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唤醒学生积极情绪的策略研究
2015-04-29蒋雯霞
蒋雯霞
数学课的语言单调,算理复杂,图形多样……让一部分学生尝遍学习的苦头,从而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情绪。如何转变呢?我从日常课堂教学入手研究学生不良情绪的症结所在,在从课堂教学设计着手、把学生的错误当成教学资源、对学生作出多元化评价方面进行研究。
一百多年以前,詹姆斯就曾经说过:“世界上任何事物的重要性都不会超过情绪,如果没有情绪,那么世界将会失去它的意义、特征、表达或预期。”心理学家则认为,情绪是指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也是一种对人生成功具有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情绪情感内容不断丰富,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是他们最主要的任务,同时也是快乐和苦恼的最主要源泉。同时其情绪情感的深刻性也不断增加,他们最害怕的是考试不及格,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疏远等;虽然到了小学高年级,情绪由不稳定向稳定过渡,但在可控性方面,其整体水平仍然较低。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学业水平的提升,学习内容的难度也相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也会加大波动幅度。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希望通过努力,让学生不要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了好的习惯,才能够学好数学,才能够有信心。这项教学目标通常在一两节课是很难达成的,如何唤醒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我做了些小尝试。
一、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巧妙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在日常课堂上,老师经常会发现随着年级的高升和学生的年龄增长,学生愈来愈不想回答問题,听课时,总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是什么阻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如何帮助学生搬去消极学业情绪这块绊脚石,是教师的一项必要工作。
例如,今天这节课是六下第四单元确定位置起始课,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了东南西北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8个方向的认识。上个单元刚熟练掌握比例尺的应用,而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是本单元的重点,测量角度和用角度表示方向是难点。在设计时,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游戏情境,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操作实践、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在体验中探究学习,解决问题。
我们年级组章老师根据教材例题稍作修改,把重点与难点进行了分步研究,我在教室后面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联系这段时间发生了“马航370失联”事件,今早最新消息卫星拍到在南印度洋发现疑似失联飞机的碎片。课的伊始我就与孩子们聊起最新马航报导,丁同学立即拿出上节课的学习比例尺用的一张地图,并用手比划大概的位置。我趁势抛出问题“假设‘雪龙号舰船在南印度洋的某个位置,怎样才能打捞疑似漂流物?”孩子们热情高涨,个个举手跃跃欲试的样子。要求先在小组里捋清思路再发言。大家经过讨论一致同意要先找准方向,再确定距离才能找到目标。我把例题进行修改:题中轮船改为“雪龙号”,灯塔1与灯塔2改为漂流物1与漂流物2,其它条件仍用教材内容。整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我只是点拨学生操作规范,方位词通过操作感知东北方向具体角度说成北偏东多少度。
一节课中所有学生都兴致盎然地参与学习。在课的总结阶段,我又抛出:“确定马航370的精确位置,我们必须找出飞机上的黑匣子,今天学习的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否一定能找到呢?”刚下课就有几个平时爱积极思考的同学围上来,刘同学:“老师,因为飞机坠入南印度洋,只有方向与距离还不够,黑匣子沉入海底,还要知道距海平面的深度。”许同学说:“卫星图片应该要有拍片时间,符合飞机事故时间才行。”
《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教学三维目标而言,情感态度这个维度的目标,往往难以在某节课一蹴而就。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孩子要发展成社会的人,必须与时俱进,应具有社会情感属性。与学生交流“马航事件”也是课标情感态度目标的体现。
提高学习心理的素质,第一是学习动机的养成。由于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产生的学习内驱力很重要,要努力强化学习的动机,激起学习欲望。第二是学习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效率有密切关系,可以从好奇心和求知欲中激发学习兴趣。第三是学习的情感、意志和态度,将积极的情感同学习联系起来,防止消极情绪的滋生。善于控制自己是意志力培养的关键。
学生不愿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常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觉得当前的学习任务对自己没什么价值,对自己没什么挑战性,以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很轻松地解决,往往会产生厌倦情绪;二是当学生认识到以自己的学习能力无法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而当前的学习任务又没有价值时,他既厌倦又有畏惧感,消极情绪当道,我们班部分学生已经择校成功,学习内驱力明显下降,很显然,他们求知欲缺乏“兴奋剂”。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在教学时,先使学生产生学习某种知识的需要,然后进行教学;或者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进行学习活动。假设“雪龙号”舰船在南印度洋的某个位置,怎样才能打捞疑似漂流物?言语不多,却像磁石一般吸引住了学生,使他们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设置有价值的学习任务。只有当学生认为当前他们所从事的任务有价值时,他们才有可能去学习它。当学生感到学习任务价值不大,他们就不会感兴趣,就很难有较强的动机去完成它。
数学课是以激发学生兴趣先行的学科。学生越到高年级,对知识的兴趣越低。一节课的问题几乎只有几个老师眼里的优生回答,所以教师就会在课堂上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难免会放慢教学进度,降低教学的难度,从而完不成教学任务。这样会带来三种情况:一是因为学生在课堂失趣而不参与课堂,教师为了等学生的放慢教学进度完不成教学任务;二是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课堂变得更有趣,没有把应该学完的任务学完,没有对更难的题目进行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有可能会去自学没学完的知识,有可能自己去钻研更难的题目;三是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放慢进度,但等学生的兴趣提高后,进度有可能加快。今天这节课我所期待的第二种情况发生了,但是全班学生应该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会用距离与方向表达物体的正确位置。结束活动所提出“如何确定飞机黑匣子的位置”?虽然这个问题不是本节课的要求,但优秀的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与研究的冲动,自发去研究问题不正是教师所追求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吗?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业心理品质,一要培养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方式,二要引导学生设立合理的成就目标。本节课很好地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又是全民关注的大事结合在教学中,并且目标定位适当,让学生跳一下能摘到果子,不仅让学生感悟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而且激发学生的斗志,增强自我效能感,更容易产生积极情绪。
动机是学习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若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必须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正如苏霍林姆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内驱力,最重要的方法是: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制造一层层的思维冲突,唤醒学生积极的学业情绪。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因而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设计可行性问题,并且创设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但可以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达成高效课堂。
二、数学课堂是静候花开的过程,允许学生课堂犯错,正确利用错误资源的策略
课堂上学生经常出错会引起泄气的情绪,其实错误提供给了学生成长的契机。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排除错误,让学生享受“去伪存真”的过程,增长知识,形成智慧是老师的责任。
例如,刚学习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黄花50朵,红花比黄花多110朵,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学生不知如何理解题意,怎么分析数量关系无从下手,连单位“1”也不会找。我只作了两个点拨:一是谁跟谁比,谁被平均分了?二是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自己找到数量关系。有意识让学生讨论、争辩,学生是愈辩愈清晰,逐渐理清思路。最后全课总结时,提醒他们,读题至少三遍,第一遍读懂题意;第二遍再读划出关键句,找准单位“1”;第三遍读题,根据题意尝试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最后解答。虽然课堂上不能及时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但再增加一节练习课,让学生有个消化知识、慢慢内化的过程,分数问题的难点在本单元伊始就得到有效解决,后面内容难点就容易突破。
學生在学习中产生不同意见很正常,老师应接纳、利用和引导。教师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尊重学生,包括他们犯的“错误”,因为这是学生真实思维的呈现,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给学生一些等待,一些引导,一些自我发现的机会,就能让错误资源变成学生自发的正能量。
让学生学会辨析,学会比较与判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修正已有认知、克服某些负迁移与思维定势,目的是让学生在经历错误的过程中体会正确认知的形成过程。
因“错”制宜。能够充分利用错误中合理的、可利用的因素,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深化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策略。
三、数学课堂评价是激励学生再学习的过程,运用有效评价,转化学生情绪的策略
《新课标》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老师不经意的一句否定或批评甚至轻视或挖苦,很可能让学生失去这们学科的学习兴趣。所以,老师应善于运用评价语言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意和情感体验。
例如,吴正宪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考虑到教学重点是对“12 ”的认识,吴老师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发现的生活中的一半。有的学生用“一半”两字表示,有的画一个圆并把它分成两半,有的画一个桃子,旁边还有一把刀把桃分成两等份。此时,吴老师在黑板上写出“12 ”这个分数并加以说明:“这就是你们生活中见到的一半。现在,你们对于自己的表示方法,愿意擦的可以擦,愿意保留的也可以保留。”有两个孩子不愿意擦去,吴老师尊重学生的选择。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13 、14 陆续出现,其中一个孩子把自己的图画也擦去了,只剩下那个画桃子的男孩。吴老师耐心等待着他,等到出示了1100 ,这个孩子画着画着放下了笔,说:“不画了,画图实在太麻烦了!”此时,吴老师握着他的手说:“感谢你,你终于接受了这个分数。”
吴老师的延迟评价策略,通过耐心等待,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给学生自省、自悟的空间,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这一看似抽象而又十分简明的数学符号,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力量。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我们要用评价呵护学生,呵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用评价给予学生空间,才能等到花开;用评价促进创新发展,伴随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有效地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诊断自己在学习中的困难,认识自己的问题并成功跨越,有效消除不良情绪,形成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看似枯燥无味,学生也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只要老师精心去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巧妙利用学生的犯错资源,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唤醒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逐渐爱上这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