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载体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的实践探索
2015-04-29田林
田林
[摘 要]依托网络载体革新高校管理工作方式是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的培养需要、保障学生学习权益的法律需要以及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工作成本的现实要求。网络载体的兴起打破了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层结构权力平衡,促进了管理信息载体的重构以及促使学校管理体制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革新。依托网络载体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应体现柔性化特征、注重载体运用的交互性、具有依法治教的法治思维理念以及制度运行的适切性。
[关键词]网络载体;学生管理;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0 — 0149 — 02
一、依托网络载体革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式的意义
首先,依托网络载体革新高校管理工作方式是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的培养需要。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许多新问题、新特点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教育载体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内涵和特征〔1〕。90后的大学生是与网络的兴起与发展一起成长起来的,伴随网络发展,学生一般均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互联网作为学生探寻新知、结交朋友的重要渠道,已然成为其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一些学生缺乏自制力,网络载体的消极影响同样存在,积极而主动的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将网络载体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声,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其次,依托网络载体革新高校管理工作方式是保障学生学习权益的法律需要。高校学生享有广泛的权益,受教育的权利作为法律明确规定的一项权利,尤其重要。高校学生权利范围的广泛性决定了其权利保护途径的多样性〔2〕。依托网络载体,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透明性,是对学校学生管理随意性、不可预见性的有效约束机制,在实践中,当前许多学校开展的学生评奖评优、学生集体活动等教育工作,均能及时通过网络、手机、微信等方式告知学生,可以说,以往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保障并不得力,网络载体使学生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参与性得到了提升,对学生教育权益保障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三,依托网络载体革新高校管理工作方式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工作成本的现实要求。传统意义上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对管理的物质成本和教师、学生的时间成本而言,都是较大的浪费。网络载体的使用,为建设数字化校园提供了可能性,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包含着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因此,从现实意义上讲,数字化校园建设为高校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创造了优越条件〔3〕。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使得高校管理工作的每一项事项的商议,不再呈现为同时间同地点的会议模式,地点分离和时间间隔都成为新的可能。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首先,网络载体的兴起打破了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层结构权力平衡,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网络载体带来的最大特征就是教育管理权力结构的解体,教育信息传递过程扁平化,在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呈现出科层特性,高校内部不同行政级别承担不同的学生管理工作任务,并掌握不同的管理信息资源,即使存在许多信息载体,均未能对这种管理方式形成冲击。但是随着网络载体的兴起,学校、教师和学生在信息获取能力上面已经十分接近,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这就给传统的教育管理权力形成挑战,这是因为,在传统意义上,教育管理者管理权力的来源之一就在于对信息的掌控,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增强,也给其带来了权利意识的觉醒,许多学生逐渐开始关注自身受教育权、获取经济补助、评优评奖中涉及的利益,特别是在信息的产生与整合中,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主体转变为主动参与构建的积极分子,成为信息产生和再造的重要渠道。
其次,网络载体的兴起促进了管理信息载体的重构,对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能力要求。在网络载体被广泛运用于学生管理工作之前,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是一种按部就班的较为稳定的体系结构,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吸收信息的来源和教育方式均没有较大改变,但随着网络载体的逐步推进运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面临几个方面的挑战,(1)网络载体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是相互协作的有机整体,这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相互合作和资源共享的环境,合力完成教育目标;(2)网络载体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教师提出了信息能力方面的要求,需要教育管理工作者不断提高教育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高效获取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问题、新特点,采取有效方式为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第三,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高效方式,网络载体促使学校管理体制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革新。网络载体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由此带来的学校管理体系结构的失衡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更高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学校层面如何适应和面对的问题。一方面,网络载体带来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制结构的变革,需要我们重新定位学生管理工作的角色和地位,网络载体对学校管理工作的促进主要体现在效率和质量两个方面。另一方面,网络载体的兴起对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校园网、校园媒体等建设亟待加强,当前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网络载体的挖掘和运用极不平衡,功能受限,多被用于信息传达和整理上,通过网络载体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未能显现出来,由于对其价值认识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经费不足,这又反过来制约了学校网络载体的开发,导致学生管理工作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三、网络载体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的具体思路
调研表明,当前高校学生网络载体的运用已从传统的电话转变为QQ、微信、电子邮箱等,在信息获取过程中,比较注重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互动性、私密性,学生为了获取学习资料和生活便利,受到网络载体运行制度的约束,这强化了其对组织的依赖。由此,当前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应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依托网络载体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应体现柔性化特征。
柔性管理是与刚性管理相对的,它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自觉的行动〔4〕。在当前我们强调“以人为本”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首先应该更多地在制度上体现柔性化,管理制度柔性化是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赋予规章制度“人性化”,让规章制度的人文性替代传统制度仅有的规范性,最终达到“发展人”的目的〔5〕。柔性化管理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网络载体,更能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订与实施中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为自己也是管理的一员,而不是简单地只是服从于管理的一员。
(二)依托网络载体进行学生管理的制度应具有交互性。
网络载体的交互性特点,决定了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管理工作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的运用交流学习心得、工作经验,这种教育载体能够激活了学生参与学习和交流的积极性。交互性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注重双向交流,通过实践、反思,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道德水平提高,即使是在教学过程中,交互性特征的充分运用也能提高教学效果。传统观念下的学生管理是一种单向的管理方式,学生只能选择遵守管理的规定,学生发展受到外界制度和环境的极大制约,但是,具有交互性的网络载体运用于学生管理工作,又可能导致教师的管理权力(权威)丧失,因此会对这项制度的推进有排斥情绪,如何通过对话和重构教师的学生管理理念,也是我们在强调构建交互式的网络载体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依托网络载体进行学生管理的制度应具有依法治教的法治思维理念。
从制度安排入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制度,探索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制化,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组成要素处于合理、协调的状态,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维度〔6〕。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一个总的理念即合法性,同样,高校在制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制度时也要严格遵循合法性的要求,对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以法律为依据,同时坚持以事实为原则。随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出现一些新的法律问题,安全上网、合法上网成为管理中的难题,例如学生隐私权、参与权、知情权等,特别是学生学习权益受到侵犯后的救济渠道有了新的变化和要求。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学习权救济机制的构建应该明确学习权的价值位阶,重视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尊重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以及健全校内救济机制(特别是申诉制度)〔7〕。随着大学章程的制定与实施,高校规章制度逐步健全,学生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正有序地按照法治化的要求进行。
(四)依托网络载体进行学生管理的制度应具有适切性。
适切性,顾名思义就是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的需求。这要求我们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网络化的情境设计,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特别是学校将网络终端遍布校园每个角落以后,学生网络参与、网络学习的情境已经形成,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学生自制力、学习能力等的引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然而,强调网络载体在学生管理工作的运用,并非要否定传统高校学生管理路径的适切性,网络载体本身也存在教育手段技术性与教育方式人文性的矛盾需要克服。
〔参 考 文 献〕
〔1〕.田维义,彭文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5).
〔2〕.段启俊,曹艳华.高校学生权益保护的范围与途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9).
〔3〕.陈寒墅.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提高高校管理工作效率〔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012).
〔4〕.郑其绪.柔性管理〔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92.
〔5〕.苏丽娜.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柔性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8.
〔6〕.韩华.制度安排: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09,(02).
〔7〕.李祥.试论大学生学习权救济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13.
〔责任编辑:侯庆海〕