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理性的课堂设计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
2015-04-29徐蕾
徐蕾
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收获之间的关系实际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首先理论来源于实践,即理性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是以人本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它关注的是人,关注的是人的需求,人的整体发展。从我国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到青岛市特殊教育人本、愉悦课堂的探索,再到我校一系列的课程实验和课程改革,都在强调教育的育人价值、实用价值。
近年来,学校从学生的特殊实际出发,首先拟定更新教材,使学生接受现代的实用的教育;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课堂,使教师的教更加便捷,学生的学更加形象、直观;教师教研活动,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各学科任课教师质疑教学中的疑难和困惑,共同探讨解决方案;一系列的课程实验和课程改革,改变了单一的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增设了训练课、选修课,每个学科都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它以不同的路径,独特的视角,使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能从不同的学科教学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体现了学校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奠基的实效性。
而教师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具体实施者,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理解课程的设置目的,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以理性的课堂设计指导学生学习理论,掌握技能,参与实践,使之能融入社会。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认知,忽视了学生的多种需求;教学过程单一,程式化,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真情的互动;教学内容太忠于文本,约束了个体潜能的挖掘和个性的发展;从而使教流于形式,而学也无以致用。
那么,如何从学生实际收获作为切入点,进行理性的教学设计呢?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点:合理的教学设计应该体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而这不是一朝一夕,更不是一次课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综合的教学素质、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敬业创新的精神。
一、个人教学经验与新的教学理念相结合,探讨理性的课堂设计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在原有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同样的道理,教师在长期的学科教学生涯中积蓄了视为“财富”的教学经验,也不能全盘否定。教师应当运用新理念进行课堂设计并与以往的课堂行为作比较,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之间的差距,摆脱习惯的教学模式对思想的束缚,关注学生的实际收获。
以我校的校级优质课和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大赛为例。我最深切的体会就是:在各级领导老师的指导下,在自己反反复复的推敲和试讲中,我得到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历练,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教学经验。
开展校级优质课的目的是“减负增效,构建人本愉悦课堂”,而这一过程正是促进老师反复推敲课堂设计,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收獲之间的有机结合的一次展示,也是一次自我改进,自我提升的锻炼机会。在优质课教学展示中,各学科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经验,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课异彩纷呈,各有所长,各有独到之处。但是不是说这就是最后结果了呢?这个课就圆满得不必再改进了呢?接下来的首届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大赛让我们参赛的每一个人充分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学无止境。从接到比赛通知到全部材料按要求寄出,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我们的教学设计又经历了一次次的修改,大到教学环节,小到一个字,一个词,虽然比赛结果还未知晓,但重在参与,通过这次参赛,我们感觉所有的辛苦与付出都是值得的,毕竟这是一次教学内功的提升,是对教学能力的一次强化,可以说受益终生。当然,我们不可能每一节课都这样来做,我们至少应该把握住各级各类教学展示机会,把它当作对自己的一次考验,迫使自己去思、去想、去改进,而不是去回避,以逸待劳。厚积才能薄发,抓住机遇,挑战自我,才能为自己积累足够的资本,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得心应手。
二、关注新理念的课堂设计,到关注学生收获的行为调整
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是聚焦在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因此要反思理性的课堂设计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教学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的艺术,应该允许教师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去尝试,去探索,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情况去设计、调整教学,去寻找师生智慧的火花,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必须按照预设的教学任务去机械地完成。例如,侯老师的文艺选修课,在经过开学几周的尝试之后,提出备课时不应机械地求数量,必须提前备出两周的课。因为教学内容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学生当堂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从负责任的角度出发,教师就应及时调整下一次的教学内容;李老师提到的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删减课文的部分内容,以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扎实有效地掌握;这就体现了教师正确把握课堂设计和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关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因此,这些提议立刻得到学校和老师们的认可。
教师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有强烈责任感的教师,自然会有充满生命活力的理性的课堂设计,自然会有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情境创造,如是,我们的学生必将是充满生命活力、个性鲜明的有自信的社会人。
当前强化新理念、新课程、新教材、新课堂、新教学、新学习的背景下,反思自身怎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促使专业持久发展;在许多实际的疑难问题中,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教学间的差距,反思理性的课堂设计与学生实际收获间差距,经过多次自觉实践的反复,选择改革思路和教学对策;在解决不断新生的问题之后,才能走入新课程的教学发展轨道,真正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