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如何实施人本管理
2015-04-29周莹心
周莹心
随着科技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管理领域中非理性主义理论的兴起,我国教育界开始广泛关注以致推崇以人为核心来提高中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人本管理”。针对我国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应当坚持人本思想,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一、人本管理的基本概念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管理领域中非理性主义理论的兴起,我国教育界开始广泛关注以致推崇以人为核心来提高中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人本管理”,那么什么是“人本管理”呢?简言之就是一切以人为核心,体现人的价值,并最大限度的发掘人的潜能与个性,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管理模式。一般而言,在学校管理中,其管理的主体、客体和中心都是人,也就是说把人作为了管理中的核心因素与动力。所以,在教育中如何贯彻人本思想是值得讨论的重要课题。
二、中小学教育管理的现实问题
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管理现状来看,由于管理理念、方法陈旧和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现阶段的管理缺乏对人的关注与管理,从而阻碍了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理念陈旧。学校长期实行“家长式管束”,校长一人或少数人依照意愿行事,缺乏民主。师生都在管束的环境下工作学习,规规矩矩地做事、服从,应该说,这种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是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自建国以来,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一个是真正的中国人,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甚至学校管得过死的话,还会导致师生、干群关系的不和谐,这与学校促进人的发展的目标是相悖的。
2. 管理制度落后。首先,学校的“科层制”盛行。科层制使得学校的管理更加规范化,也是学校开展工作、制定标准的重要依据,但是现如今已经被不加节制的滥用:一方面,在学校这个金字塔中,各个层级等级分明,学校管理者的地位远远高于教师,形成了以高失真、低信任为特征的官僚体制,造成组织关系紧张,工作协调不够,冲突显现,最终不利于整体利益的实现。另一方面,这种制度使得师生丧失独立性,严重依赖上级的命令,虽然也能保证一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但却不利于师生的创造性活动。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创造性很强的活动,但是在这种制度下,刻板的活动狠狠地压制着创造。其次,学校实施常规管理,忽视非常规管理。常规管理即是按照程序对常规问题进行处理。作为一个只能基本稳定的学校来说,常规工作的各种程序很重要,但也不能过分关注。当前大部分学校过分夸大、细化程序,在上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结果降低了工作效率,也限制了师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习。而且学校所处的各种环境一直在变,出现了很多非程序化的问题,这是程序化的解决方法就要被创新所取代,也就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以人为本,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3. 管理方法单一。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管理受泰罗的科学管理影响很大,重机构和章法而忽略人是其基本特征的主要特点。在学校管理实践中,除了理性、科学之外,还有大量的非理性因素在发挥作用。科学管理恰恰忽视了管理活动的实质。人性中的情感、宗旨、价值标准、行为标准等因素是柔性因素,发掘和培养这些因素只能进行“柔性管理”。而柔性管理属于人本管理的范畴,是它的一种具体方法。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对其管理如果限制过多反而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中小学教育人本管理的实施策略
中小学教育管理面临两大主体:学生和教师。所以学校管理者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针对上述问题的同时,主要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1.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实施以人为本的思想,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1)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首先要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一般只有在安全保证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学校的其他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所以,学校应该持续不断并且狠抓学生安全这方面的工作,尤其是管理者要强化安全意识,严格按照有关的安全法律法规办事,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各种有效措施。建立应急机制和处理机制,以把不安全因素扼杀在摇篮里或者能够沉稳地应对突发性危机情况,做到预防为主,积极处置。当然,管理者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要不断地增强全校师生乃至家长们的安全意识,大家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其次,要加大对学校相关设备的投入。如,食堂、监控设备、仪器、实验设备、校车等等。近年来,因校车超载等原因造成的校车事故惨案应引起学校和各界的重视。最后,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为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还未形成,身心发展也处在一个重要的培养阶段。因此,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十分必要。从现阶段来看,学校一般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或者心理咨询等等,在当前应试教育为主导的大环境下,这方面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2)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首先,教育管理者应该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正确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可以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实际需要来设计课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渴求知识的动机。只有以这个为前提才能使素质教育成为可能,才能不以“分数”、“升学率”、“上大学”等指标衡量学生,才能实现由注重知识积累到能力、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转变,从而使教育真正为提高国民素质和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次,建立教与学的互动机制。教师不能仅仅把学生看做知识的接收者,他们还是知识的探索者,鼓励他们提出质疑,因材施教。而且这两者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同研究,形成新的自主教学。教师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能用不尊重人格的方式管理学生,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不同背景和能力的学生。
2.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实施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师和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1)建立合理的评价激励体系。在应试教育盛行的当下,一般来说学校实行的是将教师的工资与课时数挂钩,毕业班还将老师的工资、奖金、职称与升学率相连。这样的标准忽略了教师的个性、需求与能力,使教师的工作严重机械化、功利化。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導下,教师评价机制应该多元评价,不能用一个标准对教师绩效进行评估,应注意不同老师的专长和能力,激发起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例如,可以倡导教师教与研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因为教学并不是教师工作的全部,教学研究在提高教师素质和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与教学相结合才能使教学更高效,对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可以在评估中加大教师科研的权重。
(2)学校实行民主管理。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而且是管理者。学校管理者应当转变家长式作风,打破管理体系科层化的束缚,使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决策,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提高工作绩效,形成宽松的管理和心理氛围。如,可以实行教师代表大会制,让其参与学校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倡导教师对干部进行监督;学校事务公开等等。
(3)减轻教师负担,给予更多的“自由”空间。现在的教学常规中,教师的工作量很大,而且还有时不时更加重视量而不是质的教学检查,结果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这种繁杂的常规的事务中忙碌,限制了其潜能的发挥,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思索,更谈不上创新了。
(4)学校的管理者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一般来说,教师对精神的满足程度比物质上的满足要求要高,管理者不仅要时刻尊重和肯定教师的工作,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树立威信,办事公正,受人尊敬,民主管理,使师生心甘情愿的工作。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课改趋势的不断加强,人本管理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越来越重要。教育管理者应该从人本主义的核心要素出发,制定各种措施提高学校教育的管理效能。
注释:
[1]杨志,邓翰深等.《人本管理》[M].石油大学出版社1999年.
[2]梅汝莉.“以人为本”辨析[J].中小学管理,2002.1.
[3]苏光仁,胡双成.谈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以人为本[J]当代教育论坛,2005.4.
[4]陈君.略论中小学教育管理价值取向[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7.
[5]吕建生.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思考[J],2012.1.
[6]徐勋恩.试论我国中小学管理模式的改革[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
[7]竺辉.2002年学校人本管理思想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