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温、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

2015-04-29李忠杰

邓小平研究 2015年1期

〔摘要〕 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重温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的国际战略,面对我们在国际上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特殊和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一要坚持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二要坚持维护世界和平的基本主张,三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四要坚持对外党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五要清醒认识和正确对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关键词〕 邓小平;国际战略;和平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5)01-0034-10

〔收稿日期〕2015-08-07

〔作者简介〕李忠杰,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邓小平从战略全局上把握国际形势,实事求是,高屋建瓴,提出了一整套国际战略思想,为我国顺应潮流,抓住机遇,调整内外政策,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重温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的国际战略,应对我们在国际上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特殊和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

中国是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中国的发展是在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中推进的。因此,正确分析和判断国际战略形势,科学认识和把握时代的主题和潮流,是我们科学制定国内政策和对外政策的基础。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邓小平密切关注世界形势的变化,紧紧把握战略全局,对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国际形势的走向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的著名论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当今国际问题的一系列大思路、大政策。

1984年5月29日,在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二是南北问题。”〔1〕同年10月31日,在会见缅甸总统吴山友时,邓小平进一步指出:“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2〕

1985年3月4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客人时,将南北问题归结为发展问题,并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3〕

提出和平和发展两大问题,抓住了当代世界最突出的矛盾、最根本的变化和最主要的特征,向我们提供了观察和解决世界各种问题的基本着眼点和立足点,同时也指明了世界人民所要解决的最主要任务。

20世纪上半叶内,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二次大战结束后,新的世界大战虽然没有爆发,但局部战争从未停止,给许多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进入8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世界人民强烈反对战争,希望和平。国际关系中出现由紧张转向缓和、由对抗转向对话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内的很多方针政策,都与国际环境以及相应的判断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去,毛泽东曾一再强调世界大战和外部侵略的危险性,这是有根据的。但毋庸讳言,也过高估计了世界战争爆发的危险性、紧迫性,使得国内的许多方针政策都带有一种临战的性质,实际上对中国的国内建设和对外关系都产生了不小的消极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战争危险的估计逐步发生变化。1984年10月,在与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谈话时,邓小平第一次比较明确地谈到这种变化。1985年6月在军委扩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指出:“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有变化,对外政策也有变化,这是两个重要的转变。”第一个转变,是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第二个转变,是改变了“一条线”的战略。正是在两个转变的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世界两大问题的重要论断。

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中,邓小平认为,核心是发展问题。他强调 “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4〕。

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的科学论断,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在实践上对于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首先,这一科学论断为我们党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前提。正是从当今时代主题出发,我们党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搞建设,在和平中发展和崛起。其次,这一科学论断也为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正是适应时代主题的变化,我国对外政策才作了重大调整,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

此后,历次党代会都高度认同和坚持了邓小平关于世界主题的思想。党的十三大明确肯定,“和平和发展”是“两大主题”,并把“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的12个重要观点之一。十四大报告列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其中之一,就是“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十四大强调:“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十五大进一步指出:“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十五大较前相比,将“世界主题”进一步改为了“时代主题”。党的十六大继续强调:“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党的十七大再次肯定:“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012年,党的十八大一如既往,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作为具体表现,十八大既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又指出:“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由此可见,从党的十三大以来的历次党代表大会,都以最郑重、最权威的形式,确认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和当代世界的主题。对于国际形势的分析,都坚持了邓小平的基本判断,既肯定了世界发展的主流、潮流,又指出了不稳定、不安全的因素,及时抓住了一些新的特点。所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论断,具有极高的权威性。新形势下,这一主题并没有改变,这样那样的新情况,都是世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的现象,并没有改变世界和时代的主题。所以,我们必须继续坚持邓小平的重要论断,坚持历次党代会做出的重要结论。如果随便加以否定和改变,既不符合客观事实,也不符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

二、坚持维护世界和平的基本主张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历来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主张。邓小平不仅坚持这一主张,而且把它当作一个重要问题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明白地宣布, “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5〕。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社会主义宗旨和本质的必然要求。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应该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应该也没有必要在世界上耀武扬威,欺负别人。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损害别国主权,搞霸权主义,那就既损坏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形象,又损害本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为根本任务,必然要求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进行建设。所以,邓小平一再强调:“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本国来说,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不是假话,是真话。这不仅是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是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一件大事。”〔6〕我们的经济建设“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要花五十年左右的时间。因此,我们希望至少有七十年的和平时间。我们不要放过这段时间”〔7〕。

从国家的地位、主权和尊严来看,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一百多年中,中国人民饱受侵略战争的创伤和痛苦,蒙受了刻骨铭心的奇耻大辱,所以,不能不对各种各样的霸权政治保持高度的警惕。从世界来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违背时代潮流,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障碍。所以,“要争取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8〕。

正因为如此,邓小平把反霸维和称作中国的“国策”。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再一次强调:“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9〕

党的十八大指出: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为此重申:“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这一宣示表现了高度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早在1974年,邓小平出席联合国大会发言时,就提出有关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问题。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邓小平又明确地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主张。1988年12月2日,在会见日本客人时,邓小平提出,当前国际政治出现了由对抗转到对话、由紧张转向缓和的新情况。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我们应该提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问题。同年12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时,进一步展开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强调:“世界上现在有两件事情要同时做,一个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10〕

就在这次会见后几天,1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会议在讨论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对外工作时指出,我们要积极推动国际形势朝着长期缓和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党的十四大继续肯定了这一主张,指出:“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我们主张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这一新秩序包括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十条对外方针中,第三条继续强调:要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种国际新秩序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反映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十六大报告把“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为党的一条基本经验的重要内容,指出“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因此,“我们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十七大继续强调,要“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十八大再次强调:“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时代进步和发展提出的要求。建立新秩序,就是要对原有的国际旧秩序进行改造,坚持进步、合理的规则,抛弃落后、不合理的东西,同时也要对某种无序状态进行调整治理,从而建立起新的秩序。这种新秩序,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邓小平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1〕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世界广大国家和人民的要求,是世界发展的主要潮流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就提出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1973年第四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第一次提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概念。1974年5月,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随后,国际社会又进一步提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要求。冷战结束后,建立国际新秩序成为更加紧迫的任务。联合国大会专门就此进行过广泛的讨论。虽然美国等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新秩序的内容上有较大的分歧,但主张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要求是一致的。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要处理好改造与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关系。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形成的国际秩序,通称雅尔塔体系,有其合理的一面,特别是对于战争责任的认定和对于战败国的处理,以及责令日本归还属于中国的领土等等。这些公正合理的内容,必须坚持和维护,决不允许否定。但雅尔塔体系中也有很多不公正的内容。其总体上的问题,世界已有公论,当然必须加以改造。其中美苏两个大国对中国权益的划分,实际上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是不能允许的。所以,对于维护旧秩序和建立新秩序的关系,一定要科学区分,依照联合国宪章原则和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妥善处理。

三、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

为确保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并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邓小平明确提出要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整个国家的独立自主,这是基本国策问题。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庄严宣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12〕坚持独立自主,就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珍惜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主权,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尊严;完全自主地决定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政策,决不仰人鼻息,决不允许外国干涉内政;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国家,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既认真学习外国的经验,又不照搬外国的模式,一切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立自主,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对外交往中获得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出发点。

独立自主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在国际舞台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13〕。完全依据自己的利益、原则和判断决定对外政策,全方位地同各个国家搞好关系,对世界上的各个大国,不亲谁疏谁。谁对就支持,谁错就批评。坚持讲公道话,办公道事。“这种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最有利于世界和平”〔14〕,最有利于我们坚持原则,维护自己的利益,避免卷入集团政治的漩涡,使我们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舞台上保持最大的行动自由,能在必要的时候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影响。所以,邓小平说,这个政策我们要坚持到底。

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必然要求维护自己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权力,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属性和权利。邓小平一贯重视国家主权问题,强调中国要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主权和完整。在与英国谈判香港问题时,他严正表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1989年后,邓小平进一步强调:“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任何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行动,中国人民永远不会接受,也不会在压力下屈服。”〔15〕

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为坚持和实现这一目标,邓小平提出了解决国际争端的一系列重要思路。他说,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办法。“我们主张用谈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如同我国和英国通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一样。”〔16〕对有些争议地区,可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中国反对军备竞赛,主张根据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有效地裁减军备,首先是裁减超级大国的核军备和其他军备。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要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邓小平强调,处理国与国的关系,主要应基于国家利益而不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不应成为发展相互关系的障碍。中国愿意超越这种差别,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中国尊重每个国家自己的选择,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同时也决不允许别国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在与尼克松谈话时,邓小平坦率地表示:“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这样,什么问题都可以妥善解决。”〔17〕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地发展与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关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全方位地发展与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关系。把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各个方面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同维护正当权益。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扩大互利合作,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对彼此之间的分歧,坚持对话,不搞对抗,从双方长远利益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

由于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的各项外交工作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合作广泛加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国际环境。事实证明,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四、坚持对外党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政党,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是各国国家政权和政治生活的主导力量,也是国际社会中一种非国家的行为主体。发展对外关系,包括发展党与党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党与党之间的关系,是国际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大问题,也是世界上几乎所有政党面临的大课题。170年来,各国共产党、工人党在如何处理党际关系问题上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自身也有过许多经验教训,邓小平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老战士,曾经经历过国际共运的许多重大事件,因此对处理党际关系的经验教训有深刻的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恢复和发展同外国政党关系过程中,他冷静地思考过去,也思考未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如何处理党际关系的重要思想。

邓小平指出:“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我们反对人家对我们发号施令,我们也决不能对人家发号施令。这应该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18〕

这条重要原则,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第一,各国党与党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完全平等的关系,而不能是所谓“父子党”的关系。每个党都有自己独立的身份、主权和尊严,既没有必要,也不应该依附其他任何人和任何党。每个党不论人数多少、大小强弱、历史长短、执政与否,都应该一律平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不应该有什么领导中心。各个党之间,也不应该有什么上级和下级、领导和被领导之分。任何一个党,无论它历史多长、经验多丰富、力量多强大,都没有凌驾于其他党之上的特权,决不能自封为领导中心或领导党,也决不能垄断马克思主义解释权,更不能到处挥舞指挥棒。

第二,任何党的国内方针路线,都只能由本国党和人民去判断和决定。一个国家革命的成功、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本国条件的成熟,靠本国党的努力,靠本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受到本国人民群众的拥护。只有立足于本国的土壤,这个党才可能有强大的生命力,否则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本国的政党最了解本国的实际情况,同本国人民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因此,各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方针、政策,完全应该由本国党从实际出发制订和贯彻执行,而不能由外国党或一个国际中心来干预和指挥。过去,在国际共运中,曾经犯过越俎代庖的错误,通过一个国际中心来指挥很多党的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各国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总结这些经验教训,邓小平明确指出:“一个国家的革命要取得胜利,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各国共产党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找出自己的革命道路。”

第三,各国党要相互尊重对方的选择和经验,不能随便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对各国党道路、方针、政策是非对错的判断、评价,也应该由本国党和人民来进行,由本国的实践来检验。对相互之间在某些问题上的分歧和差异,应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通过正常的交流,谋求相互理解和合作。对于难以统一的意见,可以各自保留,让历史去检验和解决。决不能以“老子党”自居,随便批评指责,把自己的观点和意志强加于人。更不能运用不正当手段,对别国党进行渗透、干预、控制乃至颠覆活动。邓小平说,总结过去的经验,“我想有一点最重要,就是任何大党、中党、小党,都要相互尊重对方的选择和经验,对别的党、别的国家的事情不应该随便指手画脚。对执政党是这样,对没有执政的党也应该是这样”〔19〕。

第四,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公式和模式,不能套用这种公式和模式来对待别的党。以往党际关系中的许多矛盾、冲突,所争论的大都是“谁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这种争论的背后,实际上都隐藏着一种错误的思想方法,即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公式化、宗教化,把一国的经验模式化、神圣化,然后用来衡量、评判其他国家的情况。邓小平抓住这个症结,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党评论外国兄弟党的是非,往往根据的是已有的公式或者某些定型的方案,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的。各国的情况千差万别,人民的觉悟有高有低,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阶级力量的对比又很不一样,用固定的公式去硬套怎么行呢?就算你用的公式是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也难免犯错误。”〔20〕

根据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原则,我们不仅顺利解决了与很多党的历史遗留问题,恢复了友好关系,而且形成了建立党与党之间新型关系的四项原则。党的十二大指出:“我们党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的关系。”后来,又把这四项原则扩大运用于同各种类型外国党的关系上,主张党际关系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为条件。只要愿意遵循四项原则,都可以接触、交往和对话。十四大指出:“我们将继续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同各国政党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增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十五大强调要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与各国政党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十六大、十七大都要求同各国各地区政党和政治组织发展交流和合作关系。十八大指出:“我们将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

根据邓小平和我们党提出的原则,三十多年来,我们党的对外关系开创了新的局面,不仅同共产党,而且同社会民主类型的政党、民族民主类型的政党,以及其他有影响的政党,建立了不同情况不同形式的联系,为发展友好合作做了大量促进工作,夯实了国家关系的基础,对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清醒认识和正确对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国际舞台时常会有风云变幻。如何认识和处理国际形势的各种变化,处变不惊,沉着应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对当政者智慧和能力的考验,更是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大课题。

1989年以后,国际局势发生急剧变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被打破,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重要的历史关头,邓小平冷静沉着,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策略,不仅为我们从容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指明了方向,而且为1992年以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一,正确地预测和分析、判断形势。东欧剧变初起之时,邓小平就对形势的发展作出了正确的预测和判断,特别是预见到苏联的混乱是不可避免的,提醒全党对国际形势的剧变做好思想准备。剧变发生之后,中国面临的形势一度非常严峻。邓小平冷静地指出,国际局势虽然有消极、严峻的一面,但也“不能看成漆黑一片,不能认为形势恶化到多么严重的地步,不能把我们说成是处在多么不利的地位。实际上情况并不尽然”。“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21〕

第二,坚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的方针。当苏东剧变的冲击席卷而来时,邓小平郑重交代:“对于国际形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22〕他特别强调:“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23〕邓小平两次谈话所提出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十六个字,以及后来又强调的韬光养晦、善于守拙、抓住机遇、有所作为等,就成为当时及后来我们应对国际复杂局势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表现出了高度的远见和胆识,也表现出了高度的谋略艺术,对我们度过那段比较严峻的时期、从容应付复杂的国际局势,起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三,埋头实干,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面对西方国家的制裁和压力,邓小平坚定地表示:中国永远不会接受别人干涉内政。“一些国家对中国实行制裁。我认为,第一,他们没有资格制裁中国;第二,实践证明中国有抵抗制裁的能力。”〔24〕同时,邓小平强调,无论国际形势怎么变化,关键都在于我们自己。“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25〕为此,邓小平要求我们韬光养晦,埋头实干,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党的基本路线规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改变”〔26〕。

邓小平对1989年后国际形势的精辟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战略策略方针,虽然有当时特定的背景,但到今天,不仅仍然闪射着睿智的光辉,展示着宏大的气魄,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坚持正确的国际战略,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十多年来,国际环境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党和国家按照邓小平的战略思路,科学应对,抢抓机遇,不仅使中国的国际环境越来越好,使中国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而且也使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仅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宝库,而且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全球政治和经济舞台上发挥了更大作用。重温、坚持、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我们能够得到很多深刻的启迪。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我们就一定能在世界上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2〕〔3〕〔4〕〔5〕〔7〕〔8〕〔9〕〔10〕〔11〕〔12〕〔13〕〔14〕〔15〕〔16〕〔17〕〔19〕〔21〕〔22〕〔23〕〔24〕〔25〕〔2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6,96,105,282,328,250,56,383,282,96,3,162,156,348,70,330,236,354,321,363,359,356,345.

〔6〕〔18〕〔2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1,319,318.

(责任编辑 肖雪莲 王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