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中的一点思考
2015-04-29王淑芬
王淑芬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内涵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增强深化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素质教育由外延到核心突破的关键环节。那么如何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中呢?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是使教学按规定目的、内容顺利进行的保证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最终必须通过学生才能体现,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任何知识都难以转化学生的认识和思想,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恰当地设置一些疑问,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解答,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鼓励的话语让学生如沐春风。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这样可以使老师更具有亲和力,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对于我班的学困生,我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比如,学生在回答问题不够准确时我会说:“你再坐下好好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答上。”出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然后老师说:“你回答得非常好,说明你上课注意听讲了。”学生结结巴巴回答问题时,我会说:“你别紧张,仔细想想,一定会找到答案的。”虽然简短的一句话,可是学生听起来心理美滋滋的,坐下之后,会更加注意听讲了,更爱举手回答问题了,学习的积极性更浓了。
二、课堂教学一定要体现民主性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教师应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课堂上还应重视情感、意志、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对学生进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能动性发挥的关键。组织教学应注重导情入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不是威严的纪律管束;更多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知识,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归纳、抽象出理论,而不应只是演绎推理,用有限的课本知识去解释无限丰富和无限发展着的实际;强化学生的个体参与,不仅要调动他们动耳动脑的心智投入,还要促使学生动眼、动嘴和动手等多方面的身心投入,要避免包办代替,一人说了算的“填鸭式”教学。
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师道尊严”的气氛太过厚重,培养出来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考试的“高手”,而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的习惯,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尝试,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真正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学会持久发展。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参与、讨论的方法,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力求做到寓教于乐,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让学生背课文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经历的教学环节,那么怎么背呢?大多是教师的做法是让学生排队,一个一个背,不管有没有表情,只要流利就行。我不评价这样的老师如何如何,但我的做法是:首先我自己得把课文背下来,再让学生坐好,一次找一名同学上前面,面对同学被我不要求他们背得熟练流畅,我只要求他们就像演讲那样,要有抑扬顿挫,该慢的地方慢、该快的地方快、該重读的词就重读、该轻读的词要轻读,还要有表情、动作,要把自己融进课文中,背出真情实感,就像演员演戏一样。这一举措刚开始是我发现,平时背得好的学生,一到前面也面红耳赤、结结巴巴,低着头,不敢正视同学,有的同学一气呵成,让人喘不过气来,还有的学生站在那里手忙脚乱,抓耳挠腮,引起学生一阵哄堂大笑。这一切都说明他们心理素质不好,紧张造成的。久而久之,这些现象都消失了,他们背得既有感情、动作还有抑扬顿挫,就像一个个小演员一样。由此看出,在座位上背和到前面表演是不一样的,到前面背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每一位老师静下心来,作个纯粹的老师。意味着教师完完全全的属于课堂,不被世俗的功利所左右,每天都能怀着希望,倾注热情与鼓励,用心去聆听,用真心去理解,用真情去感召,引领孩子去感受真理的伟大、智慧的迷人。纯粹的教师是单纯、质朴、平实的化身。因此,素质教育:功在当代,利在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