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主题报道如何“接地气”?

2015-04-29敬朝辉马丽红

新闻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接地气

敬朝辉 马丽红

网络时代,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是人们获知新闻和信息的重要渠道。集新闻与宣传价值于一身的主题报道,是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视媒介实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影响舆论、教育群众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电视主题报道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电视主题报道“说教化” 严重

作为“主题先行”的报道方式,电视主题报道的核心职责是体现党委、政府的思路,引导社会舆论。发挥这样的功能,需要电视新闻策划和采编人员在开展主题报道时,准确把握党委、政府和老百姓的关注交叉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然而,当前的不少电视主题报道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从党委、政府的单一视角出发,主题上过于强调重大性,内容上枯燥乏味、单调抽象,态度上高高在上,说教成分十足。这与当前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信息获取日趋分众化的发展趋势明显不符,常常事倍功半,导致主题报道的采编人员吃力不讨好,受众不爱看、不想看、看后留不下印象。

电视主题报道之所以面孔僵硬,既有各种客观限制,又有记者主动性不强的主观成分。外在方面,许多主题报道立意高远、主旨宏大,表面看起来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距离太遥远,宣传价值远远超过了新闻价值。内在方面,电视记者被主题报道的材料所束缚,找选题照本宣科,不自觉陷入说教的泥潭。许多电视记者对做好主题报道的认识不充分、意愿不强、能力欠缺。

二、电视主题报道“接地气”的几点思考

(一)选题立意“接地气”

贴近,才能做出精品新闻。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决策,都是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必然高屋建瓴、高度概括。围绕某一主题开展宣传报道,记者要深入领会报道要求,准确把握报道内涵,找准报道切入点,既要贯彻党委、政府的宣传意图,又要满足老百姓的信息需求。主题报道节目必须放下架子,采用平民化的视角叙述事件的意义、过程和重点,尽可能适应观众的接受心理。

同时,电视主题报道也要用“接近性”“时效性”等新闻价值标准来衡量素材,从中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点,通过具体的事实、典型的细节来呈现宏大主题。如报道各地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力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这一主题新闻,如果只是用一组土地流转总量上升和规模化种植、养殖发展状况的数据,再配上农业生产画面,虽然也达到了传达信息的目的,难免会比较枯燥和说教化,必须赋予这一事件动态、鲜活的过程。要从高处着眼、低处着手,去“旧”求“新”,去“远”就“近”,精心构思报道视角,合理安排事实素材,尽量使节目有血有肉,看点十足。

(二)形式上“接地气”

电视是一门视听艺术,画面是否精彩、声画结合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观看的愉悦度。创新主题报道的素材运用,在形式上“接地气”是改进电视主题报道的重要手段。记者要离开办公桌和会议室,多深入基层采访,多采集一线的声音和画面,尽量用老百姓的身边人、身边事来讲道理,做出“有地气、有灵气、有思想”的新闻。如果仅仅停留在“解说抄报告、画面会议加材料”的老一套思路上,观众肯定会敬而远之。为此,在策划主题新闻报道时,手法要灵活多样,形式要不断创新。比如,尽可能多地运用记者出镜加人物采访的形式,进一步突出现场感,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再比如,记者出镜时的着装、地点、行走轨迹等等,经过精心设计后,同样能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立法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内蒙古电视台的《内蒙古新闻联播》栏目就此制作了一条新闻,其中呈现了《内蒙古自治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视频摊贩管理条例》立法评估会上的一段对话:

会议主持人:您看过我们的法规条文了吗?

小商贩:嗯,看了。

会议主持人:感觉行不行?

小商贩:还行吧,有点严。

会议主持人:那你觉得规定到什么程度你能接受?

小商贩:咋说呢,说实话,最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画面中传来阵阵笑声)

两分多钟的新闻让观众先后听到个体经营者的诉求,再穿插解说和专家意见,让公众直观了解公民参与立法的过程,给平淡的会议新闻注入了灵气。

(三)场景上“接地气”

对平面媒体来说,主题报道的细节需要用举例或描写等手段呈现。对于视听兼备的电视而言,如果仅采用画面配解说的方式,就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无法凸显电视媒体的自身传播优势。给观众设置真实的场景,营造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往往会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内蒙古电视台2014年11月23日“走基层·冬天里的温暖”栏目播出的消息《4个老兄弟的暖冬》就起到了这样的效果。2014年,内蒙古1000多万农牧民享受到暖心煤补贴,消息中包头市土右旗美岱桥村老人张志铁祖孙三代坐在家里的炕上打扑克牌、围着火炉看电视,通红的炉火、笔直的烟囱、色彩抢眼的电视节目,对比冬日里田间地头玉米杆儿、老人拿着镰刀的镜头、浮起灰尘的土路,乡土气息浓厚。这些场景和画面将一家人祖孙三代的其乐融融和室外的天寒地冻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加上老人用方言说的“赶天一冷了,给你送炭来了”“冬天里暖和了,人们能多聊一会儿,多坐着看一阵儿电视。你要是没有热炉的话,冷的早早就睡下了。”观众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政府民生举措带给百姓的温暖。

结 语

提升电视主题报道的效果,既是电视媒体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增强舆论引导力的要求,也是电视记者丰富报道手法、打牢业务功底的需要。只有在报道视角、选材、形式、场景、作风等方面多下功夫,更加“接地气”,才能采制出独具特色、广受欢迎的电视主题报道。

(作者单位:乌兰察布广播电视台)

编辑:白 洁

猜你喜欢

接地气
传统篇目教学如何“接地气”
让我们的初中英语作文更接地气
右脑人:创意共享可以更“接地气”
凯文?史密斯电影的喜剧魅力
从古典电影的当代表达看中美文化差异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为南疆建言献策要“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