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爸爸也容易犯的错

2015-04-29袁坚

父母必读 2015年10期
关键词:归因育儿年龄段

袁坚

一心想当 “无所不能”的超级好老爸,却因为很小的诱因,瞬间变身为“超级坏爸爸”;明明很愿意与孩子一起玩耍,却在参与的过程中显得莽莽撞撞;有些爸爸自认为不懂育儿,索性退避三舍……一旦聪明的爸爸注意到育儿路上的这些坑,要填上它们其实并不难。

对家庭,

将工作原则延续到家庭

聪明的爸爸往往在工作中也比较有追求,但如果把这种“追求”带回家,却会遇到问题。因为在工作中,起作用的是“权力法则”,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权力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我能说了算。如果爸爸把这种思维和行为习惯带入家庭,就可能会发生“权力争斗”。比如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要么妈妈说了算,要么爸爸说了算,本来应该齐心协力的家庭成员,就此变成了对立、斗争的关系。有些爸爸则下意识地用上级对下级的态度来对待孩子:除非你完成我所要求的,按照我说的方式去做,不然我就不满意。这时候爸爸跟孩子的关系,也变成是对立的了,孩子会害怕爸爸,或者采取对抗的态度。

但其实在家庭中,起作用的另外一种法则,我们将它称为“珍惜法则”:因为你是我的家人,所以我珍惜你,愿意尊重、理解和照顾你。这种纯粹的情感,能够自然地在家庭成员之间、在亲子之间流动。尤其父母对孩子的爱,这是很特殊的情感:要把爱传递给孩子,让他能够获得滋养,然后,当他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也能够继续地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填坑

攻略

“重新入境”仪式

当爸爸离开工作场所回到家里时,就好像从一个国家进入到了另外一个国家,需要了解并融入新国家的环境与氛围。比如用一种游戏性的形式,给爸爸(也可以给每一位家庭成员)发放“家庭护照”,进门时需要给孩子敲章、确认,以仪式化的方式完成角色、情绪的转换。

对孩子,

超越年龄段及错误归因

爸爸如果不是很紧密地陪伴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或阅读、了解过一定的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理论,很可能会以自己的眼光和想法,提出超出孩子当下年龄段的要求。比如,要2岁的孩子见到陌生人打招呼,这对尚未进入社会化发展阶段的孩子来说很困难——2岁的孩子在陌生环境中最需要的是爸爸的保护。比如,要求3岁的孩子安静地坐一长段时间,对孩子来说真的是太难了。再比如,要5岁的孩子学会独处——而事实上,5岁恰是孩子社会化发展非常重要的阶段,他最渴望也是最需要的,就是和同龄的小伙伴在一起玩。

也是出于类似的情况,当育儿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爸爸还有可能进行错误的归因,比如认为不肯安静坐下来的3岁孩子是故意捣乱、叛逆、与家长作对……这种错误归因也会给家庭教育带来一些困难。

填坑

攻略

阅读与观察

阅读至少一本关于儿童发展的书,大略了解孩子在各个年龄段的特点。遇到问题时,首先要相信孩子是不会故意与父母作对的,然后留心观察他的行为背后,到底透露出怎样的信息,不要急于归因。尝试以适合孩子当下年龄段的目标、方式去引导孩子。

对自己,

“好爸爸”“坏爸爸”的交替

有些爸爸会希望自己成为“无所不能”的超级老爸,或什么事情都能处理得很完美的理想老爸,或受到所有孩子欢迎的明星老爸,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有些爸爸性格并不属于极度温和型,却会表现出对孩子的极度的耐心,好像一个“超级好爸爸”——可是,在一段时间后必然会爆发一次,还往往是由于一个很小的诱因,瞬间变身为“超级坏爸爸”,让孩子完全不知所措。对于上述情况,这些爸爸心中其实存在着“非此即彼”“非好极坏”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

与之类似的还有,有些爸爸会给自己一个预设的形象,贴上某种标签,比如严厉的老爸、逗趣的老爸、最能理解孩子的老爸……有时这些自我设定却会显得过于僵化。

填坑

攻略

做自己就好

首先是做自己,然后是做爸爸。爸爸不过是众多身份角色中的一个,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

这不是说你可以随便怎么来,而是说要将自己特点中的积极面,投注到“爸爸”这份大有前途的终身职业之中。没有所谓完美的爸爸形象,但每个爸爸都可以是非常棒的老爸。

对活动,

莽撞、贸然地闯入与打断

有些爸爸并不是日常地、有规律地陪伴孩子,但当他有时间时,其实挺愿意承担育儿的工作,与孩子一起玩耍,却常常因为不知道该从何入手,而显得莽莽撞撞。比如,很多爸爸都会猛地把孩子举起来,对于熟悉爸爸、喜欢这种游戏的孩子来说没有问题,可是如果孩子刚好在专心地搭积木、玩拼图,或爸爸的力气太大弄疼了孩子,h或把孩子吓一跳,所得到的却很有可能是孩子的反对,乃至哇哇大哭,弄得大家都不高兴。

有时候爸爸偶尔看到孩子的手工或创作作品,惊讶之下连连夸奖,孩子的反应却可能是莫名其妙:我不是天天都做这样的东西吗?我好久以前就会了!反而会跟爸爸有距离感。

填坑

攻略

先观察,再行动

聪明的爸爸不妨先看一看:孩子在做些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在做?稍微观察几分钟,就能发现很多信息。根据着这些信息,再给孩子反馈,就会比较中肯、贴切。中途插入、与孩子互动也是如此:先观察孩子的玩法,然后模仿、跟随,融入孩子的节奏—而不是打断他,要求他反过来跟随爸爸的。如此跟孩子打成一片,然后再逐步提出自己的创意,为大家共同的游戏做出贡献。

对育儿,

自认为不适合而退避

有些爸爸自认为“不知该怎么跟小孩相处”,而退避三舍,即便孩子想跟爸爸玩耍(一般孩子在3岁后,会希望跟爸爸建立起亲密关系),爸爸都会找理由推托,其实并非故意,而是心里发虚,觉得自己没法跟小孩子好好相处;或者稍微陪孩子一会儿,一旦遇到什么问题,就立马叫妈妈来解决,也就中断了与孩子的相处过程。这种情形最经常出现在孩子年龄尚小的时候。

填坑

攻略

其实并没那么多规则

聪明的爸爸凡事都想做到最好,又理性本能发作,习惯于找规律、规则、要求、标准……其实育儿哪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跟小孩子相处,首先就是大家都要开心。相处时间多了,自然就知道孩子喜欢什么、该怎么对付。就像玩新游戏,一开始玩得乱七八糟也没关系嘛,玩着玩着就变高手了。

猜你喜欢

归因育儿年龄段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不同年龄段妊娠早期妇女维生素D含量水平分布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黑胶爱好者 Sony(索尼)PS-LX310BT
偷偷摸摸育儿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从认知角度看不同年龄段儿童音乐学习能力
育儿神器
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