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时代图像传播与高校美术教育
2015-04-29牟九意
【摘 要】 微时代的科学技术进步使图像传播更为迅捷,随之带来了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的嬗变。图像信息的海量增长和图像信息污染并存,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与多元文化的冲击并在,古典与媚俗、当代与前卫泥沙俱下,这些构成了微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必将带来社会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的改变。
【关键词】微时代;图像传播;高校美术教育生态
微时代是利用新的数字技术作为传播媒介,以微博、微信、QQ等便捷的交互工具作为载体,使文字和图像以更快捷、更丰富的方式进行传播,贡布里希曾在《艺术发展史》中说过:“一部艺术史,实际上是一部图像观发展的历史。”微时代媒介方式的变化,既是视觉史图像传播方式的拓展,又是新的媒介方式的介入,同时也是当前的高校美术教育形式面临的新的教育问题。微时代技术进步和图像传播方式的变化形成了新的美术教育生态,并对传统的美术教育生态造成很大的冲击,也产生新的美术教育生态及价值观。
一、微时代社会文化基本特征
微时代作为新媒体发展阶段的一部分,为文化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近几年微博、微信的大量应用,利用网络平台的信息交互十分常见,这不仅意味着文化生态和传播载体的变化,也意味着人们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意味着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的改变。
自20世纪以来,我们对艺术传播媒介的认识,媒介仅仅是形式,是信息和知识内容的载体,媒介本身无具体的社会文化意义。从媒介的本质性来说是空洞的、静态的、消极的,但媒介在完成传播的内容中却具有特殊的社会文化性特征。在某种意义上分析,传播的内容和信息以及知识决定着这种媒介具有积极性还是消极性的社会文化特征,媒介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清晰度与结构方式决定着媒介的影响力。微时代中媒介的传播以移动互联网作为微时代信息媒介的技术支撑,艺术的图像传播经历了从固定放置到随时移动展示的变革。微时代媒介方式的改变不仅给艺术家带来了观念的变化,同时也对社会文化的基本结构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微时代的信息传播是以交互性、参与性为基本特征,在传播过程中具有碎片化、去中性化的形式,这形成了信息接受中的大众性与平民性的社会文化特征。微时代由于自身传播方式的特点使传播的主体更具有公共性,艺术图像缺少了神秘的光晕,后现代文化特征更为明显。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论述道:“机械复制时期的艺术,是为艺术重新定义。艺术的光晕渐黯,膜拜价值丧失,受众及其接受方式都有了根本的改变。”微时代图像艺术的传播印证了瓦尔特·本雅明的论点,但在一个信息爆炸、图像传播泛滥、内容扁平化和庸俗化等文化特征的时代,这也是瓦尔特·本雅明所未能料及。
二、微时代图像传播方式的改变
微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的不断递进,改变着人的阅读和受教育的方式,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图像阅读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的阅读方式。微时代的图像传播被称为是扁平化、瞬时性、迷你的、流动的传播。微时代图像传播不同于书报、现场展示为特征的印刷传媒时代,而是凭借数字媒体技术,展现海量的图像信息、广泛的覆盖面、便利的应用方式、平等的互动性等特征,图像传播成为信息源的主要载体。人们还在探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图像传播以不可抑制的速度快速的发展,“微时代”只能说是媒体发展的当前现状,从数字电视、数字光盘、网络博客、微信等图像传播的方式改变,既是建立在小巧便捷的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是人类对文化消费的强烈需求。以前我们要欣赏图像可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现在一台电脑、一部手机通过图像的接收和发送技术改变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时空的跨越,人们可以即时感受最新的图像信息,图像的传播和接收不受时空限制。
微时代图像传播方式的改变既带来了无限的前景,但同样使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首先是对图像真实性与价值的质疑,由于图像的源头来自不同领域的图片扫描与转发,图像修改与失真使图像丧失了原本的精神气质及蕴含的社会价值,图像可能更多的成为了一种公共现象挪喻的佐料。瓦尔特·本雅明曾说:“在人群中的人身上,沉静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躁动,因此一旦他脱离了他所属的环境,游手好闲的人身上所具有的东西——沉静,必然会是他身上所消失”。图像由于传播方式的改变使艺术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也在悄然改变,这也许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问题。
三、微时代美术教育生态的嬗变
微时代由于图像传播中信息量大、大众化、交互性、参与性等各种特征,对高校学生产生广泛的影响,促使了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的改变。从各种文献资料反映,高校美术教育一直以博物馆、美术馆、学校课堂教育等形式存在,但微时代的到来,人们恍然发现,微传播对美术教育方式的改变已悄然发生。处在微时代中,图像的传播带给我们以往无可比拟的知识容量、知识结构、文化视野等,但我们疑问的是艺术直观的感受力是否因此减弱?的确微时代图像传播使“人人成为艺术家”成了现实中的乌托邦,艺术作品与大众文化联姻为无路可走的当代艺术创造了另一途径,同时也给沉闷的高校美术教育重新注入了活力。当我们每天在不断刷屏,在微信中感受微展览、微拍卖等各种信息时,我们该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环境。以往海量的信息需要,通过课堂讲授、练习等传统方式经过长时间的磨炼才能获得,而现在,则可能在几秒钟就可以阅读到。英国著名评论家诺伯特·林顿描述:“人与自然的联系以及自身更深层本性的联系也许已经丧失,永不可复。”图像信息的海量增长和图像信息污染并存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与多元文化的冲击并在,古典与媚俗、当代与前卫泥沙俱下,这些构成了微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生态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必将带来社会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的改变。而在现实中,由于传统教育方式的惯性影响,对于新出现的事物形态未能及时研究与跟进,造成了教育明显落后于现状的特点。并且如此庞大的信息量直接塞给学生,他们根本来不及消化,也导致了“什么都懂,又什么也不明白”的效果。因此,微时代的这些特征要求我们及时改变高校的美术教育模式。
目前,由于微时代图像传播是当前存在的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现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缺少详实的文献资料,国内外对此的研究明显落后于社会现状的发展,对于新媒体时代文化生态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形态的描述,对于如何应对微时代图像传播对高校美术教育生态嬗变的研究,缺少基本的理论支撑。研究图像传播方式的改变与信息污染并存,研究主流意识形态在美术教育中的积极因素,研究多元文化是美术教育生态中核心的价值观等,这对 “后微时代”的文化艺术教育的走向与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也可谓是当代高校美术教育研究的前沿方向。
综上所述,随着消费文化和传播媒介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图像传播方式改变的同时,既为高校美术教育带来了活力,又促进了美术教育受众面的扩展,但由于我们美术教育客观原因,在微时代造成很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美学困境,对于纷繁复杂的视觉图像不知如何进行审美分辨及价值批判,审美的困惑性及焦虑感困扰着高校学生,这既对图像传播产生了抑制和消极性,也对高校美术教育利用网络平台更新教育形态带来了不利。我们应客观分析当前图像传播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及时跟进美术教育的方式,对新出现的教育生态有一个明确的应对方法。
参考文献:
[1][美]莱斯利·P·斯特弗著,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英]赫伯·里德著,吕廷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段炼著.视觉的愉悦与挑战——艺术传播与图像研究[M].河北美术出版社,2010.
[4]皮道坚,鲁虹著.艺术新视界[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5]朱其著.VIDEO:20世纪后期的新媒介艺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牟九意,山东临沂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