素质。
——学习外地经验,推动生态课堂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区“生态课堂”的打造,团队中的教师去外地学习,进行二级传导,开展优秀教学专题研讨会,并结合课堂实际加以实施。
——研究生态课堂,提升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要更多地运用发现法、诱导法、讨论法、激励法、实验法等多种符合课改理念的方法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生态课堂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民主化”、“课堂教学个性化”。
(三)积极探索、总结、形成特色语文校本教研活动
鉴于学校教育的特点,生态研训与生态研究有机结合,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是必须遵循的工作原则。扎实、有效,富于创新的研究模式,将有力推动语文研究性团队的建设工作。
1. 抓住常规研讨模式,融入创新因素。
(1)以往学科研讨活动中,教师课堂教学研讨是主要的形式之一。我们将赋予它更有针对性的主题,提高课堂研讨活动的实效性。
针对教学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展开专题研讨,如识字教学、古诗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专题研讨课。通过所有语文教师共同设计、研讨、实施,评价,在专题教学方面取得共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课堂教学活动,对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有不同的要求。如,“骨干教师引领课”要求上课时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的钻研要深入,处理教材、设计教案有独到之处,起到示范作用。
(3)制定教学常规制度。集体备课活动要做到 “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講人、定专题。采用“个人钻研备课——集体讨论——课堂实施——集体反思,形成共识——变成校本教案”的操作程序,使集体备课做到有计划、有准备、有实效。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参加生态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2. 常抓不懈,严把教师基本功训练关。语文教师要有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这样才能给学生起到示范、榜样的作用。
(四)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研讨活动的延伸化、空间化
有效利用网络平台,获取大量网络教学研究资源,将语文课堂教学研讨延伸到网络空间,实现研讨活动延伸化、空间化。
(五)继续做好资源征集与利用
进一步充实完善学科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继续做好优秀试题、课件、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与反思的征集评选工作,并把优质资源及时发布到网上,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引导教师用好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和其他优质网络资源,积极开展网上教研,促进广泛交流,共同提高。
(六)完善学业评价制度与质量监控手段
为了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要继续完善学业评价制度,改进质量监控手段。
(七)实施量化考核,检验语文教师成长情况
语文团队的建设工作,着眼点在于教师,落脚点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同步提高。我们预计采取以下检验方式:
1. 每学期坚持“质量跟踪”考核。
学校定期抽查教师教案,学生作业,分析成功与不足,及时调整教学工作,坚持“减负不减质”,“培优补差”,稳步提高自已的教学成绩,保证教学质量。
2. 坚持听课、评课,用生态课堂教学观察和评价促进教学。同时结合评课、说课活动,将课堂中反映出的问题予以及时解决。
3. 定期收集教师、学生作品,汇集成作品集。语文团队建设要有一定的成果,学校将对教师每年的获奖论文、教学案例、反思等进行整理,制成教师成果集。同时,对学生的获奖作品和作业进行整理,制成学生作品集。两个种类的作品集,将做为语文团队建设的成果进行呈现。
总之,语文研究型团队建设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我们将全力进行团队建设工作,将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