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美育于科学课教学之中
2015-04-29付荫霞
付荫霞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等诸多方面。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可见,美育与科学的关系十分密切,而科学这个学科又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如何在科学课中体现美育,把美育渗透到科学学科的教育之中,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激发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是十分必要的。
小学科学课的认识对象是大自然,农村是学生认识大自然的大课堂。农村学校科学课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据农村实际找出路,对学生的培养要联系农村实际求发展。大自然是多彩的,她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也给人类带来美的享受。
科学课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揭示教材的内在美,善于创造美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美;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广泛参阅吸取众长,充分准备,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并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使学生体会美,创造美。
对于美的因素较明显的教材,学生认识并不一定十分深刻,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生物与环境》一章时,要收集材料,与教学插图相结合制成运动的配有音乐的课件在白板上播放。学生一边看教师演示,一边进行生动的、具体的描述:天空中灿烂的太阳,皎洁的月亮,闪闪的星星,蓝天白云,地球上有起伏的山脉,美丽的田野,广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涓涓的河流,奔腾的江水,浩瀚的大海,万紫千红的树木,千姿百态的虫鱼鸟兽,变化万千的气象……这一切构成了美丽的大自然。这种奇特的景色,瑰丽的色彩,美妙的音乐,仿佛把学生带到了大自然里一样,他们置身于大自然。在大自然中畅游、翱翔,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了概念:自然界真大、真神奇、真美,这样的感受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对大自然的感受力就大大的提高了,确立了大自然美的标准,对大自然喜爱之情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这种正确的审美观确立了。
有些教学内容美的因素不够明显,教师要深入浅出地以整体思想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去探求美。如,《植物的叶》一课,植物的叶从表面上看与植物的花和果相比较似乎没有什么美可言。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采集一些不同形态的叶,如心形、掌形、卵形、带形、针形、扇形等不同形态和不同色彩的叶,让他们自己分类,摆放在展示台上,大家进行参观,并亲手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通过观察讨论其共同点,从而得出,每片叶的形态各不相同,但都是由叶片和叶柄部分构成。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画叶和拓叶的活动,然后总结出叶不只是可以做成美丽的叶画,它们的作用在于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氣,在光合作用下能够制造养分和叶绿素,供植物的生长所需。这为人所不能及的,这是一种生命之美,俗话说:“红花也得绿叶扶”。叶虽没有花那么漂亮,但叶的奉献精神更美,使学生对美的标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带着对叶的情感,做叶的贴画活动,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兴趣,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挖掘科学课中蕴含的美育因素,明确美的标准,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给学生创造美的氛围,培养美的辨别能力。例如,《小动物》一课关于昆虫的教学,让学生搜集昆虫的图片粘贴成图集,了解当地有哪些益虫和害虫。通过讨论和探究,使学生了解到:凡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都是昆虫。播放以蝉为例的教学软件,使学生了解到:昆虫一生要经过三或四个阶段的变态。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昆虫美吗?你喜欢昆虫吗?学生会回答:我喜欢蝴蝶,蝴蝶美。教师因势利导,那你喜欢苍蝇,还是喜欢蜜蜂呢?学生会回答:蜜蜂。它能通过辛勤劳动酿出甜美的蜜;苍蝇不劳动,是寄生虫,还传播疾病,令人讨厌。于是得出结论:美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它是否热爱劳动,做利于人的事是美的,自己也要做有利于人民的人。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辨别是与非的能力,真善美的完美的人格,塑造出来了。
对于教师来说,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更需要有一种带领学生发现美的本领,罗丹有句名言:“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在引导学生感受美的同时,寓教于乐,陶冶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能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美与人的心灵相通,渗透于人的内心,影响着人的品格,达到塑造完美人格的目的。
总之,在科学课教学中,在自然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渗透美育,不仅可以使学生从小就树立起真、善、美统一、和谐发展的思想,而且可以引起他们对美的追求,帮助他们增长知识,增强对大自然的了解,让学生体验科学的人文精神之美,进而形成性情之美。其目的就是要把知识和美育的种子撒在儿童的心里,使之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